牛得奖商城

通过说话读懂人心

  • 管理/营销/职场
  • 时间:2021-07-23 16:36
  • 阅读:1702

  语言能充分展示出人的职业、身份和知识水平。我们根据一个人的话语,能判断出他每天的工作成绩、效率,更能了解他的情绪。张口说话,就是为自己画像。

  从话题洞悉对方真意

  我们有理由认为可以通过一个话题,探索到对方的深层心理,其方式有两种:一是根据话题内容来推测对方的心里秘密;二是根据展开谈话方式洞察对方的深层心理,以了解此人的个性特征。

  客观地说,谈话的种类千奇百怪,如果要想知道对方的性格和气质,最容易着手的办法,就是观察话题与说话音本身的相关情况。

  比如,他们谈话的内容不仅以自己本身的话题为主,也会涉及其家庭、工作,以及与家庭有关的事情,常常在话题里出现的人物往往就是自己的身边人。

  在交往的谈话中,女人们喜欢谈论别人的风流事以及自己丈夫的一些脾性,这种情况通常表明她们关心对方到了相当强烈的程度,甚至把这个男人当成是自己的化身,她们谈论这个男性的各种情况就像谈论她们自身一样。

  (一)倾听谈话

  以这种谈话方式出现的人,其表现是支配者的形象。这种人物的谈话从不涉及自己的事,或有关自己身边的人,他们的话题反而是涉及别人的一些琐事,或对方的隐私秘闻,甚至对对方的一举一动或每条花边新闻都捏着不放手,这是完全地侵犯别人的隐私。

  从男女关系的角度来看,表示你很关心对方,或者极度爱慕对方,是个忠诚的倾听者。

  像这样的倾听者,非常喜欢把话题的重点放在跟自己完全无关的人身上。关心名人、歌舞影星的花边新闻轶事方面,则说明此人的内心是起一种支配的欲望。

  由此可见,此人是个实在太沉迷于闲谈名人或明星风流韵事的人,这说明此人很难结交真正的知心朋友。或许是内心太孤独、太无聊了。只要关于别人的私事,即使对方跟他并不熟悉,而他却非常热衷于去谈论他们,这些都表示内心的孤独和空虚。

  (二)不满的谈话

  凡被压抑在内心深处的意愿,并不只限于情感方面的问题,其实对于工作方面的欲求得不到满足,也是非常之多的。关于这一点,一般来说大体上会采用发牢骚或埋怨的方式表示出来。我们从这些埋怨的话题里,就能够探究有关欲求不满的实质。

  当你经常对别人诉说你对工作环境不满的牢骚话,以及对人事方面的埋怨。为什么你的话题谈来谈去总是离不开抱怨呢?或许你不愿承认自己的无能,而把责任推给单位。

  那就是说,你通常不会承认失败等不愉快的经历,也极力否认内心的自卑感,反而会设法找出适当的理由替自己辩护。

  也许,在你发牢骚和抱怨的话题里,不少是关于上司的问题,从表面上看,你这个埋怨者对自己的顶头上司非常不满。其实,你的内心却有一股极想出人头地的欲望,就好像火焰一样在热烈地燃烧着。

  无奈,自己偏偏没有这份才干,得不到上司的提拔。于是,就找出一套自欺欺人的逻辑,同时,为了使自己的心里能够接受这一套道理,便不得不责备上司的无能和嫉贤妒才,使自己的观点合理化。

  朋友和同事们很难接受这种抱怨,甚至反感这种怨天尤人的做法。

  (三)怀旧的话题

  你是不是经常表现出自吹自擂的样子?不管在任何场所,你和别人谈话时,都爱把话题引到自己的身上,吹嘘自己当年如何奋斗的经历?你可能不了解,当旁人看见你那副兴高采烈的模样,实在是很难做到与你感同身受。脾气好的人不得不听你的自我吹嘘,而厌烦的人会马上离你而去,把你搞得尴尬不堪。

  从某方面来分析,当你不想直接表现出怨言和欲求不满的意思,没有采用愤愤不平的表达方式,相反地,却是以自吹自擂的方式表达出来。当你所倾谈的对象是涉世不深的年轻人时,你很难记住那句格言:好汉不提当年勇。

  事实上,你还不知道这种自我吹嘘的行为,是很难适应时代的变化的。或许你真的上了年纪,或许你是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完全靠怀旧来过生活。

  不过可以看出你确实陷入某种欲求不满的环境中,可能你的升级途径遭受阻碍,或者无法适应目前所处的环境。所以你希望忘却现实,喜欢追忆往事来弥补现在的境遇。

  对你来说这是一种倒退现象,因为眼前的情况是如此的残酷,所以,你仍用变幻般的表情来谈话。当然从你的话题里,别人会发现潜藏在你的内心深处的一股无可救药的欲求和不满的情结。

  (四)自我心中的话题

  分析一个人的内在表现时,他的潜在欲望不但隐藏在话题里,也存在于话题的展开方式上。在聚会上,大家彼此正在交谈时,突然有人竟然不顾别人的谈话,而突然插进毫不相干的话题,这是相当令人讨厌的一种转移话题的方式。

  你是不是这种心血来潮的人?在和别人谈话时,经常把话题扯得很离谱,或者不断变换话题,让别人觉得你很莫名其妙。从某方面来讲,你的支配欲和自我表现欲都特别强,你根本不把对方看在眼里,而完全摆出我行我素的样子,觉得大家都得听从你的主张。

  或许你是个行政长官或者一个公司的主管,你已习惯于滔滔不绝谈个没完。其实,你这样做的目的,不外乎是担心主导权落人别人之手,而你是个自始至终都喜欢占据优势的人。

  话题的内容不断变化固然是个好现象,但如果话题很离谱,一切都显得毫无头绪,那就会使听众感到索然无味。倘若你是个普通人,总谈些没有头绪的话题,或者不断改变话题,东拉西扯,那就表示你的思想不集中,给别人留下支离破碎的印象。这说明你是个缺乏理论性思考的人。

  一个优秀的谈话者,是很少谈及自己的东西的,而是将对方引出来的话题进行分析、整理,不断地从对方身上吸取许多知识和情报。在一些情况下,有的人将全部注意力放在倾听对方的谈话上,从性格上讲,这一类型的人很能理解别人的心思,而且具有宽容的精神,是真正的君子。

  (五)爱用“我”的谈话

  语言可以表示一个人的教养,同时,语言对于一个人的性格形成也有重大的影响。语言的表达可以代表一个人的社会地位、阶层以及所处的地理环境,同时也能代表一个人所受的教育程度。当然,语言是自我表现的一种手段,而且在不知不觉中也能反映一个人的各种曲折的深层心理。

  人们在谈话中首先就要使用人称用语,这是自我称呼的代名词。这个词不仅可以反映出说话者的意识,而且也能表现出各式各样有关性格的情况。例如,我们在电视或报纸上常常看见大人物们的谈话,他们在每句话里不断用“我”这个字。我们可以从对这个字的使用发掘出说话者的真实个性。

  在现代社会里,年轻人比较喜欢把自己称呼为“我”,当上了一定年龄时,尤其是在公开场合里,就不那么使用“我”这个词了。我们经常听见有人使用第一人称的单数“我”。如果听见一个人老是用这样的语气:“我说……”或者“我教导过你们……”,他开口闭口都在强调自己。由此可见,这种人的自信心一定很强,自我欲望也比较重。

  另外,凡是爱用第一人称单数“我”的人,即表示这个人的独立性或主体性极强。而喜欢使用复数代名词“我们”的人,大部分是没有个性的集团埋没型,或者属于附和雷同型。如果一些人在谈话时,开口闭口喜欢说:“我们……”这类的开场白。他们的心理状态就跟上述情况相符。

  当你平时与人交谈时,在使用第一人称时,是用单数,还是复数呢?使用“我”字多的人,表明这人的自我表现欲特强。而有的人不常用“我”,但却爱用“我们”这个词,这表明他们具有雷同的性格。

  (六)爱用典故的谈话

  喜欢使用名人的用语和典故的人,一般来说大部分都属于权威主义者。

  对于使用借用语的问题,不但是使用别人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且还透露一种超越自己以上的东西,一种自我扩张的表现欲。

  假如你开口闭口就爱抬出一大堆晦涩难懂的语句或外国谚语,使得别人产生一种走错庙门的感觉。事实上,你只是把语言当作防卫自己弱点的工具。你之所以这样做,目的是为了加强说话的分量,同时表示自己见多识广,来抬高身份和扩大自己的影响。

  总的来说,喜欢借用名人的语句或典故,是狐假虎威式的权威主义,说明你很憧憬权威,结果就养成了喜欢使用典故或借用语。如果你是位女性,那你就会常常借用你母亲的话,来表示自己的意思。例如,“妈妈说他是一位好人”。说这句的含义,无非是借重母亲的威望,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不过如果你过分借用母亲的话语,那也表示你跟母亲是同一层次上的人,表明你的依赖心太重。总的来说,你这种人在精神上一直是处在母亲的怀抱里,给人一种乳臭未干的模样,至少可以说明你在精神上还很幼稚。

  (七)使用恭敬语谈话

  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能处事得体,恭敬语在言语中一直担任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如果故意使用不自然的恭敬语,表示你在心理上有某种不平衡。

  在一些无关紧要或熟悉的人际关系中,一般没必要使用恭敬语句。不过,当和你关系很亲密的人碰见你时突然用恭敬的语句,那么你就不得不小心着点。比如你的配偶和你谈话时,突然使用亲切的措辞时,那么你就应当知道他的状态和平时不同。因此,如果一个人过分使用恭敬语言,那么就表明有激烈的嫉妒、敌意、轻蔑和警戒心理。如果一位友人,突然对你表现得特别恭敬,那就可能和你的距离越来越远,甚至可能含有轻蔑与嫉妒的动机存在。

  恭敬语仅仅是礼貌用语,它会常常在无意识中拉开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距离。从现实的观点来看,如果你听到对方不断地向自己说出毕恭毕敬的话,那么,你就要小心提防他的用意。

  还应该注意的另一点是,当有人故意使用谦逊与客气的言语与你交谈,其实,他是企图利用这种方式和态度闯进你的心里,从而突破你的戒备防线,其真实动机在于企图控制你,以便实现居高临下的欲望。

  别人说“不”的意图

  在交际中,有些人并不是直截了当地表明他“不”的态度,“不喜欢”、“不要”、“不想回答”,等等。所以,有必要意识到对方在说“不”,从而做一个文明的交际者。表示“不”的方式很多:

  沉默。例如,当你问某人是否喜欢这首歌时,他沉默不语;当某人收到你的书面邀请后,他沉默不语,这就表明他“不喜欢”、“不愿赴约”的态度了。

  另有选择。例如,你问某个人:“这本书怎么样?”他若回答:“很好,不过我更喜欢……”那对方的态度也是不言而喻的了。

  拖延。例如,你问:“今晚能来吗?”回答:“今天不行,下次吧?”

  推托。“这东西还可以,就是太贵了。”

  回避。你问:“你觉得她长得怎么样?”答:“我没注意。”

  转移。你问:“今天晚上你干啥了?”答:“唉,你怎么又抽烟了。”

  揭开网络聊天的帘幕

  在当今社会,网络聊天已成为大众沟通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网上聊天,虽然相互间看不见表情,听不见声音,但是独特的网络语言却依然能将人们种种曲折的深层心理不知不觉地反映出来。在网上,通过文字,标点、特殊符号等传达的语言内容及流露出的语气不仅能反映聊天者在社会阶层或地理区域上的特性外,还能反映出他们个人的修养、个性和心理。在网上聊天的人虽然形形色色,但只要我们掌握方法仔细揣摩,就能揭开网络的帘幕,把对方的年龄、性格、气质、想法弄得清清楚楚。

  (一)从常用语气词分析

  1.呀

  言语里含有很多“呀”字就显得此人比较幼稚。喜欢用这个语气的人,年龄通常都比较小,一般在20岁左右。

  2.呵呵

  这种笑是成熟温和的男人的笑法,当他赞许或无法回答你的时候就常用“呵呵”来表示或掩饰。他们是小女孩的克星。那些青涩幼稚的小女生常常会被这些成熟的男人迷得晕头转向。她们想要制服他们,但又玩不转,到头来被控制的反而是自己。“大智若愚”是这些成熟男人的绝招。

  3.哈

  喜欢用“哈”的人比较聪明,但是又很冷漠。这种笑的象声词既不表示赞许也无褒贬之意。

  4.哈哈

  这样的人比较开朗、豪爽。

  5.哈哈哈哈

  这样的人豪爽,乐观,和他在一起你会很开心。但有时“哈”的连用也表示恶作剧得逞后的开怀大笑。

  6.嘻嘻

  喜欢用这种语气词的人活泼调皮,古怪精灵,喜欢捉弄人。通常一些年轻的女孩常用。

  7.嗯

  用这个词的人一般都比较温柔,能体贴人。这个词是女性常用词。

  (二)从说话内容分析

  当两个人刚刚认识,还没说上几句话就开始说“我爱你”之类的暧昧语言的人,要么是年龄比较小的,要么就是极其空虚的人。

  认识很长时间,双方情况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后才说“我爱你”,这样的人知道克制,比较能掌握分寸,年龄通常在30岁左右。

  不管在网上聊得多火热,从来不说我爱你的人城府很深,虚拟的网络和现实的生活能分开。这种人一般都是年龄比较大的成熟理智型人物。

  (三)从常用标点符号分析

  1.句子里点很多逗点

  这种人做事一般都很急躁,性情比较刚烈。如果是女孩子,她就比较率真,有男孩子的性格。

  2.用很多符号装饰话语

  喜欢用一些符号增加气氛,表达自己强烈的心情的人比较浪漫,讲究情调,年纪相对较轻。这种类型中一般女孩子多于男孩子。

  3.标点符号很整齐

  标点符号用得非常规范,连句号都不落下,说明这个人耐心细致,做事十分严谨,应该是比较成熟的人。

  4.不点标点符号

  从来不打标点符号的人值得引起注意,这样的人一般都比较有心计,善于耍小聪明。同时,他们又很鲁莽,做事不留余地,是一个很难把握的人。

  (四)从打字速度看

  如果某人打字速度非常快,但是错字连篇,这样的人大都是些年轻人。他们做事毛躁,有强烈的表现欲。

  如果这个人打字一向很快,突然节奏变慢,并感觉在敷衍你,那说明他不止和你一个人聊天,或是主要注意力不在聊天上,而可能是在打游戏。对于这样的人应该尽量不要关注过多,而应顺其自然。

  如果这个人打字不是很快,但是说出的话幽默且富有哲理,则表明这些话都是经过思考的,这样的人一般都比较成熟稳重,有修养。

  在网上辨别人虽然相对比较困难,但是只要方法得当,我们不闻声不观色,同样能够“明察秋毫”,将对方的心理分析透彻。

  从谈话的方式识其心理

  (一)突然变得“健谈”往往是为了阻止对方讲话

  一般来说,初次见面就很健谈的人是比较容易对付的,因为你不需要再煞费苦心地去思考谈话的内容,也不必千方百计去探查对方的心理,对方的谈话,就已经给你判断他的性格提供了材料。然而,健谈的人也不能都认定是积极自我表现的人。

  在一次相亲的场合中,正当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交谈甚欢时,一直保持沉默的男方,突然变得滔滔不绝起来。什么原因呢?原来大家正在谈论彼此的薪水问题。这位男子不愿提起他薪水不多的问题,才故意岔开话题的,而后来大家果然也没再提起薪水的问题。

  因此,人们讲话不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或纯粹想说话而开口,有时是为了阻止话题继续进展或不愿让对方表达才变得健谈起来。尤其是对方突然变得话多时,就应该考虑话题中是否有他不愿提及的事。多言并不等于善辩,有时候是为了掩饰自己的不安而放出的烟幕弹。

  (二)通过对方的随意话语,可了解他人的真实心理

  与人交谈时,由于常常受到时间的限制,一旦发现谈话跑题,性急的人就心急如焚,担心自己的正事达不到目的,便想方设法把话题拉回来。其实,要探查对方的内心秘密,这种做法是不高明的。

  对方之所以会转换话题,大致有三种情况。第一是由于粗心大意,第二是因为脑中有新的思路,第三则是故意转移话题。

  不管是由于哪一种情况,眼前对方的注意力已经完全转向新的话题,所以最好不要打断他,暂时让他尽情说下去。这样一来,如果对方转移话题是由于一时疏忽,不久他一定会有所发觉,而流露出诧异的表情说:“咦!我们谈的主题是什么?”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对方并未忘记主题,即使他东拉西扯,最后一定会回到主题上来。如果他根本不想回到主题,你就可以认为他是故意回避主题了。由此可见,“跑题型”的交谈,是了解对方真实心理的最好机会。

  (三)说一些广泛的客套话

  在人际关系中,最容易被破译密码的语言,就是客套话。客套语的存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客套话要运用恰当,过分牵强而显得不自然的人,说明此人有其他的用意。客套话的反面是粗俗语,一些人会对自己心仪之人冒出很随意的言语,以示双方的关系非同一般,给人以亲密的误会。

  在较为亲密的人际关系中,并不需要使用客套话。不过,当在此种亲密的人际关系里,突如其来地加入客套话的时候,就必须格外小心。有时候,男女朋友之某一方,使用异乎寻常的客套话时,就很可能是心有缝隙的征兆。

  用过分谦虚的言词谈话时,可能在表示强烈的嫉妒心、敌意、轻蔑、警戒心等等。语言是测量双方情感交流的心理距离的标准。客套话使用过多,并不见得完全表示尊敬,往往也可能含有轻蔑与嫉妒的因素。同时,在说话的无意中会将他人与自己隔离,防范自己不被侵犯。

  某些都市的人,对外乡人说话很客气。这从另一个角度看,是一种强烈的排他性表现。因此,往往无法与人熟悉,尽是给人以冷淡的印象。以此类推,假使交情深厚的朋友,仍不免使用客套话时,则很可能内心存有自卑感,或者隐藏着敌意。

  吵架

  有些人一吵起架来就精神百倍。因为吵架刺激这种人分泌肾上腺素,使他们觉得兴奋,而这种兴奋是事情顺利时无法感受到的。相反,有些人则害怕自己生气,他们竭尽全力去避免争执,即使不可避免也要尽快结束它。其实,许多人吵到最高点的时候,满脑子只想赢,经常忘了争吵的原因。

  (一)言辞攻击

  用激烈言辞争吵的人非常容易动怒。虽然一开始,他只是针对某一件事而吵,可是很快便扩大到人身攻击。他会数落对手的每一件错事,甚至攻击对方的家庭。他实在是个差劲的战士,他想成功的干劲和必胜的决心,用在工作方面很有帮助,但用在关系比较亲密的人身上,造成的负面效果有时是无法挽回的。这是因为他在争执时所说的那些话,到最后都会变成无理取闹的人身攻击。

  (二)身体攻击

  用身体代替说话。只要他察觉吵架快输了,或觉得无法再用言语与别人沟通时,他就选择直接的正面攻击。他天生容易冲动,只要事情不如他愿,他会有强烈的挫折感。他会将自己的问题转嫁他人,甚至责怪吵架的对手不该逼他攻击他们。

  (三)无所谓

  他对烦心的事能够视若无睹。他让自己处于高枕无忧、轻松自在的状态,但事实上,他只有能力处理愿意面对和能够控制的事。他相信,时间可以解决一切,船到桥头自然直。他的想法是对的,因为到最后,和他吵架的人会觉得,一个人穷嚷嚷实在是自讨没趣,对方不是鸣金收兵,就是对他进行人身攻击。

  (四)无辜

  他总是透过看似无辜的言辞攻击对方,例如,“你实在是反应过度,我想你应该和你的家人讨论讨论这种现象。”他并不想和对方讨论任何事情,只保持沉默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且无论对方说什么,都无法让他改变心意,他希望以一副洋洋得意和高人一等的姿态来赢得争吵。

  (五)让人同情

  他喜欢有人介入代替他和对方争吵,而且比较喜欢在众人面前吵架,他善于吵架的时候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关心,好让众人站在他这边。即使他错了,也有办法炮制。无论如何,他总是受伤的那一方。

  (六)不动感情

  他最普遍的反应是:“别激动!”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他都不让自己流于情绪化的表达方式。他是一个理性、讲道理、聪明的人,认为激烈、爆发式的反应不过是制造双方情感的分裂。和他吵架没什么意思,因为他永远是赢家。他的个性强烈,能够通过理性的观点去说服他人。

  (七)发泄

  这是一种情绪的恣意宣泄。两人对吼,吼到声嘶力竭,然后双方再以理性的讨论将感觉表达出来。这种吵架方式需要双方都有相当程度的理解力,同时都有能力收放自如,也就是先放任自己大吼,然后在两人吵得不可开交之前适时调整自己。

  (八)愤怒摔东西

  即便他厌恶暴怒和暴力,但暴怒和暴力却令他兴奋。只要摔破几个盘子或者用手在墙上捶几下,他就觉得好过些。他因威胁恐吓而获胜,对手则因害怕而屈服,然后他就得逞了。他努力像英雄一样,想在争执中获得自尊和自信,可是,想赢的欲望却使他表现得像个婴儿。

  (九)最后通牒

  只要他输了,被逼急了,便使出最后的武器:“我没办法再忍受了,我要离开!”其实,他无法忍受的是事情不如他意,而这个最后通牒,使他觉得自己威力大增。不过,如果有一天,对方对他说:“好!现在就走,我才不在乎呢!”这时他必须面对现实所带来的恐惧,因为他根本没有勇气离开。

  (十)翻旧账

  他是那种脑容量和大象差不多大小的人,有能力把陈年旧账全部搬出来细数一番。他认为,他俩关系中的每一件事都值得提一提。他有惊人的记忆力和分析力,而且认为吵架是一种理智的挑战。他通常占上风,因为大多数人都只拥有普通的记忆能力。

  (十一)散布谣言

  在争执中途,他会突然插进一句:“每个人都这么认为。”他散布谣言或制造谣言,目的在于使自己获胜。吵架的时候,他没有信心一个人吵赢对方,而以团体的意见站在他这一旁作为吵架的筹码。除非有人和他站在同一个阵线,否则他几乎没有勇气表达自己的观点。

  (十二)我的律师会和你联系

  他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单打独斗,必须靠他人的协助,而那些人也的确能够帮助他。信心和成功都站在他这一旁,他寻求专业协助,因为他不喜欢输,而法律行动是他可以想到的最有效的办法。

  (十三)留纸条或写信

  他觉得把想说的话写下来,比开口说要自在点儿,因为他觉得这么做较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更有把握让别人听进去自己要表达的意思。直接对质他会不自在,因为他需要别人喜欢他。他很清楚自己想说什么,而且可以很完整地把那些话写下来。

  (十四)电话对阵

  电话沟通比起面对面冲突,不但让他更能够借声音来发泄心中的怒气,还可以将彼此的敌意局限在两个地方。他不怕因此受到身体攻击,也比较能够控制吵架情绪。他可以随时挂断再打,或等对方再打给他。在他的生命中,有许多类似挂断电话的委屈经验,但他还是不愿直接面对。

  (十五)沉默

  他对愤怒的反应是:保持沉默。虽然表面上他愉快、开朗,但内心却怒气冲冲。他不惹是生非,不破坏现状,即使船底有个洞,船开始往下沉,他也宁可选择溺死,而不愿和他人针锋相对。基本上,在人际关系方面,他是个悲观主义者,而且他认为,诚实只会使事情更糟。

  称呼

  已婚妇女在向别人提起自己的丈夫时,叫法是因人而异的。“我们家的那个”、“我丈夫”、“我先生”、“孩子他爸”、“(名字)”,等等。从称呼可以看出夫妇间的亲密程度,从日常的称呼可以推测出双方心理上的距离。

  下面,我们就“称呼和关系”举几个例子。

  (一)称作“先生”

  先生以及“课长”、“部长”等官衔,常见于和工作相关的有上下级关系的交往中。当上司和部下一起去喝酒和有私人来往时,上司有时会直呼属下的名字或干脆叫“你”。

  同事或同等关系的人们在交往中,如果还彼此称呼“先生”,就表示他们的心灵之间还有一定距离。

  (二)称作“小×”或叫外号

  非常亲密的关系,男性对关系好的女性,会称呼“小李”、“小王”什么的,姓前面加“小”字的叫法很普遍,但如果女性这样称呼男性,就说明关系已经相当亲密了。

  (三)直呼其名

  关系亲密的表现,不过有些女性把自己的恋人叫作“(名字)先生”,从女性心理的角度来看,也许是介于朋友和恋人之间的关系。

  随着关系的进一步深化,最开始称作“先生”的人,可改称为“小×”,之后关系再度发展时,会直呼名字。特别是交往不久就发生性关系的时候,男方会对女方直呼其名,说话也变得娇嗔起来。这种情况往好里说,是关系变好的表现;往坏里想,这个男人把女方看作“自己的女人”,含有占有对方的意味。

  (四)“您、你”

  在演讲和其他场合中,听讲的人往往知道讲师的名字,称之为“某某先生”;而讲师对听众的面孔一时间还不熟悉,通常会使用“那位先生”、“您”等的称呼。如果仅是初次见面还没记住名字时这种称呼尚可,如果认识很久依然如此,就说明此人试图在心理上和对方保持距离,希望双方互不侵犯,属于“你是你”、“我是我”的态度。

  (五)不叫名字,用“那个”等指示代词称呼

  对长年相伴的妻子,有的男人会这样称呼。这些男人大多性格害羞,不善于表达情感。

  此外,提起自家人的时候,不说“我先生”、“我的大女儿”,而是叫“孩子他爸”、“姐姐”,即与在家时采用相同称谓的人,凡事都以家庭为重,乐于充当贤妻良母或爱家慈父的角色。

  称呼反映着人与人的关系。反过来说,如果你想亲近对方,不妨不露痕迹地稍稍改变一下称呼,这样一来二去亲近感加深,互相之间的心理距离也会逐步缩小。

  酒后吐真言

  酒之与人,可谓由来已久。古今中外,不管地理位置相距多么遥远,生活习惯相差多么悬殊,各个民族的人都独立地发明了酒,而且使之与各种文化、习俗,甚至政治、历史深刻地融汇在一起,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酒文化。

  有的人把饮酒和才情的发挥、文思的涌现、灵感的勃发等联系在一起。李白斗酒诗百篇;张旭喝了酒会以发醮墨,龙飞凤舞地大书特书;武松在景阳冈喝了十八碗酒,才打得死那吊睛白额猛虎。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不可否认的是,除了特殊的人,大多数人喝多了酒,在酒精的影响下,会失去常态,所以,醉汉的话是不能全信,不可深信,但又不能不信的。这就要求在听的方面,需有更多一些讲究。

  人们常说:“以酒盖脸,无话不谈”,或者“酒后吐真言”。这种情况当然存在,但是在更多情况下,由于酒精的作用,使得不少人酒后出狂言,酒后出谰言,酒后出胡言。所以,对于酒后之言,不可一概不信,更不可一概全信,而要认真分析,根据不同情况,加以取舍,或者借由自己的判断,去其虚伪,取其精实,这才是正确的办法。

  我们必须认真观察,仔细判别,酒后说话之人醉到了一种什么程度。事实上,醉酒的速度大体可以分成五个等级,即微醉、初醉、深醉、大醉和沉醉。

  对于微醉的人,由于其理智依然十分清晰,所以其言谈并未受到酒精的影响,思路也清楚,所不同者,有酒助兴,神经略显亢奋而已。此时,谈话者一般表现为神采奕奕,谈锋颇健,而且思路清楚,逻辑性缜密,对于一些平时少言寡语、城府较深的人来说,这时可能大异于平时。所以,可以认为这是听话、交谈的大好时机。但是,也要记住,此时说话人醉酒极轻,思想活跃,完全能够控制自己,所以不该把他所说的全都认为是“真言”,要知道,说不定由于他们此时的思想活跃,反而在语言中运用了更多的技巧和隐语。因此,必要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功夫仍不可少。如果要讲开诚布公,那么,对于那些平日讲话较少,城府较深的人,这倒是一个与之促膝谈心,进一步窥视其内心隐秘的大好时机。

  初醉者在醉酒程度上已较微醉更进一层,此时,说话人在思路上、交谈的欲望上已出现不受主观意念支配的现象,可以说,这才开始进入“以酒遮脸”的状态。一般情况下,这也是“酒后吐真言”的前期阶段。

  正因为如此,初醉者此时谈话的特点是:滔滔不绝,不让别人插言;或者是神情亢奋,表情认真;或者斩钉截铁,一言九鼎;或者态度神秘,令人莫测;或者思路灵活,大异往时;甚至语惊四座,极度坦诚。总之,此时喝酒之人由于酒精作用,已进入亢奋时期,在较大程度上,已不受日常习惯和思维的限制。虽然语言是清晰的,逻辑是合理的,情绪是兴奋的,态度是诚恳的,但是却已异于平时,再不受脸面、环境、关系、礼俗等的约束。他已经到了道平时所不想道,说平时所不能言,破除情面关系,扫除世俗障碍,据实陈述的状态。所以,这是听其“真言”的大好时机,切不可轻易放过。正所谓要知心腹事,但听口中言,此其时也!

  人逾过初醉,到了大醉就已经开始失去理智,此时,人的思维逐渐紊乱,意识渐近模糊,判定能力大都失去。所以说不出什么有逻辑、有思想的谈话内容。从这种意识几近模糊的谈话中,已经很难获得说话的真实含义以及真实思想,故此也就谈不上什么真言假言了。

  人进入沉醉状态时正常意识已基本消失,大多沉沉入睡,即使未曾入睡,也常伴有失态之举,即使尚能发声,也是语无伦次,彼此全不连贯的咿唔之声,既谈不上什么语言,更谈不上传达什么思想和信息了。

  综上所述,初醉、微醉乃是谈话和听话的黄金时间,所谓“酒后吐真言”者,当其时也。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听者应当集中精力,努力获取信息,万勿以酒后之词无足轻重而弃之。如果说话人已进入大醉的阶段,则听者最好放松注意力,千万不要轻易地把“酒后吐真言”的说法滥推到这个阶段。如果人已进入大醉、沉醉,则此时之言,多不足信,听与不听两可。

  幽默感

  幽默是聪明和智慧的体现,一个具有强烈幽默感的人,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就,获得成功。其实每一个人都是具有幽默感的,只是表现方式不同,常常要受到时间、空间等多种条件的限制。当一个人将他的幽默感表现出来时,他们的性格特点也就显现出来了。以下有几种幽默的不同表现形式,对照一下区别和联系,有助于更好地观察和了解一个人。

  用一个幽默来打破某一个僵局,这样的人大多随机应变能力比较强,反应较快。因自己出色幽默的表现,他们可能会成为受人关注的对象,这同时也迎合了他们的心理。他们多有比较强烈的表现欲望,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注意与认可。

  常常用幽默的方式来挖苦别人的人,大多心胸比较狭窄,有比较强烈的嫉妒心理,有时甚至作出一些落井下石的事情。他们有较强的自卑心理,生活态度较消极,常常进行自我否定。他们擅长于挑剔和嘲讽、盘算他人,自己却很少真正地开心过。

  用幽默的方式嘲笑、讽刺他人,这一类型的人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相当机智、风趣的,对事物都有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够关心和体谅他人,但实际上这种人是相当自私的,他们在乎的可能只是自己。他们在为人处世各个方面总是非常的小心和谨慎,凡事总是赶着要比别人快一步。他们对自己的事情“疾恶如仇”,有谁伤害过自己,一定会想方设法让对方付出代价。有较强的嫉妒心理,当他人取得了成就的时候,会进行打击和贬低。

  善于自嘲式幽默的人,通常具有一定的勇气,敢于进行自我嘲讽,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他们的心胸多比较宽阔,能够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而且能够经常地自我反省,进行自我批评,寻找自身的错误,并加以改正。他们这种气质,让他人看在眼里,很容易产生一股敬佩之情,从而为自己带来较好的人际关系。

  喜欢制造一些恶作剧的人,他们多是活泼开朗、热情大方的人,活得很轻松,即使有压力,自己也会想办法缓解这种压力。他们在言谈举止等各方面表现得相当自然和随意,不喜欢受到拘束。他们比较顽皮,爱和人开玩笑,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进行自我愉悦,同时也希望能够将这份快乐感染他人。

  有些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幽默感,常常会事先准备一些幽默的段子,然后在许多不同的场合不厌其烦地说。这一类型的人多比较热衷于追求一些形式化的东西,而且很在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而自己的生活态度比较严肃、拘谨,能够控制自己的感情。

  和事先预备幽默的人相反的是另外一种人,他们有许多幽默都是自然地流露出来的,这一类型的人多思维活跃,有很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虽然头脑灵活,思维敏捷,但并不擅长在制度完善的环境下一展所长,而是更偏爱自由。他们的生活始终处在发掘新鲜事物的过程中,他们需要通过别人的生活来发掘和完善自己的构想。

  阿谀奉承者

  北宋王安石实行变法革新的时候,任用了一些新人做官,邵雍曾给他写信说:“你现在当政,对于你的改革,一些人有看法。特别是那些深负道德感的人,他们虽然说话难听,常常使你厌烦憎恶,但以后你会得到他们的帮助。相反那些善于奉承拍马的人,目前他们的话你听起来很顺耳,心里感到高兴,可是一旦你失势,他们之中一定有人会出卖你。你应该警惕这种谄谀之辈。”后来果如邵雍所言,深受王安石欣赏且一直奉承王安石的吕惠卿就背叛了他。

  怎样识别奉承拍马的人?有三种主要的途径:动作、语言、神色——也就是他们办事的方式,说话使用的言辞,浑身上下显露出来的神情。唯唯诺诺的小人走路的架势和姿势都要学领导的样子,说话时的用词和口气也开始与领导相似,甚至连腔调也会逐步地和领导接近。

  就像铁屑被磁铁吸引,唯唯诺诺者、阿谀奉承者,都以上司为靠山,紧紧地围绕在领导身边。如果将磁场关闭,这类喜欢奉承拍马的人就会像一堆没有生命的铁屑一样散落在地,显得愚蠢可笑。对于这样的人和事,正人君子是不屑一顾的。古人对此有这样的说法:与地位高的人交往不阿谀奉承,可谓悟到了交友的真谛。那些花言巧语、察言观色的人则被认为是不讲仁义的小人。公孙弘将学习的目的歪曲为阿谀取媚,萧诚和柔而善美言,郭霸品尝魏元忠的小便,宋之问为张易之等人端尿壶,赵履温甘为安乐公主拉车的牛马,丁渭在宴会上为寇准擦胡须上的汤渍。这些人载入史册,遗耻千古。

  奉承拍马在程度上有轻重之别,不像敬佩和崇拜那样单纯,许多人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充当了对上司唯命是从的角色,而有些人则是出自本意的。这其中有一些比较普遍的原因——保住工作饭碗:背靠大树好乘凉,有人当靠山比较保险;掩盖真实意图:暗中打算跳槽,不让别人察觉;缓和紧张气氛:何苦兴风作浪,待人和气为好;着眼个人前途:赢得上司好感,有利于个人发展。

  打招呼

  见面打招呼、问好是人们在交往中互相表示友好和认定的一种方式。正因为打招呼是人们见面时最简便、最直接的礼节,是人人都需要实施的行为,极具普遍性,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频率极高。所以,打招呼的方式也就透露出了关于这个人性格的信息。

  打招呼的方式因人而异,从打招呼和应答的方式中,都可以反映出人的性格特点。

  (一)打招呼时双方的距离,可显示出双方心理上的距离

  我们相互打招呼的时候,若能通过打招呼的方式察觉到对方与自己之间保持的距离,就会洞察对方心理状态的特点。比如对方在打招呼的时候,故意后退两三步,也许他自己认为这是一种礼貌,表示谦虚,然而这种小动作往往让人误解是冷漠的表现,以致话题无法展开,同时也难以开怀畅谈。像这种有意拉开距离的人可视为警戒、谦虚、顾忌等情感的表现。如果下意识地保持距离,说明我们对对方的疏远、警戒,试图造成对自己有利的气氛,使对方的心理状态处于劣势。

  (二)边注视边点头打招呼的人,怀有戒心

  一面注视对方的眼睛,一面点头打招呼的人,除了对对方怀有戒心外,还具有对于优势地位的欲望。

  有些人在打招呼时,一直凝视着对方的眼睛来点头,其心理是利用打招呼来推测对方的心理状态,并含有对对方保持戒心,希冀比对方优越的表现。

  公关专家建议,要想和这种人接近,应特别注意诚意。在这种形态的人前暴露自己的缺点,很容易会被对方瞧不起,所以不能操之过急,应采取长时间接近的方法。

  (三)不看对方的眼睛打招呼,大都有自卑感

  如果你看着对方的眼睛打招呼,但对方不看你的眼睛而作应答,这种行为并不是看不起人。这时,你需抑制自己的情感,以平静心态相对。因为,对方可能是因为怕生人而胆怯,或有强烈的自卑感,并非高傲、瞧不起人,他在此时如同“被蛇看上的青蛙”。那么,你切记不要做那条“蛇”,这样双方才能平等,互相了解。

  (四)初次见面就很随便打招呼的人,是想形成对自己有利的势态

  初次见面就很随和地打招呼的人,往往使人大吃一惊。有人常常认为这样的人很轻浮,其实这种人往往很寂寞,非常希望与别人亲近。去酒吧或俱乐部时,坐在自己旁边的女士,虽然彼此是初次见面,却很亲热地与自己交谈,事实上是那位女士为了使当场的状况变得有利于她自己。公关专家提醒,当遇到“见面熟”的男性时,女性要特别小心,切勿使男性有机可乘。这种男性的性格浪漫大方,是个滥情家,性情懦弱,迷恋女性,且其中不乏游手好闲的男性。

  (五)虽然经常见面,还是千篇一律地打招呼,大多是自我防卫、表里不一的人

  有些人曾经在一起喝过无数次酒,且经常一道工作,但见面时还是千篇一律地打招呼。这种人具有自我防卫的性格。

  有的人接到你的礼物时会说:“真是谢谢,不要这么客气。”作此招呼是人之常情。但有些人收到礼物时,却佯装不知道。当你不知道送给对方的礼物收到没有时,接受礼物的人见到你后还是淡然地说:“你早。”等旁边没有人时,他会说:“前些天,收到了你送的礼物,谢谢你。”这种人多占据重要的位置,所以自己的言谈不能太随便。在工作场所,除与工作有关的事情外,其他的话不必多说。

  另有一些人,在工作岗位上看来非常认真,私下却非常喜欢打麻将,这样的人表里反差大,对名誉非常看重。

  (六)“招呼用语”揭示人的性格

  路易斯维尔大学心理学家斯坦利·弗拉杰博士研究表明,从一个人的打招呼用语,可以了解这个人身上的很多性格特点。能揭示性格的招呼语,是指你刚刚结识某人时与熟人相遇时最经常使用的那一种。斯坦利·弗拉杰博士举出了几种常见的招呼语,每一种均可揭示出说话者的性格特征。

  1.“你好!”

  这类人头脑冷静得近乎于保守,对待工作勤勤恳恳,一丝不苟,能够控制自己的感情,不喜欢大惊小怪,深得朋友们的信赖。

  2.“喂!”

  这类人快乐活泼,精力充沛,渴望受人倾慕,直率坦白,思维敏捷,富于创造性,具有良好的幽默感,并善于听取不同的见解。

  3.“嗨!”

  这类人腼腆害羞,多愁善感,极易陷入为难的境地,经常由于担心出错而不敢作出新的尝试。但有时也很热情,讨人喜爱,当跟家里人或知心朋友在一起时尤其如此。晚上宁肯同心爱的人待在家中,也不愿外出消磨时光。

  4.“过来呀!”

  这类人大多办事果断,乐于与他人共享自己的感情和思想,喜爱冒险,不过能及时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5.“看到你真高兴。”

  这类人大多性格开朗,待人热情、谦逊,喜欢参与各种各样的事情。这类人是十足的乐观主义者,常常沉溺于幻想,容易感情用事。

  6.“有啥新鲜事?”

  这类人大多雄心勃勃,凡事都爱刨根问底,弄个究竟,热衷于追求物质享受并为此不遗余力。办事计划周密,有条不紊;遇事时宁愿洗耳恭听,也不轻易表态。

  7.“你怎么样?”

  这类人大多喜欢抛头露面,利用各种机会出风头,惹人注意;对自己充满了自信,但又时时陷入迷惘。行动之前,喜欢反复考虑,不轻易采取行动;一旦接受了一项任务,就会全力以赴地投身其中,不圆满完成,绝不罢休。

  口头禅

  (一)“我妈说”

  谈话中喜欢引用母亲说过的话,将“我妈说……”挂在嘴边的人,在心理和精神上尚未独立。有些女性借用母亲的话来表现自己的意志,如“我妈妈说你很有风度”,等等,表明此人可能尚未成熟,没有完全独立的个性。

  (二)“但是”

  当与对方说的话表示不认同,或者持否定的观点时,便会使用“但是”这个转折语;当认为对方所说的是错误的,想要反驳或推翻他们的言论时,也经常使用“但是”这个词语。

  然而有一种人,不论什么时候,都喜欢使用“但是……”来作为开场白。一般在“但是……”后面所接的句子应该是否定的,但仔细听他们接下来所发表的意见,其叙述的内容与前面他人所述大同小异。这种时候本来没有使用“但是”的必要,他们之所以如此,其用意只是为了不想一直扮演“听者”的角色,而希望将谈话的焦点转移到自己身上。这种老爱说“但是”的人,心中就常存有否定对方的攻击心理。只要能将对方贬低,通常就觉得自己很伟大。

  正因为如此,这一类型的人便常常喜欢滥用“但是”这个词,为反对而反对,为否定而否定。如此一来,原本愉快的谈话也会变得索然无味,即使如此,这类型的人还是常对于他人的感觉无动于衷。

  (三)“所以说”

  常把“所以说……”挂在嘴上的人,是经常会把之前自己说过的话加以强调并爱下结论的类型。他们认为自己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了解所有的事情,颇有先见之明。当别人说出事情的结果时,他们常常会说:“我之前不就说过了吗?我早知道结果会是如此。”特别强调自己对事情的发展早已经了如指掌。他们绝对不会说:“是啊!你说得对,我也是这么想。”而往往说:“所以说,这件事情就是这样,我之前不就说过了吗?”态度表现得非常强硬、傲慢,并且喜欢将所有的功劳往自己身上揽。

  (四)“对啊”

  “对啊”这个词语是用来肯定对方说的话,这是毋庸置疑的。

  (五)“嗯!对啊,就如同你所说的”

  “对啊!确实是这样,我也有同感。”

  类似这些用来赞同对方、认同对方的话,会让对方听起来格外舒服、顺耳,非常高兴地以为原来你的看法和他一样。

  他们不是属于自我意识强烈的类型,个性表现上也不强硬,更不会勉强别人照着自己的步调走,他们通常比较能体会别人的心情,不会硬要别人都必须顺着自己的意思来做。

  常说错话

  奥地利下议院院长,在宣告议会开始时,一不留神说成了“议会结束”,因为要让这个议会顺利进展的困难颇高,所以议长在心中便有“希望议会尽早结束吧”的愿望存在。这个愿望表现在其不经意的话语中,他本人在意识中清楚地知道议会一定要进行,但在潜意识里又有恐惧、不想面对的心理,两者互相矛盾、冲突,因而引发了这种错误的行为。

  生活中,你有没有在无意识中说出奇怪的话的经历呢?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说错、听错,或者是写错等“错误行为”,都是将内心真正的愿望表现出来的行为。

  通常,说错话的一方都会找出自己是“不小心”、“不是真心的”等借口,但事实上,那不小心说错的话,其实才是真正想说的。这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屡见不鲜。

  由此可知,常常会说错话的人,可以推断为大部分是习惯性地隐藏真正的自我的人。而且,心中很强烈地禁止自己把这些真心话表露出来。“这件事绝不能讲出来”、“这事绝不能弄错,非小心不可”,当你越这么想的时候,便越容易将它说出来。相信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形吧!越是被禁止的东西,越去压抑它,就越容易表露出来。

  总而言之,暗藏在我们内心的许多事情,当你越想要去隐瞒、掩盖它的时候,就越容易说错话或做错事,无意之间让心意表露无遗。

  说粗话

  男人们聚在一起,比较容易说些“有伤大雅”的粗话,尤其是涉及禁忌的词汇更是有人偏爱,朗朗上口。例如,“娼妓”、“淫妇”等与性行为有关的语言,或“凸肚脐”、“狗屎蛋”等牵涉身上排泄物的语汇,好像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男子汉的气魄。其实,这类男人是因为内心的欲求不满而粗话连篇的。

  我们可以断定,喜欢口出秽言的人,是属于某些方面的欲求不满类型的人物。他们在心理上是时常焦躁不安的,又没有办法去排除,所以长年累月积累起来,只要碰到偶发小事件,他们就借题大肆发挥。积累后的“爆炸”并不一定仅仅针对他不满的对象而发动攻击。一旦被他逮到丝毫机会,无论何时、何人,他一样照说不误。有时候,即使说话的人不是有意的,但对听话的人来说,却在心里结了个疙瘩。听者首先可能会产生“岂有此理”、“不像话”的感觉,进而演变成以更恶毒、更不堪入耳的话来反辱对方,最后出现了愚蠢可笑的骂街场面。

  还有一种人有故意在异性面前讲粗话的嗜好,其乐趣在于观看对方的反应。他们常常有意选择那些在对性方面的问题感兴趣,但又对淫秽语言不具有抵抗力并怀有来自生理方面的憎恶感的女性,在不适当的时候提及这类话题,也就是在不该讲粗话时脱口而出。例如,在上班时间,当女同事送文件来的时候,或趁巡视埋头工作之际的下属对女职员讲粗话,以此来欣赏她们的窘态。这些女子听到粗话后,大都会面红耳赤,或者手足无措,甚至惊慌得啜泣不已,而这正是那些人所乐于见到的。对他们来说,说粗话只是前奏,观看女性的反应才是他们真正乐趣之所在。

  这种因欲求不满而产生的粗言恶语,说话的人并未考虑会招致何种后果,只是一味地借机吐出心中不快。至于是否会伤害他人,一时便考虑不到了。可见,所谓粗话,只不过是为发泄内心不满,一般并不具有特殊意义,同时又不对我们的身体造成实际上的伤害。所以,除了意欲给予对方致命的打击,而事先在内心一再计划盘算好的蓄意性言语外,对于他人的粗言恶语,最好充耳不闻。

  近年来,女性毫不逊色于男人,也学会了激烈地口出秽言和放浪形骸。一些女性说得出比男人说得更露骨更难听的下流话。在一度盛行的示威活动中,她们也高举标语牌,尖声大叫:“混蛋”!而面不改色。

  乍见从温文尔雅的女性口中,爆出如此没有修养的语言,实在让人寒心。但是,如果我们站在女性的立场上看待这种现象,和男人们一样地用粗言恶语,可以给她们一种与男人们并驾齐驱的感觉,这是妇女解放运动时代典型的女性心理特征。

  孩子们特别是男孩子为什么爱说粗话呢?要知道,孩子们如果在父母面前说粗语,毫无疑问地会受到严厉的责骂。所以,粗话通常变成了孩子们之间在相互游戏时的通用语。孩子们彼此都知道“那种话”并没有恶意,只是一项“游戏”罢了,而这种“游戏”可以满足他们摆脱父母教训的逆反心理,可以让他们感到自己也能和大人们说一样的话,自己像个大人了。

  好辩论

  通过辩论,领导能判断出一个人才学的高低和真假。领导者如果能制造机会,引发一场争论,让大家唇枪舌剑一番,自己隔岸观火,很容易识别谁是真正的人才。

  有的人在辩论时,总是摆事实,讲道理,事实摆得清清楚楚,道理讲得一条接一条,说得人心服口服。这种人稳健大方,思路清晰,反应也快,看问题能抓住本质,而且态度从容,不紧不慢,为人做事有理有据,可托以重任。另外一种人,在辩论中说得别人哑口无言,或者说得别人拂袖而去,不愿再跟他辩论。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胜利者,但他依靠犀利的言辞战胜对方。这种人目光尖锐,头脑敏锐,能迅速抓住他人讲话的漏洞而伺机反驳,一张巧嘴能把黑说成白,把错说成对,尽管对方知他无理,却在一时之间找不出确切的话语来驳倒他。他们是业务、外交、法律界好手,但要注意他轻浮不稳的毛病,当心聪明反被聪明误。

  有的人与人交谈时,如果大家见解一致,就如涓溪流向大河,彼此和谐融洽。当意见相反,争了几句就离开,或者彼此模棱两可,谈得不冷不热,渐渐地因尴尬而止。这是不善与人交谈的人。这种人说话被动,别人问一句答一句。但当说到他感兴趣的话题时,立刻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侃侃而谈,语若滚珠,甚至会激动起来,仿佛于寂寞山中遇到知音。这种人对生活有激情,苦苦钻研自己的兴趣所在,会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他们不喜欢热闹地方,而爱清静自处,生活欲望也比较清淡,适合于搞研究工作。

  和不善交谈的人相反的是善于交谈的人。这种人当发现对方听不进自己说的话时,会立刻转换话题,或采用迂回战术,先说些对方爱听的话,找到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取得对方的赞同后,再逐渐地回到刚才的话题上来。这种人容易博得大家的好感,而且意志坚定,善于思考,敢说敢做,且有毅力坚持到成功。他们用心智做事,会察言观色,适合担任社会职务。

  领导通天下之理,通天下之辩,就能识人。辩论在求理,正确的辩论者往往具备八种技能,他们的耳朵能听懂对方的意思,思想能创造新理论,眼睛能看出未来的机会,言辞能表达自己的思想,行动能纠正自己的过失,防守能抵挡对方的进攻,进攻能打破对方的防守,找出对方的矛盾而攻击,令对方观点自相矛盾,最后投降。

  言为心声,从辩论的技巧中,可以看出各种不同才能的人,领导还需耐着性子,慢慢观察,才能有所收获。

  散布流言

  “喂!你知道吗?部门的小李和柜台的陈小姐,好像有什么暧昧不清的关系!”

  “前一阵子,他到那个女的公寓过夜的事情,好像被他太太知道了……”像这种对公司的地下恋情、“内部”情报非常清楚、喜欢嚼舌根的人,相信在每家公司中都应该有一两位吧!他们在叙述事情的时候,就好像自己真的身临其境,实况转播一般,十分精彩。但是在这精彩的故事中,往往也掺杂了一些个人的想法,添油加醋,进行了一番“艺术加工”。

  这种爱夸大事实的人,其实用心是很单纯的,他们只是希望引起周围人的注意,成为大众瞩目的焦点,并且希望在聊天时所有的人都会把重心放在他身上。因此,针对众人有兴趣的话题,便不厌其烦地添油加醋,让故事听起来更富戏剧性、更具趣味性,其目的不过就是希望引人注目,如此而已。

  可是,当身边的人发现,他们所叙述的内容与事实不符合时,便会对他们加以指责。而为了掩饰自己的过失,他们通常会用巧妙的方式蒙混过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们在编造故事方面的确具有超凡的才能,如果把这种才能运用在其他合适的地方,不是更好吗?

  他们之中甚至有一些人,在自己的谣言被识破后,不但不反省自身,反而将矛头指向拆穿自己谣言的一方。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没有退路,说谎就说谎,没什么大不了的,要站稳自己的脚跟,绝不能让别人击垮。所以,公司若容许此种事情发生,这家公司可能也很难长久立足下去!但是,如果其所说“故事”无伤大雅,这种谣言倒是可稍微调节公司内部沉闷的气氛。

  这种喜欢说人是非、道人长短的人,有许多都是因为嫉妒心以及偏见的心理因素造成的。他们喜欢拿别人和自己作比较,“那个人好像买了新房子”、“这次不知道谁会升官”,等等,无时无刻不注意他人的动态,然后与自己比较。这种类型的人和主张“我就是我”的我行我素派的人正好相反,总是会在意他人所做的事情。

  找借口

  马上就找借口是没有自信心的表现。

  人们很多时候下意识地试图忘记不愉快的事,做错了事,就马上找借口替自己开脱,把自己的缺点和失败的原因转嫁给他人,强调别人也会出错,来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这种心理机制被称为“防卫机制”或“自我防卫机制”,因而出错的时候也能看出人们隐藏的心理活动。

  不管出了什么差错,马上找借口的人,对自己缺乏自信,光是考虑怎样才能转嫁责任。胆小而神经质,过于在意他人看法的倾向,比起自己的意愿来更愿意遵从周围人的意见。

  他们以为即使犯的是小差错,也会被人耻笑,所以最好是随着别人的想法办事,万一失败,也不致一个人受责。

  归根结底,找借口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努力和行动力不够的缺陷正当化。可是,即便一时转嫁了责任,如果不承认自己的过错,反而会给人留下坏印象。

  另外还有一些有负面效果的讲话方式。说者似无心,但它隐藏了发言人的性格、真实想法以及企图从心理上操纵对方的愿望,下面我们举几个例子。

  (一)对公司和上司牢骚满腹

  一张嘴就是对工作的牢骚,如果老是这样,耐心的人也会听厌了。牢骚和不满多的人,一般比较消极,缺乏行动力。

  每天晚上抱怨要辞职而一直没有辞职的迹象,也没有开始寻找工作的活动。他们不过是靠发牢骚来泄私愤而已。

  (二)我早就知道会这样

  回顾已经发生的事时说的话。“那时我就知道不行”,“从一开始我就知道会是这种结果”。这类说法多用来表达一种否定的意见和情绪。

  如果是为了反省自己失败的原因还情有可原,但如果一贯是这种腔调,有时会想问他“那你为什么不早告诉我?”对方肯定会这样回答“不是上司不同意嘛!”总之他的意思是:原来我就这么想,结果应验了。我有先见之明,而造成失败的原因是上司无能。他的目的是转嫁责任给上司。爱发表这类言论的人大多是事后诸葛亮,缺乏信用,不能委以重任。

  (三)那时要是这么办的话

  回顾过去时老是后悔不已:“那时我要是这么办就好了!”

  “那么好的机会,要是不回绝就好了”,“那时我要不那么固执,就不会和女朋友分手了”等等。他们想说的是:如果当时采取了另外的行动,结果就会不同。老爱这么说的人性格消极,缺乏行动力,结果通常是丧失机会而导致失败。

  谎言

  我们对别人说的很多话都是不真实的,经常会有谎言、胡话、捏造、欺瞒、厚颜无耻的弥天大谎。据估计,我们每天会对碰见的1/3的人撒谎。人们在努力给对方留下好印象时普遍撒谎,这在约会和恋爱中十分常见。马萨诸塞州大学的罗伯特·费尔德曼发现,在参加他的研究项目的人中,有60%的人在10分钟的会面中,至少撒谎一次,多数人都在这段时间里撒谎2-3次。

  对于撒谎的研究表明,男女在撒谎的数量上没有任何区别,但在谎言的形式上却有很大不同。男性制造谎言,可能是为了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女性撒谎却可能是为了让其他人感觉良好。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表达积极的主张,无论是关于他们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因此,当女性面对令人心烦意乱的时候——比如收下一份自己不想要的礼物或者可能为了保护他人的情感时,而撒一个善意的谎言。

  (一)撒谎者的眼神

  很多人认为转移目光是撒谎的信号。他们假定,那是因为撒谎者感到内疚、心虚和忧虑,从而很难用眼睛直视被欺骗的人,所以转而看别处。但事实并不是如此。

  首先,凝视的模式是相当不固定的,有些撒谎者移开他们的眼神,有些却反而增加注视别人的时间。因为凝视是很容易控制的,撒谎者可以用眼神来强化这样的印象——自己是诚实的。在知道他人觉得转移目光是撒谎的信号之后,许多撒谎者反而做完全相反的动作,故意更多地注视对方,给人他们在说实话的印象。所以如果你想知道别人是不是撒谎,不要仅限于注意眼神的变化。当某个人比平时更专注地看着你的时候就要注意了。另一个假定的撒谎信号是快速眨眼。当我们变得兴奋或者思维快速运转的时候,眨眼的频率会相应增长率加。人普通的眨眼频率大概是每分钟20次,但是当我们感觉到压力的时候,可能会提高4〜5倍。人在撒谎时往往很兴奋,或撒谎者在为一个笨拙的问题寻找答案的时候,他们的思维会快速运转。在这种情况下,谎言同眨眼的确有关系。但是我们要记住,有时候一个人快速眨眼,不是因为他在撒谎,而是压力很大。

  (二)撒谎者的动作

  焦躁不安和不自然的手部动作同样被认作撒谎的信号。根据这种假设,人在撒谎时会变得很不安,这样使得手也处于紧张中。正如我们早先提到的那样,有一类姿势叫作“适应动作”,包括摸头发、挠头皮或者搓手掌。人在撒谎时,有时会感到心虚或担心被发现,这种担心会导致他们作出“适应动作”。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代价很大或者这个撒谎者不善于撒谎的时候。不过在更多的时候,发生的情况正好相反。同样,因为撒谎者害怕暴露自己,所以他们会刻意控制自己日常的动作习惯。结果他们的动作可能不是更活跃,而是更少!

  和眼睛一样,手的动作往往也能被置于意识的控制之下,这就是为什么手不能作为关于谎言的可靠信息来源的原因。但是身体的其他部分,虽然同样受意识控制,但不被注意,容易被忽视,它们常常能提供关于谎言的有效的线索。关于撒谎行为的研究表明,人在撒谎时,身体的下部会比身体的上部提供更多的信息。当把关于某些人的录像放给其他人看,让他们判断谁在撒谎、谁说实话的时候,如果被拍摄的是身体的下部,那么判断往往是准确的。显然,双腿或双脚对撒谎者来说是被低估了的判断谎言的信息。现在看来,似乎撒谎者都努力把别人的注意力集中在他们的手、胳膊和脸部等隐秘处的动作,因为他们知道其他人会观察这些部分。由于脚很隐蔽,所以撒谎者往往不去注意。但是,往往脚或者腿的一个细微的动作调整,就能出卖他们!

  (三)撒谎者鼻子和嘴

  有一个暴露谎言的姿势是“捂嘴”。发生这种情形时,看起来好像是撒谎者非常警惕地捂住了欺诈的源泉。他心中认为,如果人们看不到他的嘴,就无法知道谎言来自何处。“捂嘴”的动作很多,包括从用手完全掩住嘴巴,用手支住下巴,到一根手指悄悄摸一下嘴角。通过把手放在嘴上或靠近嘴巴,撒谎者可能表现得像个罪犯,他无法抵挡回到犯罪现场的诱惑。而这正好和罪犯一样,因为手的动作把自己的内心世界暴露给了观察者。在任何时候,别人大多能知道,摸嘴是企图掩盖谎言。

  不过,有一个替代摸嘴的行为,就是摸鼻子。通过摸鼻子,撒谎者体会到了掩嘴的瞬间安慰,又不用冒险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自己的行为。在这个动作中,摸鼻子是掩嘴的替代行为。这是一个鬼鬼祟祟的身体语言,看起来好像某人在挠他的鼻子,但他真正的目的是掩住嘴。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摸鼻子是欺骗的标志,但是这个动作和嘴没有关系。这个观点的支持者之中的阿兰·赫希与查尔斯·沃尔夫一起,对比

  尔·克林顿于1998年8月给大陪审团的证词作了详细的分析,那时候这位总统否认曾与莫妮卡·莱温斯基有染。他们通过录像发现,当克林顿说真话的时候,他几乎不碰自己的鼻子,但是当他在解释与莫妮卡·莱温斯基发生韵事的问题上撒谎时,平均每四分钟摸一下鼻子。赫希管这个叫“匹诺曹综合征”,这是根据那个著名的童话人物命名的。这个人物每次撒完谎,木头鼻子都会变长。赫希指出,人在撒谎时,鼻子会充血,通过摸鼻子或擦鼻子,这种感觉能够得以缓解。

  至少有两种观点反对“匹诺曹综合征”的说法。一种认为摸鼻子仅仅是紧张的征兆,而不是谎言的信号。另一种观点认为,人在撒谎时,会感到焦虑,害怕被人发现,而这些情绪都与面部的血液流通减少有关。换句话说,它导致的是血管收缩,而不是血管扩张。这是罗格斯大学的马克·弗兰克的观点。弗兰克还指出,关于撒谎的试验研究表明,摸鼻子并不是一种普通的欺骗信号。当然这可能是因为摸鼻子的行为并没有出现在实验场所。在那里赌注很低,即使谎言被揭穿,人们为此支付的成本也不太高。还有这样的可能,摸鼻子并不是人人适用的欺诈标志,它可能只是某些人(包括克林顿)的商标式肢体语言。

  最后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摸鼻子与谎言或焦虑毫无关系,但它是表示拒绝的一种无意识形式。雷·伯德惠斯戴尔认为,一个人在另一个人面前摸鼻子,显露出他并不喜欢对方。正如他指出的那样:对美国人来说,摸鼻子和单词“No”一样,是表示拒绝的标志。根据这种解释,可以把比尔·克林顿在大陪审团评面前摸鼻子,视为他对质问者的深深厌恶的表示,而不能把它视为揭露事实的线索——他正在对他们撒谎。

  在这场争论的周边,依然存在着一些未解决的问题,我们在说某人撒谎时,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是说我们知道他在撒谎,还是说我们不得不相信,他没有讲出实情?正如马克·弗兰克指出的那样,在比尔·克林顿案件中,与他有关与莱温斯基发生韵事的证词密切相关。有人认定克林顿知道自己在撒谎。也有人坚称,根据克林顿关于性的定义和他建构证据的方式,他根本没有撒谎。由此带来一个有趣的问题:有些人必须说服自己,自己没有撒谎,另一些人从一开始就坚信,自己讲的都是实情,这两类人在行为上是否存在差异呢?

  (四)和撒谎者交谈时的观察点

  多数人相信,撒谎者暴露自己是因为他们做了什么,而不是因为说

  了什么,怎么说的。其实情形截然相反。揭露谎言的最佳提示,要从人们的言语而不是行动中寻找。英国朴次茅斯大学的阿尔德特·威瑞认为,人们在试着抓出撒谎者时,过多地注意身体语言的行为,不太注意言语暴露出的信息。阿尔德特·威瑞指出,这表现在这样一种倾向中:人们高估了通过观察某人的行为来识别谎言的可能,低估通过倾听他说了什么来抓住撒谎者的机会。

  交谈有几个特征,给识别谎言提供了线索。有些特征涉及他们说话的内容,有些特征涉及他们说话的方式。

  1.迂回陈述

  撒谎者往往拐弯抹角地说话。他们常常离题万里,提供冗长的解释。但是当被提问的时候,他们可能提供简短的回答。

  2.泛泛而论

  撒谎者的解释往往是粗枝大叶,很少注意到细节。他们几乎不提时间、地点和人们的感受。比如说,一个撒谎者会告诉你,他去吃匹萨,但是他不会告诉你,他去哪儿吃,或者他要了什么品种的匹萨。即使撒谎者提供了细节,他们也几乎不能详细地说明这些细节。所以,如果你要求一个撒谎者作详细说明,他很可能只是重复刚说过的话。一个说真话的人被问到同样的问题时,通常能够提供更多新的信息。

  3.施放烟幕

  撒谎者提供的答案往往故意混淆视听:它们听起来好像一清二楚,实际一塌糊涂。说到没有意义的言论,比尔·克林顿在保拉·琼斯性骚扰一案中的著名回应就是一例。当被问及克林顿和莫妮卡·莱温斯基是什么关系时,克林顿回答说:“这取决于‘是’是什么意思。”另一个例子是被控逃税的纽约市前市长大卫·丁金斯的辩护词:“我没有犯法,我只是没能按照法律要求的去做。”

  4.矢口否认

  政治谎言往往以矢口否认的形式表现出来。想想比尔·克林顿那著名的矢口否认:“我没有和那位女士——莱温斯基小姐——发生性关系。”当政客否认他要推出新措施(比如税收)时,你通常会把这当成他就要推出新措施的信号。正如奥托·冯·俾斯麦所言:“不要相信政治中任何事情,直到被正式否定。”撒谎者更可能使用否定性的陈述。比如说,在水门事件期间,尼克松总统说:“我不是个骗子。”尼克松总统并没说:“我是个诚实的人。”

  5.斟词酌句

  撒谎者很少提及自己。与讲真话的人相比,他们使用诸如“I”(我)、“me”(我)、“mine”(我的)之类词语的频率低得多。撒谎者在话语中往往泛化,频繁使用诸如“always”(总是)、“never”(从不)、“nobody”(没人)、“everyone”(人人)等词,借此在精神上使自己远离谎言。

  6.免责声明

  撒谎者有可能使用诸如“你肯定不会相信这个”、“我知道这听起来很怪异,但是”、“我向你保证”之类的免责声明。类似于这样的免责声明,是专门用来认可别人的疑心的,目的在于减少别人的疑心。

  7.措辞拘谨

  当人们在非正式的场合说真话的时候,他们更可能使用省略方式。比如,他们不说“do not”而说“don’t”。在同样的场合,撒谎的人却可能说“do not”而不是“don’t”。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在撒谎时,变得更紧张也更正式。

  8.时态

  撒谎者没有意识到,他可能有一种倾向,就是加大他们与他们所描述的事件之间的心理距离。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他们这样做的一种方式是斟词酌句,另种一方式是使用过去时,而不是现在时。

  9.语速

  撒谎需要大量的智力工作。因为除了评估自己谎言的可信程度外,撒谎者还要将真相和谎言分开。这对撒谎者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使得他把说话的速度放慢了。人们之所以在撒谎前要停顿一下,是因为撒谎的语速往往比讲真话的语速慢,原因就在这里。当然,如果谎言被小心翼翼地排演过,情形自然不同。在这种情形下,撒谎的语速与讲真话的语速是没有区别的。

  10.停顿

  撒谎者撒谎时多有停顿,某些停顿充满了“嗯嗯啊啊”的语言顿字符。编织谎言时涉及的认知工作也会导致更多的语误、口误和开口错。在“开口错”中,人们刚说出一句话,然后再用另一句话取而代之。

  11.音高

  某人声音的高低,通常是他们情绪状态的指标。因为,一旦人们心烦意乱的时候,音高就会增加。情绪与音高紧密相关。当人变得情绪化的时候,音高就会改变。音高的改变是很难掩饰和隐藏的。尽管音高的增加相当稳定,但通常有必要在听过某人在其他场合的发言后,再来确定他的音高是否增加了。

  虽然如今人们大量谈及某些与撒谎相关的行动,但是并不存在能够表明某人撒谎的特定行为。它们只可能表明,某人处于冲突的状态时,受到强烈情绪的影响,正努力掩盖自己的难堪,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他们在撒谎。正如保罗·艾克曼所言,欺诈没有标志可言。任何姿势、面部表情或肌肉抽搐,都不能证明某人在撒谎。另一个研究撒谎的权威贝拉·德保罗重复了这个观点。贝拉·德保罗指出,行为标志、语言标志与欺诈之间的关系是很成立的。它们可能与欺诈相关,但并不完全相关。

  虽然没有绝对可靠的识别谎言的方法,但你还是可以做些事情,以增加识破撒谎者的可能。

  要成功地识别一个谎言,你需要把你的标准定得既不高也不低。这样你可以避免得出这样的结论:要么从来没人撒谎,要么人人始终撒谎。

  只要有可能,就要把下列两者加以对比,其一是某人被认为是在撒谎时的行为,其二是他在说真话时的行为。

  为了成为一个优秀的谎言识破者,你还应该关注意识控制之外的行为,或者人们容易忽略的行为。如果有机会,把你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他人说了什么以及说的内容上,而不是他们做了什么。

  我们有必要搞清楚那个谎言是自发的还是经过预演的,是低赌注的还是高赌注的,这一点很重要。在赌注很低或那个谎言经过了预演时,完成识别谎言的任务要困难得多。

  要想识破一个谎言,你应该始终注意更广泛的行为线索和言论线索。如果你认为依靠单一线索就识破了一个撒谎者,那是你在自欺欺人。

全部评论(0)
企业网站建设
推荐阅读
  • 科目一扣分和罚款口诀
  • 科目一扣分和罚款口诀
  •   扣1分记住6个字:禁、灯、掉、会、安、检。  1)禁:违反禁令标志、禁止标线的;  2)灯:不按规定使用灯光;(发生故障没开故障灯很危险的扣3分)  3)掉:普通公路倒车、掉头;  4)会:不按规定会车;  5)安:未按规定系安全带;  6)检:客运和危险车以外,不安
  • 生活百科
  • 时间:2024-03-01 15:16
  • 阅读:138
  • 科目一驾考知识点
  • 科目一驾考知识点
  • 一、基础知识  (一)安全文明驾驶  知识点1  1、只要有加速XX都是错的,减速慢行才是王道  2、通行的时候,各种礼让各种让都对  3、减速慢行、减速靠右、减速或停车、停车避让就直接选√  4、只要提到不用减速慢行、无需减速、不必减速都是错的5、“不得、不能”在判断题中绝大多数都是正确的
  • 生活百科
  • 时间:2024-02-22 11:56
  • 阅读:163
  • 网站如何进行SEO优化?
  • 网站如何进行SEO优化?
  • 确定关键词:关键词是指用户在搜索引擎中输入的查询词汇。确定关键词是SEO优化的基础。如果您的网站能够覆盖到用户的关键词,那么您的网站就有机会获得更多的点击量。
  • IT/互联网
  • 时间:2023-10-30 17:45
  • 阅读:471
  • 生财运营思路
  • 生财运营思路
  • 这几天看到在一些渠道上有咱们圈子的一些内容盗版,作为圈主,分享一些我的看法:  盗版最多只能是一部分信息,但事实上,愿意花几十块钱去买一些零碎信息的人,我是相当怀疑其思考能力和执行力,也会相当怀疑其对信息本身的利用程度。
  • 理财技巧
  • 时间:2023-05-02 11:35
  • 阅读:272
  • 关于理念与价值观
  • 关于理念与价值观
  • 每次航海运营,我希望有三个结果,首先是圈友拿到了结果,其次是团队锻炼了能力,最后是能沉淀一些工作方法论。做管理,很多时候是要眼睁睁的看着团队成员犯错,然后再一起复盘,这样得来的经验才会真正的长在团队成员自己身上。
  • 理财技巧
  • 时间:2023-03-21 10:51
  • 阅读:383
联系我们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