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得奖商城

语言玄机:符号里藏有大千世界

  • 管理/营销/职场
  • 时间:2021-10-06 10:22
  • 阅读:446

  语言千变万化,哪怕是只言片语,也能包含大千世界。但是人们是否破解了语言产生的玄机呢?语言实则依然是人类习得的行为,凭借这一工具,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便捷。

  语言的产生:鹦鹉和猩猩真的“能言”吗

  语言究竟是否是人类的专利,大家暂且不去纠结。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究竟是孩子模仿成人,还是成人模仿孩子,这些我们也都不得而知。然而婴儿可以通过条件反射来学习语言,这已经是实验证明了的事实。

  著名的教育学家吕叔湘先生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谈起当年读书时一位颇能“舞文弄墨”的师兄,写篇作文开头便是一句“鹦鹉能言,不离于禽;猩猩能言,不离于兽”,当时大家都佩服得不得了。等到后来才知道这句话是有源头的,再后来竟然品出来这句话的意思存在争议。

  吕叔湘先生说,鹦鹉和猩猩确实会学人类的语言,但是要么不会变化,要么学会的只是符号语言,而人类则是用千变万化的语音,来表达千变万化的意思,这可是动物望尘莫及的。据此,他得出一个结论:只有人类才有真正的语言。

  当然,吕老先生的这个观点这里先不评价,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不管语言如何复杂,在最开始的时候,都只是一种简单的行为。准确点说,语言就是一种动作习惯,它诞生于我们的咽喉之中,听从来自肺部的气流穿过那个狭窄如一线天的声门,在声带那里形成奇妙的振动,犹如吹响一支芦笛,但此时还是噪音,需要有口腔、胸腔的协助,才能成为表意丰富的语言。故而语言实际上是这些器官团队作战成果,归根结底仍然是器官的一种反应。

  行为心理学家从对婴儿的观察中发现,尽管他们出生大约4个月就能够伸手抓取东西,如果再经过特殊训练,大可以获得长足的发展,但他们的第一次发声要比这更晚。有的孩子可能18个月还没有形成日常的语言习惯,但有的孩子1周岁就已经会说好多话了,每个人的情况都是存在差异的。

  为了找到孩子开始形成语言习惯的原点,华生和妻子对一个小婴儿进行了观察。

  1921年11月21日,这个小宝贝降生于人世,5个月大的时候,他看起来不逊色于其他同龄的婴儿。他会咯咯地发笑,还会发出“ɑhɡoo”和“ɑ”“ɑh”的变音,这一切仿佛在证明他就是一个健康快乐的小天使。

  他出生之后2个月,就和奶瓶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从第二年的5月12日开始,他们试图在宝宝的发音和奶瓶之间建立起联系,具体场景如下:

  先把奶瓶递给宝宝,他心满意足地吮吸着牛奶。过一会儿他们拿走了他的奶瓶,并且将奶瓶拿在手里,站在他面前。看着大人手里的奶瓶,宝宝开始躁动不安,小身体试着移动,两只小脚开始踢来蹬去,小手则伸出来试着要去抓奶瓶。这时他们大声对他发出“dɑ”的音,当然等他急到呜咽或者哀鸣的时候,他们还是会把奶瓶给他的。

  这个音的刺激持续了3周之后,6月5日那天,当他们照例拿着奶瓶站在他面前,并且发出“dɑ”的音来刺激他时,他竟然发出了“dɑdɑ”的声音,他们立刻就将奶瓶递到他手里。接下来他们重复了三次,结果证明他可以发出这个声音。到后来他们连续五次从他手中拿走奶瓶,却没有说出刺激词,结果他为了拿到奶瓶,主动说出了“dɑdɑ”这个词。在之后的观察中,他们看到这个反应对他来说已经成为习惯。当然,在看到他的玩具兔的时候,他也有这样的反应,而对其他物品则没有。

  等到6月23日那天,又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他发出了其他类型的声音,而且他从未学习过那些发音。比如“boo——boo”“biɑ——biɑ”“ɡoo——ɡoo”,但是在发出这些声音的时候,他似乎发不出“dɑdɑ”的声音来了。然而第二天,他又神奇地发出了这个音,而且是非常轻松的。

  到了7月1日,又一个惊喜降临了,他居然在没有听到任何刺激词的情况下发出了“dɑd——en”的声音,但是“dɑdɑ”这个音并没有忘记,偶尔还会像复习一样再说上几遍。

  在条件反射建立之后,华生他们不由得设想:如果一开始就打破严格哺乳的习惯,而且只要他发出刺激词就立即给他奶瓶,那么这种语言习惯或许还会形成得更早。换句话说,在婴儿的早期是否存在着某种形式的语言模仿呢?后来确实出现了这种模仿,不过更多时候倒不如说是成人在模仿婴儿。

  当某些声音形成了条件反射之后,在整个语言中,人们将它看作一种模仿的行为似乎也无可厚非。因为很有趣的是人们似乎看到一个循环:一个人的语言表达,正是激发另外一个人做出相同或者不同的语言回应的原因,所以有的时候很难分辨出到底是谁在模仿谁,但是跳不出这个“刺激—反应”的怪圈倒是真的。

  见微知著

  随身携带折叠伞的人往往万无一失

  有些人可能不论何时,都会在包里备一把折叠伞,就是为了应对有突然降雨的情况出现。

  总是随身带伞的人,他们会对意外事件做出周全的防范,善于规避风险。这种人一般富有前瞻性,而且对可能发生的事情总会想好对策,遇事冷静沉稳,不至于临时手足无措。

  但同时这种人也多胆小怕事,心事重重。而且雨伞在精神分析学中是父亲权威的象征,所以其内心深处其实总是有种在父亲的庇护下生活才能安心的感觉。

  当然,也有人在无法断定晴雨的日子里,宁可携带一把长柄伞而不是折叠伞。这样的人多半会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想法,因为他认为只有长柄伞才能算是真正的伞。

  语言的发展:“橘生淮北则为枳”

  “橘生淮北则为枳”,植物生长自有水土的影响,语言的发展同样也有大的语境作为自己的“水土”。一些学习外语的朋友应该深有体会吧?

  春秋时期代表齐国出使楚国的晏婴大夫,从到楚国的第一天起,楚王就处心积虑地想看他出丑,当然晏婴不吃这一套,都彬彬有礼地还回去了。楚王不死心,安排了一个小插曲,大家宴饮正是推杯换盏的时候,有两个士兵押了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楚王问士兵:“这是哪里人,犯了什么罪?”士兵配合道:“回大王的话,是齐国人,犯了盗窃罪。”于是楚王转头看着晏婴说:“莫非你们齐国人本来就擅长小偷小摸吗?”晏婴不慌不乱,大大方方站起来回道:“我听说橘子长在淮南就是橘子,长在淮北就叫枳,它们的叶子都一模一样,果实的味道却是大相径庭,这是水土不同的原因。齐国人在齐国还能安居乐业做个良民,到了楚国就变成盗贼了,莫非是楚国水土的原因?”结果楚王自讨了个没趣,只得向晏婴赔礼道歉。

  “橘生淮北则为枳”是有依据的,不然为什么学习外语时总是要强调有语境才会学习得更快呢?语言是要有水土的。

  还是先回到上一节提到的那个小婴儿身上。他慢慢已经掌握了52个单词,但是还没有学会将两个单词连接起来。华生和妻子在他一岁半的时候给他安排了连接单词的训练,但是反射建立并不成功。

  一个月后的一天,母亲让他跟父亲说再见。“拜拜,爸爸”,母亲说完之后,他跟着母亲说“拜”,但是后面的“爸”却卡了一会儿,5秒钟之后还是蹦出了这个词,母亲高兴得眉开眼笑,连连夸奖并给孩子以爱抚。后来也是同样的情况,他说出了“拜——爸”,在大家进一步给出“喂——妈妈”“喂——露丝”“谢谢——妈妈”的刺激词之后,他出人意料地说出了“露丝——妈妈”,后来他又指着父母的鞋子说“鞋——爸”“鞋——妈”,而这些都是他在之前没有得到任何刺激词的情况下说的,他开始将两个词连起来说了。之后的几天他嘴里开始不时地蹦出两个单词,而且可能是从来没建立过反射的,慢慢地他会说“小狗撒尿”“滴滴叭叭”“妈妈穿”等。更有趣的是,他即便在自己的房间里睡觉也会念叨,然后将它们再一次组合起来。

  从此孩子在两词阶段大有进步,会说句子的他突然有了些大人的模样。不过步入三词阶段那就是后来的事情了。当然,父母教会孩子说话,无非是将他设法带入自身所在群体的语言天地里,而如何尽快帮孩子建立起单词、词组以及句子的各种反应,还是一条相对漫长的路。

  不过走过这个初级阶段,孩子在学习语言方面会有父母想不到的突飞猛进。对一个3岁的孩子来说,能够唤起“妈妈”这个词的反应条件有很多,比如:妈妈的身影或面容,妈妈的照片,妈妈温柔的声音,妈妈熟悉的脚步声,印刷好的英文单词“妈妈”,写在纸上的单词“妈妈”,甚至还包括妈妈的衣服、饰品、鞋帽等。而看到这些,孩子对“妈妈”的反应立刻就会呈现出千姿百态,他会以不同的语调来说“妈妈”,可以是撒娇的,也可以是像朋友交谈的,有时是大声的叫喊,有时则是乖巧温柔的低语……总之,一个反应有可能是由几百块肌肉一起配合来完成的,形式自然也就千变万化。

  当然,这些依然取决于他所受到的刺激,父母按照自己平时说话的方式来养育孩子,自然会令他们形成条件反射。而孩子在说话时的语调,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生活环境的烙印,就像听一个孩子说“水”的方音就可以分辨出他是生长在芝加哥的,而安家在南方的北方人,他们的孩子学习南方话有着天然的优势。

  当然,这不排除年龄的因素。如果一个人在风烛残年的时候想学习一门外语,那么他是很难抹去方言的痕迹的。因为长年累月他的身体已经在反应的习惯类型中几乎固化了,就像人们常说会有思维定式一样,身体的结构也会在习惯中趋于稳定。这方面还有一个节点,大家不得不注意,那就是在青春期的时候,我们的喉咙会产生微妙的变化,它定形之后便不再像之前那样灵活多变,从此它似乎告别了可以自如发出各种新的声音的时光。

  所以说,“橘生淮北则为枳”,这句话是有道理的,离开了语境,怎么能够使语言得到更好的塑型?

  见微知著

  照相时比出“剪刀手”背后的含义

  外出拍照留念的时候,“剪刀手”似乎已经成为标准的照相姿势。这个手势最初代表和平,后来慢慢演变成照相时的经典动作。

  为什么会在照相时摆出这种手势呢?一方面是人类身上动物性的表现,暗示其不想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暴露在他人的面前,生怕被别人看透自己的肉体层面和精神层面。另一方面,如果站立不动,人又感到自己的手脚不知道该如何摆放,索性摆出“剪刀手”来掩饰自己的紧张不安。

  语言与现实的对应:你的身体里携带整个世界

  有赖于语言的存在,人们得以将整个世界微缩在身体中随身携带。这不是神秘的魔法,而是语言与现实之间的一一对应,为人们构筑了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乍一看大家或许会觉得不可思议:我的身体里携带着整个世界?没错,这也是语言的威力。

  从婴儿一点点开始形成单词和双词习惯的例子中,人们可以看到语言习惯的形成其实依然不离“刺激—反应”的规律,哪怕是像“爸爸”这样一个简单的词,也是因为器官内部的刺激而诱发的,当然后来被成人条件化后,就成了看到奶瓶之后的反应。而无条件的或者是非习得性的刺激,能激发出人们身体里的一系列变化,此时身体在建立无条件的反应或者是非习得性的反应。虽然人类在激发动物的非习得性反应方面可谓经验良多,但是面对婴儿,人们反而不知道应该按下其身体上的哪个“按钮”,才能让他发出自己想要的声音。假如这个难题得以解决,那么帮助一个人建立起单词、短语以及句子的反应将会大大加快进程。实则只要父母将这些单词和在生活中能引起孩子反应的东西联系在一起,那么语言实际上就是这些东西的替代品。

  因此,给自己周边的事物命名是极其重要的。语言经过组织之后,它将不仅仅引发其他单词、短语、句子,还将如同触动机关一样,引发人所有的肢体动作。语言作为物体的替代品,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可以试想一下,假如人类没有语言,那么与人交流可能得每天背着一个装满物品的袋子,当想要影响他人的行为时,只能将物品从袋子里拿出来给人看,从而激发他人的反应。而当人类在语言和物体之间建立了联系之后,便可以轻装上阵,因为常见的物品其实都已经化为语言储藏在人的身体之中。没有语言替代的烦恼,有的人也许深有感触,比如他在家里雇了一位罗马尼亚的保姆、一位德国的厨师、一位菲律宾的仆人,而他自己偏偏又只会说英语,此时或许手势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但是终究是用实物能够让对方更好地理解他的意思。

  说到这里,大家会发现原来语言如此神奇,看似稀松平常,却在社会协作方面掀起了一场变革。人们不必用实物来交谈,相反声音就可以代为传达一切,从此人们进入飞速发展的时代,语言不能不说是居功至伟。

  人类很快拥有了和这个世界上每一样事物对应的语言,然后将它们收藏在自己的语言体系里,当孤身一人或者夜里躺在床上时也可以操控着这个语言的小世界,通过这样的做法,比如发明、幻想或者做梦,人们可以进入一个相对自由的国度,这是语言给予人类的另一巨大恩赐。

  见微知著

  总是改变形象背后有种不安

  某些人剪发、染发、换装,总之频繁地改变自己的形象,这可能会让人觉得他是一个追求时髦的人。但是你想知道真正的原因吗?

  其实人偶尔改变一下形象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但是如果隔三岔五就要换个发型或者染个颜色,那么这种人就很有可能内心充满不安。他们不是自己想成为这样,而是希望别人这样去看自己,实际上对别人的视线充满不安,所以自己的形象也无法处于稳定的状态。

  这种人缺少“自我信赖感”,对他人的态度无法进行判断,于是之后借助其他形式来适应。

  催生词语的动觉:起决定性作用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当人们说出一个词语的时候,大概从未想到此时正在推倒一副语言的多米诺骨牌牌阵,因为接下来的话语,其实都来自第一个词语发出的动令,于是连锁反应从此开启。

  多米诺骨牌效应,即第一张骨牌倒下,会触发后面的骨牌纷纷倒下。这个连锁反应,起源于第一张骨牌的动令。

  而在语言形成的过程中,同样也有这样的现象。这源于人类的语言习惯和肢体动作的习惯是一样的,按照系列物体的刺激形成系列的反应之后,只需要最初的那一个刺激,就可以完成整个系列的反应动作,而不需要整个系列的刺激出现。

  如果再形象一点,不妨用弹钢琴的过程来解释。初学者肯定只会用一根手指,一个一个地敲出音符,就像从乐谱中挑出来《扬基·杜德尔》这支曲子,映入眼帘的第一个音符是G,手指就落下弹奏G的音,然后再看到音符A,便弹奏A键,接下来是B,又弹出B的音……所以整支曲子实际上是一连串的音符视觉刺激,而我们的反应则是按照它们弹奏出这支完整的曲子。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有效练习之后,你可能已经对这支曲子得心应手了,此时即便有人拿走你的乐谱,你也依然能够流利地演奏出这支曲子,甚至在黑夜里看不清琴键,你也会弹得毫不逊色于白天,因为你的手指已经建立起稳定的一系列条件反射。之所以能够如此,是因为你知道开头的第一个动作是什么,而一旦开始,这个动作就代替了你随后的第二个音符刺激,而后以此类推,这已经成为一种固定习惯。

  现在来说语言行为中是什么样的情形。比如,一个人从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句话“现在——我——躺下——睡觉”,并且做出相应的反应,那么时间长了,当说出“现在”的时候,他已经获得后面几个词“我”“躺下”“睡觉”的运动刺激,实际上就如同一条锁链,牵动整体。也就是说,即便离开刺激世界,和朋友谈论某个视觉中的图像或是萦绕耳畔的声音,甚至是多年前的故事,这时对方偶然说出的一个词语,或者某一个牵动他回忆的瞬间,抑或朋友不经意的一个问题,便能推倒他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激起他原本的语言机制,讲述那些并非当下的事情。人们常常只是将它称为“记忆”,实际上那不过是一个语言构成的庞大的多米诺骨牌牌阵。

  如此我们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上学的时候,当试卷中有补充空白诗句的题目,有的孩子需要将这首诗从头回忆一遍,然后才能想起横线上应该填的是哪一句。其实孩子是需要那第一张骨牌倒下给自己一个系列反应的动令才能顺利反应下去,同时也说明中间的那几张牌衔接得并不好,需要前面的牌依次倒下来传递给自己一个动令。

  见微知著

  喜欢穿蓝色衣服的人是哪种性格?

  有些人在穿衣搭配方面尤其钟情于蓝色系,浅蓝色衬衫、藏青色西装,甚至领带也多为蓝色。而他本人性情爽朗、态度认真,蓝色与他的性格简直就是绝配。

  蓝色属于一种“自制性”的颜色,有着控制自己并且遵守秩序的意味。选择蓝色衣服的人,一般性情沉稳、善于协作,可以客观看待事物,能理性地控制感情。

  淡蓝色显得清新、爽快,有种文艺感,而深蓝色则更为倾向于知性。

  语言习惯要保持:其实你不是忘了对方的名字

  每个人在生活中可能都会遇到这样的尴尬:老友阔别重逢,却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名字,只有这熟悉的面孔和声音提醒着彼此曾经过从甚密。此时不必懊恼觉得是自己的记忆退化,这只不过是长时间后语言习惯保持力的减弱罢了。

  大家大概都熟悉一个词叫作“脸盲”,这种疾病令患者在日常交际中颇为尴尬。研究显示这可能是一种遗传而来的病症,医学家们至今还没有找到有效的方法来进行治疗。

  除了脸盲之外,人们在生活中还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有一位多年不见的老朋友突然来拜访,主人会惊讶地叫起来:“哦,我不是在梦里吧?这不是西雅图的阿迪森·西门斯吗?我记得上一次见面还是在芝加哥的世界博览会上呢,从那之后我们就再也没见过面。你一定还记得温德迈尔的旅馆,那里有我们聚会的美好回忆,还有博览会里的娱乐场,那真是一段难忘的时光啊……”接下来两人就会滔滔不绝。当然,有些人批评过行为心理学,认为它并不能充分地解释记忆。那么下面就来试着分析一下这个过程。

  现在可以重现一下这个人和西门斯先生相识的过程。最开始的时候他看到西门斯,也知道了这个人的名字。接下来一两个星期之后,再次见到的时候可能更了解了些,比如听到了关于他的介绍。再往后他们成为朋友,可能每天都能见到彼此,渐渐变得熟悉。在许多类似的情境中,两个人不知不觉已经形成了交谈和动作上的许多习惯,比如寒暄、握手或者拥抱等。也就是说,这些习惯成了他们身体组织的一部分。到后来哪怕一个月不见面,只要再次相见,两人的身体就会自动唤醒许多反应,包括内脏和语言的反应。

  但是,这些反应已经沉睡了几年,久别重逢的那一刻,他可能会立刻冲到西门斯面前,但是发现自己叫不出对方的名字了。此时为了掩饰尴尬,他可能会解释:“觉得你好面熟,却一时叫不上你的名字了。”而这个时候,原本的握手、拥抱、拍肩等动作习惯还依然存在,包括内脏的反应也都没有消失,但是语言组织的习惯至少已经丢失了一部分,以至于语言的反应和身体的其他反应陷入不同步的窘境。但这也是很容易破解的,只要对方说出名字,经过这一重复,原先的习惯又会重新建立。

  不过,也不能排除这样一种情况:假如两个人分别的时间太长,或者是两个人原本就交情不深,那么多年之后再度相见,无论是操作还是言语上的组织都已经消失,因为原本就没有建立起极为稳定的习惯,那么在没有经过练习的这几年里,他将会从对方的语言系统里消失,这就是完全“忘记”了。

  所以,回过头来看脸盲,倘若我们让脸盲症患者有足够长的时间去和另一个人朝夕相处,那么至少患者的症状在这个人面前会有些许的减轻。严重的患者虽然确实有把别人的儿子当作自己的儿子接回家的情况,但是至少在回家之后还是会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这不能不说是长年建立起的身体各个组织中习惯的力量。

  按照这个思路分析,不仅对人如此,在学习任何新知识时也会有类似的规律,例如某种手艺,或者是某种语言,再有内脏方面,类似饮食规律等,都要求持之以恒,反对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要刺激出现间隔的时间不是太长,那么身体组织的反应就会不断地在练习中反复并且加强,就像大家熟知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一样。一旦刺激消失了很长时间,那么这段时间就处于没有联系的荒废阶段,组织也会部分消失甚至全部消失,就像过了很久再试图回忆一篇课文或者一个实验步骤,会觉得有些艰涩甚至脑海中没有一丝印象。当然,在刺激重新出现后,这些组织反应又得以归于完整或者重新建立,类似于当学生无法背诵课文时老师给他一些提示的情况。

  按照行为心理学理论,大致可以给记忆下一个定义:某种刺激消失之后,等到它再度出现,人们做出而且只是做原先习惯的事情,就如同是刺激第一次出现时其所作所为的一个重现。其实在文学作品中也会见到类似的描述,比如在一本小说里,有这样一个细节:一位姑娘结束忙碌之后要走夜路回家,虽然天黑看不清路,但是对于从小就在山里长大的她来说,此时已经不是靠眼睛,而是靠一双脚将她带到要去的地方,因为她的脚对条条山路都有着习惯的感觉,所以自然是驾轻就熟。

  见微知著

  小心睡相暴露你的性格

  也许大家平时都没有留意过自己的睡相,但是有一位医生在进行了调查研究之后,发现睡相之中其实隐藏着一个人的性格。

  仰睡成一个“大”字,属于“王者型”。这种人一般充满自信,比较开放,但是可能在人情世故上不够圆滑。

  侧卧双腿微蜷,属于“半胎儿型”。这种人一般掌握的常识较为丰富,而且能够很好地保持稳定与平衡,不过优柔寡断是他们的缺点。

  侧卧双腿一直蜷到腹部,这是“胎儿型”。这种人一般有极强的警惕性,性格较为内向,且自我意识强烈,这会给他们的人际关系带来麻烦。

  俯卧姿势,即“俯卧型”。这种人比较循规蹈矩,做事小心谨慎,但也会爱管闲事。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人在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也会采用这种姿势。

  侧卧手脚重叠犹如被束缚的样子,称为“囚犯型”。这种人可能平日精神压力太大,内心极度不安。

  跪着睡有如狮身人面像,又称“斯芬克斯型”。这种人一般比较神经质,睡眠较浅,多会受到失眠的困扰。

  “刺激词”的重要性:福尔摩斯眼中的蛛丝马迹

  语言的作用还不止于此,有时它足以成为侦破悬案的蛛丝马迹,不然何来心理战术?当然,大家对此也不可全信,毕竟它并不能涵盖所有的情况,无法作为万能的灵丹妙药。

  大概许多人都读过侦探小说或者看过警匪悬疑类的影视剧,其中面对作案手法高明的罪犯,为了侦破案子,警察、侦探往往要从茫无头绪中极力去搜索与案情有关的线索,绝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心理战术的运用,而测谎仪在办案过程中的应用其实也可以看出行为心理学的渗透。

  不过,今天要谈的是在犯罪领域中刺激词的应用。

  假如两个人来做一个游戏,一个人随口说出一个词,而对方要以最快的速度说出任意一个词来进行回应。倘若他给出的词是“猫”,那对方可能不假思索地说出“老鼠”;他如果说“父亲”,那对方大概会毫不犹豫地说出“母亲”。这些都是基于人在日常生活中早已建立起来的习惯性反应。但假如他得知对方上次去马尔代夫和情人约会,那么当他说出“马尔代夫”这个词之后,对方可能就不会回答得这么干脆利落了,而可能有几种反应:沉默不语,迟疑一会之后作答,低声或者大声回应,迅速地回答,反应的同时掩饰不住脸红、低头、大笑等表现。

  当然,对这种方法,这里不做过多深入研究,毕竟有太多的复杂因素,包括精神分析中的运用也暂且略过。它在协助警察工作方面可以大展身手,华生已经做过此类尝试,主要是通过心理学来确定嫌疑犯是否情绪紊乱。假如面对一个嫌疑犯,而他已经情绪紊乱,那么他对那些关乎罪行的词语会做出下意识的反应,这种办法往往能够让罪犯承认自己犯下的罪行,嫌疑犯也比较害怕这种测试,因为他们担心这种测试会不慎暴露了自己的罪行,最终不打自招。

  比如,有一袋珠宝放在桌上,而刚刚还有六个人围过来兴奋地欣赏,但是不经意之间它就不翼而飞了,而六个人都否认自己拿了珠宝。那么为了确定谁是拿了珠宝的那个人,警察会将他们带进测试房间,在欣赏一段乐曲之后,向他们提出若干问题,其中有关于珠宝或说谎的字眼,此时一旁的仪器会测试他们的呼吸和血压变化的情况。因为在经过关键词的刺激之后,说谎的人情绪上的反应会有一些波动,也直接关联到他的呼吸和血压是否平稳。在通常情况下,血压的记录会比呼吸的记录更加具有可信度。

  但这种方法并非适用于所有的领域。而根据行为心理学的观点,人们对语言做出反应的习惯,其实正来自人们对它的组织。如果自己是一名工人,那么对工厂里的所有工具使用起来都会得心应手,但假如其中有一件工具之前没有使用过,可能是凿子之类的,那么就不会很快上手,而是需要先研究一下它的用法,但是这也不成问题,毕竟作为工人的自己会对它们比较熟悉。词语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这些工具,而人如果对使用哪些词语难以做出反应的话,那就会表明其平时也并不经常使用刺激词。这也是不能排除的一种可能。

  心理学上,它会被用来做一些好玩的事情。华生做了一个有趣的假设:“比如现在我将6个人和我的助手一起送出门外,助手会随意给其中一个人发放一张卡片,让他根据这张卡片去对面的图书馆里向一位姑娘求婚。接下来会对这6个人做一个测试,测试开始之前助手会告诉求婚的那个人保守秘密。那么在这个测试里,我大致会猜到剩下的5个人里有多少人会如实表述,有多少人会掩盖真相。”

  虽然心理学确实能够帮助人们推断一些反应,但是华生认为,在侦查破案或者研究精神病症案例的过程中,如果根据一些并不十分确信的知识来进行推理判断,那就不可避免会遭遇滑铁卢。毕竟如果并不了解罪犯或者患者曾经处于怎样的一个情绪环境之中,那么也就没有办法找到一组可以触动对方敏感点的关键词,这样一来,无异于盲人摸象,怎么可能得出准确结论呢?

  因此,关键词的刺激并不能保证人们得到的都是满意的结果,而人们也无法将其作为情绪研究的完全可信资料。但是在对人类情绪的研究方面,我们仍旧可以相信未来情绪的反应有望通过有序的方式来建立,而不再杂乱无章甚至不受控制。我们还可以试图了解它,并且尝试如何将自己身上已建立起来的无常的恐惧、抑郁与愤怒消除。

  见微知著

  为什么有人喜欢戴墨镜?

  有些人不管什么天气、什么季节,一直会戴着墨镜。除了遮掩素颜或者保护眼睛之外,墨镜对于他们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墨镜将人的眼睛隐藏起来,这会让他人感到有些恐惧。不管什么时候都戴墨镜的人,一般警惕性极高,同时又底气不足,生怕被人看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在陌生人面前说话紧张的人,戴上墨镜之后交谈反而流畅了许多,这就是墨镜对人内心不安的消减作用。同时,它能够使双方的地位发生转换,因为对方看不到你的眼睛,而你却可以读出对方眼中的情绪,这会使你变成强势的一方。


全部评论(0)
企业网站建设
推荐阅读
  • 科目一扣分和罚款口诀
  • 科目一扣分和罚款口诀
  •   扣1分记住6个字:禁、灯、掉、会、安、检。  1)禁:违反禁令标志、禁止标线的;  2)灯:不按规定使用灯光;(发生故障没开故障灯很危险的扣3分)  3)掉:普通公路倒车、掉头;  4)会:不按规定会车;  5)安:未按规定系安全带;  6)检:客运和危险车以外,不安
  • 生活百科
  • 时间:2024-03-01 15:16
  • 阅读:138
  • 科目一驾考知识点
  • 科目一驾考知识点
  • 一、基础知识  (一)安全文明驾驶  知识点1  1、只要有加速XX都是错的,减速慢行才是王道  2、通行的时候,各种礼让各种让都对  3、减速慢行、减速靠右、减速或停车、停车避让就直接选√  4、只要提到不用减速慢行、无需减速、不必减速都是错的5、“不得、不能”在判断题中绝大多数都是正确的
  • 生活百科
  • 时间:2024-02-22 11:56
  • 阅读:163
  • 网站如何进行SEO优化?
  • 网站如何进行SEO优化?
  • 确定关键词:关键词是指用户在搜索引擎中输入的查询词汇。确定关键词是SEO优化的基础。如果您的网站能够覆盖到用户的关键词,那么您的网站就有机会获得更多的点击量。
  • IT/互联网
  • 时间:2023-10-30 17:45
  • 阅读:472
  • 生财运营思路
  • 生财运营思路
  • 这几天看到在一些渠道上有咱们圈子的一些内容盗版,作为圈主,分享一些我的看法:  盗版最多只能是一部分信息,但事实上,愿意花几十块钱去买一些零碎信息的人,我是相当怀疑其思考能力和执行力,也会相当怀疑其对信息本身的利用程度。
  • 理财技巧
  • 时间:2023-05-02 11:35
  • 阅读:272
  • 关于理念与价值观
  • 关于理念与价值观
  • 每次航海运营,我希望有三个结果,首先是圈友拿到了结果,其次是团队锻炼了能力,最后是能沉淀一些工作方法论。做管理,很多时候是要眼睁睁的看着团队成员犯错,然后再一起复盘,这样得来的经验才会真正的长在团队成员自己身上。
  • 理财技巧
  • 时间:2023-03-21 10:51
  • 阅读:384
联系我们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