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得奖商城

别用恶语伤人,孩子的心理更健康

  • 管理/营销/职场
  • 时间:2022-07-02 15:47
  • 阅读:256

  事实上,孩子的态度始终来自我们的态度,因为他会模仿我们的行为,或者他会根据我们对他的态度做出反应。

  ——塞西尔·大卫-威尔

  恶毒的言语,是对孩子心灵的虐待

  冬冬是一个非常活泼的孩子,常常跟小伙伴们玩耍打闹,有时难免闯下一些祸,给父母带来不少麻烦。父亲对此十分不满,但他从来不会动手打冬冬,而是用挖苦、讽刺的方式去批评冬冬。父亲认为自己这样做是对冬冬的爱护,能让冬冬不受暴力的伤害。然而,他没想到,自己的恶毒言语给冬冬的心灵造成了伤害。冬冬变得敏感而冲动,被同学讽刺时,他甚至会用暴力方式加以反击。

  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父母是生活的中心,是衡量一切的标准。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孩子有着深深的影响。假如父母常常对孩子说一些恶毒的话,那很可能给孩子的心灵带来巨大的创伤。

  在大部分原生家庭中,父母都会对自己的孩子说一些贬损和批评的话语。这种比较正常的语言表达方式,还算不上恶毒,所以孩子并不会产生被虐待的感觉。但是,如果父母贬损的涉及孩子的长相、智力等,那对孩子的人格将会是严重的侮辱。

  常常使用恶毒言语的父母,对孩子的情感往往相当漠视,他们难以意识到自己的言语对孩子的影响。他们并没有想到,当他们说自己的孩子没脑子、长得丑,甚至表达出希望孩子没出生过的意愿时,孩子的内心可能处于崩溃的边缘。

  在心理咨询中,很多在孩童时期遭受过言语虐待的人都会表达同样的观点:宁可当初被父母狠狠揍上一顿,也不愿被父母用恶毒的言语责骂。因为身体上的创伤和伤痕是可以被别人看到的,它们可以让人得到别人的同情或是成为受到父母虐待的证据。但是,言语虐待却不会留下任何外在的伤痕,只会给自己的心灵带来巨大的创伤。和父母带来的心理伤害相比,肉体上的伤口更加容易愈合一些。

  按照以往的经验,孩子的教育和成长是父母和学校的共同责任,而且父母应该担负的责任明显更大一些。在这种共同意识的影响下,父母会将教育孩子视作自己的本职工作。这当然是一件好事。

  只是,某些父母对孩子的管教范围过于宽泛,且认为管教孩子是自己的事情,有什么问题自己在家处理就好,自己想以怎样的方式管教就以怎样的方式管教。受此观念的影响,这些父母常常对孩子恶语相向,用恶毒的言语批评甚至责骂孩子。

  一般情况下,这些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语对孩子造成了心理上的影响,他们有时甚至觉得自己只是在和孩子开一些幽默的玩笑。而事实上,他们所谓的玩笑中包括挖苦、讽刺、取侮辱性的外号等。如果孩子对此表示反对或进行反击,这些父母就可能以“孩子缺乏幽默感”作为反驳的借口。他们之所以如此,只是给自己的语言暴力穿上美丽的外衣而已。

  对孩子使用恶毒言语的父母,以为孩子年龄尚小,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只要自己找些理由就能敷衍过去。而事实却是,年龄不大的孩子确实缺乏判断力,所以他们会将父母所说的一切都当成真实的事情。即便父母真的只是开玩笑,孩子也不会认为这是玩笑,更不要说父母是发自内心地说一些恶毒的言语了。

  从小受到父母言语上的虐待,孩子的内心会变得敏感而脆弱。在整个成长过程中,一旦有人批评他们,他们就会觉得对方想要伤害甚至侮辱他们,这会让他们很难对人产生信任感,与人沟通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件难以做到的事。

  这种影响会一直持续下去,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巨大的伤害。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伤害会越积越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阴影,让孩子无法健康成长。

  思考与发现

  1.在你的印象中,你的父母会因为某些事情严厉地责骂你吗?如果有这样的情况,你还记得自己当时的感受吗?

  2.在你身边,有没有从小在父母的责骂中长大的人?你觉得他们的性格如何?

  3.如果你的孩子很淘气,你会用责骂的方式去教育他吗?

  “这都是为你好”所暗藏的伤害

  雯雯很喜欢运动,对踢足球、打篮球等都有很高的热情。可是,她的母亲却认为:一个女孩子,应该文静一些,激烈的运动容易造成伤害;每天和男孩子一起踢球、打球,也会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尽管雯雯很不情愿,但囿于母亲为自己好的初衷,雯雯还是放弃了对运动的爱好,选择学习小提琴。只不过,雯雯无法从中得到快乐。

  有这样一类父母,他们总是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对孩子发号施令,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或者规划去学习、工作、生活。一旦孩子不配合,他们就说“我是为你好”“这都是为你好”“你真不明白我的苦心”之类的话语,让孩子被迫屈从于他们。

  家长将自己的恶语隐藏在教育的背后,让孩子难以做出判断。孩子如果不按照父母的指示行事,似乎就是不听从教诲,甚至会被父母认为是不识好歹。对年幼的孩子来说,父母给予自己一切,是自己最可依靠的人,又是最爱自己的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自己好,即便自己不认同、不想接受,也要听从父母的指令,否则自己就是不懂父母的苦心。

  这种自我否定的心理压力,年幼的孩子往往难以承受,所以他们只能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选择用父母认可的那种方式去学习、工作、生活。

  由于从小受到父母的暗示,孩子在不知不觉间就会受到父母的支配。即便只是一两句话,孩子也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转变自己的思想,接受父母的建议。这种被暗示和支配的感觉,会一直伴随孩子,在他们长大成人之后,这种感觉依然会存在。

  丽娜在成长过程中,最常听到母亲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是为了你好”。每次丽娜想要尝试某件事情,母亲表示反对的时候,总会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母亲的这种说法让丽娜非常无奈和反感,但是她小时候习惯了遵从母亲的建议,所以很少表示反对的意见。即便在参加工作之后,她也依然常常被母亲的意见左右。

  有一年,公司计划派丽娜到国外进修和学习三年。她本来满心欢喜,觉得这是一个提升自己的好机会,可是她跟母亲说了公司的计划之后,母亲却说:“我觉得你不能出去。你想想,进修之后你回来,公司还会为你留着之前的职位吗?再者说,这三年的时间,你得损失多少钱?更不要说你还有可能得到更高的职位了。我说这些,都是为了你好。”

  听了母亲的话,丽娜觉得很失望,但是她并没有反驳,而是选择默默接受。第二天,她跟经理说不想出国进修。就这样,她失去了一次提升自己的机会。

  在这个世界上,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无私的,他们为孩子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不求回报的。他们愿意为孩子做任何能够做到的事情,愿意将自己的经验告诉给孩子。他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希望为孩子铺好前进的路,让孩子少走一些弯路。他们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是为了孩子的未来考虑。

  从父母的角度来说,这种无微不至的照顾是伟大的、可敬的。但是,这里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父母总是以自以为好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孩子,却忽略了孩子自身的喜好和愿望。他们以“为你好”的名义去和孩子沟通,让孩子不得不接受父母的意见。

  对孩子来说,表面上接受父母的“为你好”,只是一种隐忍的方式和表现。虽然孩子年幼的时候,自我意识不是很强烈,但是这种隐忍一旦成为习惯,孩子即便长大成人,也依然对“为你好”这三个字缺乏抵抗力。这很可能让他们难以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抉择,甚至会上当受骗。

  父母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好心竟然会给孩子带来伤害,也很难发现孩子在原生家庭中形成的这种心理。但是这种伤害是真实存在的,即便它埋藏得很深,也有在某一天显现的可能。一旦如此,孩子的伤疤就会被揭开,心理将会受到更加猛烈的冲击。

  思考与发现

  1.你的父母常常以“为你好”为理由,让你接受某些建议吗?你会选择接受吗?

  2.以孩子和父母的不同身份面对“为你好”这个话题时,你的心理有什么样的变化?

  3.你怎样判断自己现在或将来为孩子所做的事情是不是孩子真心需要和喜欢的?

  追求完美,也别进行言辞攻击

  壮壮的父母都是著名高校的毕业生,有着不错的工作和收入。在他们看来,优秀源自不断的努力,想要有所成就,必须变得更加完美。于是,他们在壮壮很小的时候便对他严加管教,以超出常规的标准去约束壮壮。而且,一旦壮壮犯错误,他们就会对他进行严厉的指责。对壮壮来说,尽管父母的一些要求已经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可是为了达到父母的“完美”目标,他选择独自承受心理压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完美”有了越来越多的抵触,在考上大学,脱离了父母的管束之后,他逐渐失去了上进的动力。

  孩子是父母的宝贝,是父母的希望。每个父亲或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最好的那一个。他们希望孩子变成最完美的那个,而且时不时会把自己的这种愿望表达出来,以至于他们对孩子使用恶语的时候都完全不自知,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在很多父母的眼中,对孩子施加肢体暴力,让他们遭受肉体上的折磨,才是严重的虐待,而言语上的指责和攻击只是一种激励孩子的方式,与虐待扯不上关系,更不会对孩子造成任何伤害。

  为了让孩子变得更优秀、更完美,父母们往往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孩子需要什么就给孩子什么。与此同时,他们对孩子改进的速度和趋势也会有自己的认知,而且常常希望孩子能够变成自己理想中的完美人物。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父母会对孩子采取一些严厉的措施,如进行言辞犀利的批评等,并且声称自己都是为了孩子考虑,这些措施都是“不得已”的行为。

  然而,事实或许并不是这样。一些家长自认为是对孩子负责,让孩子变成更好的人,实质上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某些愿望,并将这些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他们为了让自己的这种强制更有说服力,便用“让孩子变得更完美”作为借口。

  这种隐藏在善意背后的语言伤害,让孩子难以招架。不遵从父母的愿望,就是没有上进心,不愿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这种道德上的批判,往往会让孩子失去抵抗力,他们会勉强自己去接受父母的建议,即便父母的言辞攻击让他们难以承受,他们也依然会隐藏自己的内心世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伤害会越来越深,越来越可怕,给孩子带来难以挽回的心理灾难。

  即便孩子遭受了这种心灵创伤,父母往往也很难意识到。毕竟,在父母的潜意识中,他们这样做都是因为希望孩子能有更好的发展和未来。他们觉得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情、每一个决定,都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深思熟虑的结果。受到这种意识的影响,父母无论说出怎样激烈的言辞,都不会觉得这是一种伤害。

  可是,对孩子来说,这种语言上的伤害甚至比肉体上的伤害更加刻骨铭心。长期被自己的父母否定和指责,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会扭曲,这甚至对整个人生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为了尽量减少这种伤害,父母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客观分析

  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自身状况,对孩子的发展做出客观的分析,而不该以自己的完美标准去要求孩子。要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给孩子自我成长的空间。

  2.克制情绪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表达观点和展现自我的权利。父母不能因为孩子没有遵从自己的意愿,便对孩子横加指责,对孩子进行言语方面的攻击。控制自己的情绪,跟孩子心平气和地交流,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

  3.多加鼓励

  没有人是天生完美的,也没有人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得尽善尽美。当孩子犯错时,多给孩子一些鼓励,而不是劈头盖脸地责骂孩子,或是埋怨孩子不求上进,才能有效保护孩子幼小的心灵,让他们体会到家庭的温暖。

  每个孩子都具有强烈的上进心,他们都渴望变成更优秀的自己。只不过,他们的成长需要时间和磨砺,更需要父母的关心和陪伴。如果父母错误地认为严厉指责才能让孩子更好、更快地成长,那么最终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孩子很可能变成一个敷衍了事、不求上进的人。因为,他们的进取心早就被父母的责骂消磨殆尽了。

  思考与发现

  1.你的父母希望你变成最完美的人吗?他们怎样表达对你的期待?

  2.你对孩子的要求有多严格?表现在哪些方面?

  3.在你看来,父母的苛责对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你有想过反驳吗?

  在成功之前,你需要更多努力

  丁当是一个很有思想、非常独立的孩子,他很喜欢音乐,尤其喜欢弹钢琴。父母很支持他,为他买钢琴,请钢琴老师,做好一切后勤支援工作。刚刚开始学习时,丁当非常开心,每次都兴高采烈地跟着老师做各种练习。但是仅仅一个多月之后,丁当就没有了最初的热情,学习的时候总是心不在焉、错误百出。老师觉得很奇怪,便私下问丁当发生了什么事情。丁当的回答是:“我只要弹错一个音符,爸爸就会说我永远都弹不好。时间久了,我慢慢觉得自己根本没有弹钢琴的天赋。”

  在很多孩子的童年记忆中,父母对成功的渴望是他们遭受心灵伤害的根源所在。这是因为,一些父母对成功的渴望过于强烈,以至于忽视了自己的教育方式,不经意间用粗暴的语言去对待孩子,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埋下了伤害的种子。

  父母对成功的极度渴望,通常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对孩子的期望.jpg

  1.对孩子的期望

  对孩子,每个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种最朴素的希冀。他们渴望和乐于见到孩子成功,期待孩子成为别人心目中的成功人士。

  2.个人愿望的寄托

  每个人都有一些未能实现的强烈愿望,这是每个人心中的巨大遗憾。有些父母被这种遗憾所困,便将实现个人愿望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只不过,这些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觉得这些愿望就是孩子自己的,是孩子迫切想要实现的。

  就实际情况而言,很多时候,父母对成功的急切渴望都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无论父母是出于何种初衷,他们最终采用的家庭教育方式,很可能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在孩子未能成功的时候,不是予以积极的鼓励,而是用激烈的言辞去批评孩子。他们觉得,孩子无法成功是令人失望的,尤其是在面对自己当初也未能实现的梦想时,父母的失望情绪尤其明显。这些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无意间表露出的失望情绪,向孩子传递了一个明显的信号:你真是一无是处,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面对父母的质疑和否定,孩子的内心会被委屈和不满充斥:这些愿望是你们的,不是我的,我并不想这样做,也没有兴趣这样做,我是在帮助你们实现愿望,可是你们还要责备我。受到委屈的次数越多、程度越深,孩子越会失去上进的动力,而且逆反心理会越来越严重。

  在很多咨询实例中,父母承认自己虽然曾经对孩子表达过彻底否定的意思,但是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恨铁不成钢。他们希望孩子不断获得成功,所以即便孩子取得不错的成绩,他们也要刻意贬低,以免孩子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在他们看来,这样做是为了帮助孩子保持谦虚的心态,本意上并不是想要伤害孩子。

  这些父母的自以为是,恰恰是孩子受到伤害的根源所在。激励孩子取得更多的进步和成功,这是十分美好的愿望,只是在激励手段的选择上,这些父母犯了错误。过度的打压,非但不会让孩子变得谦逊,反而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甚至让孩子信心全无。

  在走访一些成年人的过程中,他们也毫不讳言,父母过高的期待和残酷的否定是他们自卑、懦弱的根源,而且很多人将自己无法获得成功归咎于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可见,父母的否定给孩子带来了多么深的伤害。

  当然,对长大成人的孩子来说,年幼时受到的伤害已经成为既定的事实,仅仅将罪责归结于父母,并不会减少伤害带来的影响。想要弥合心灵的创伤,要从正确认识自己开始,不过度与别人比较,不过分看重别人的评价,以客观的态度去分析自己所做的每一个决定,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坦然接受,慢慢就会走上成功的道路。

  思考与发现

  1.父母对你的期待高吗?他们对成功抱有怎样的态度?

  2.在你看来,怎样才算是成功?你距离理想中的成功还有多远?

  3.你对失败持什么样的看法?你觉得能从失败中得到什么?

  残酷讽刺,烙在心里的深深伤痕

  少华是一个很有上进心的孩子,梦想着长大以后能成为一个电影明星,让所有人都认识自己。为此,他常常模仿电视和电影中的人物,自己对着镜子练习和表演。每次看到他这样,父亲就会略带讥讽地说:“就你这样,还想当明星?长得没有明星气质,个子也不够高。”父亲的讽刺让少华深受伤害,他不仅慢慢放弃了自己的明星梦,也逐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没过多久,少华就从学校退学了。

  和那些愿意修饰语言的父母不同,有些父母会直截了当地训斥、侮辱孩子。他们觉得,转弯抹角或是大费周折地修饰自己的语言,难以达到自己想要的警示效果。因此,他们往往会用公然辱骂、斥责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孩子的不满,甚至用带有侮辱性质的外号、口头语等对孩子展开一场残酷的恶语风暴。

  这些父母认为,虽然自己的表达方式可能会有些简单粗暴,让孩子难以接受,但是,孩子只要能站在父母的角度上进行思考,就能理解父母的苦心,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浓厚爱意。

  显然,这些父母不仅高估了孩子的承受能力,也低估了语言侮辱的杀伤力。对孩子来说,父母的公然侮辱是一种莫大的心理伤害,会给他们的心灵留下深深的烙印和伤痕。在工作实践中,孩子因遭受父母讽刺而不愿回家的例子并不算少。

孩子因遭受父母讽刺而不愿回家的例子并不算少.jpg

  马丁一直缺乏自信心,很多事情都不敢去做,唯恐自己做不好,给自己和身边的人带来麻烦。

  马丁的好朋友和他谈心,才知道他从小就是这样,当别的同学积极地尝试各种课外活动或体育运动时,他总是躲在一边,很少参与其中。朋友很想帮助马丁解决这个心理问题,于是带他到心理诊所寻求帮助。

  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心理治疗师发现,马丁的这种情况源于他小时候常常受到父亲的讽刺。马丁也不知道为什么,一旦他做错了事情,即便是一些无关痛痒的小事,他的父亲也会无情地讥讽他一番,说他表现得像个小丑一样,做什么事情都会被人嘲笑。

  尽管马丁不相信自己真的像父亲所说的那样,是众人嘲笑的对象,但在数次失败之后,他越发怀疑自己的能力。他越来越感觉也许父亲说的是对的,在别人眼中,自己也许真的只是一个小丑,自己所做的一切,在别人看来都是滑稽可笑的。当这种意识越来越清晰地存在于马丁的头脑中时,他开始变得畏畏缩缩,不敢向前。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马丁参加工作之后。在心理治疗师的帮助下,马丁才逐渐摆脱这种心理障碍,重新变得乐观自信起来。

  父母对孩子的言语讽刺,从来都不是简简单单的几句话而已。对某些父母来说,他们这样做,可能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幽默,想让孩子放松紧张的神经。可惜的是,孩子并不会这样认为,他们会觉得,父母对自己的讽刺是发自内心的否定。久而久之,孩子的自信心就会被摧毁殆尽。

  父母对孩子的残酷讽刺,就像一柄尖利的匕首一样,会直接刺穿孩子的身体,直达他们心灵深处。这种伤害虽然无法从外表看出来,但是在孩子的心理上,已经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当父母意识到自己的讽刺给孩子带来了伤害时,这种伤害可能已经变得很深,极有可能需要心理治疗师介入,才能让孩子逐渐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

  思考与发现

  1.你觉得父母的讽刺对你产生了影响吗?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如果父母讽刺你,你会有怎样的举动?严词反驳还是默默接受?

  3.在你看来,父母的哪些话最伤人?你有没有什么办法让父母不再讽刺你?

  三番五次说教,怎么就是不听

  慧慧有一个喜欢大声说话的母亲,她几乎每天都会听到母亲的吼叫。有很多次,慧慧正在做作业的时候,母亲偏偏要她去做别的事情。慧慧不想被打断,于是不理睬母亲。母亲叫了慧慧几次,见慧慧没有反应,嗓门便开始大起来。被母亲喊叫了一段时间之后,慧慧已经学会了充耳不闻,母亲的许多建议和指令,她都不会遵从。

  进行相关调查的过程中,在与许多父母沟通时,他们都会反映一个相同的问题:孩子有时似乎对父母的指令充耳不闻,即使父母三番五次地说同一件事情,可孩子就是不听。

  对孩子这样的表现,很多父母都会怒火中烧,当一次次的柔声细语的说教没有效果时,父母便会提高自己的音量,甚至开始大喊大叫。他们说话的语速很快,连珠炮一样对孩子发起语言攻势。有的时候,父母很清楚这样对孩子是错误的,但是他们就是控制不住地对孩子使用语言暴力,试图用粗暴的语言让孩子听从命令。

  很多事例已经证明,即便是最有耐心的父母,也会在某些时刻对孩子大喊大叫、大发脾气。这一点不难理解,每个人都有情绪失控的时候。当情绪失控的时候,我们往往不会在意发泄的对象。当事后感觉后悔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向孩子道歉,但对孩子来说,心理上已经受到伤害。

  还有一点需要关注的是,当父母一次又一次地对孩子使用语言暴力,要求孩子听从自己的某些命令时,孩子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学会了父母的表达方式。当孩子遇到相似的情况时,他们也会使用严厉的语言去教训别人。所以,当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使用恶语时,要先检查一下自身问题,看看是不是自己给孩子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大声训斥孩子,可能在最初的一两次能起到一定的教育效果,但是,孩子适应这种方式之后,就会对父母的话语充耳不闻,无论父母生多大的气,孩子都置之不理。表面看来,孩子没有反抗,似乎是默默接受了父母的建议。可是实际上,孩子的心理是充满对抗的,他们任由父母去说,依然我行我素,不理会父母所说的话。孩子已经受够了伤害,学会了不与父母沟通。然而,许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孩子的沉默并不代表默认,反而代表默默反抗。

  一旦发现孩子开始对自己的指令置若罔闻,父母就必须关注一下孩子的心理状态,并自省一下,做出一些积极的改变。

倾听孩子的心声.jpg

  1.倾听孩子的心声

  孩子不听话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果不去了解背后的真实原因,就一味地用大喊大叫来威慑孩子,那样只会适得其反。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才能对症下药,减少无谓的生气,且更高效地解决问题。

  2.从孩子的视角去理解孩子

  站在孩子的角度说,心平气和的沟通比言语粗暴的说教更容易接受一些。为了让孩子更情愿地接受建议和指令,父母必须克制自己,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要给孩子表达和解释的机会。如果孩子只扮演被动接受的角色,那么孩子就很难有做事的主动性。

  3.不过分追究

  孩子犯错在所难免,在犯错之后,他们内心往往已经有了愧疚感,如果父母再去过分追究,用言语去刺激、羞辱他们,孩子的自尊心就会受到极大的伤害。从心理上说,他们无法接受已经付出代价却依然被追究的现实。

  4.正确看待自己的愤怒

  很多父母对愤怒都有错误的解读:孩子惹自己生气,所以自己对他们大发雷霆是理所应当的。父母的心情固然可以理解,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愤怒只会伤害孩子。即便真的很愤怒、很生气,也不意味着一定要对孩子大喊大叫。理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孩子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如果愤怒地吼叫,孩子的注意力就会被父母的情绪吸引,对观点的关注会无形减少。

  父母对孩子的语言伤害,往往是无意间造成的。父母有时并不在意,但对孩子来说,这种伤害却是无比痛苦的。孩子的心灵已经受到伤害,父母却浑然不知,孩子只能自己默默承受,这种孤独感会让孩子逐渐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

  所以说,父母应该常常自省,及时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以平和的心态去养育孩子。一定要谨记:对孩子大喊大叫是一种不健康的教育方式,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促成孩子的逆反行为,让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

  思考与发现

  1.父母的大喊大叫,对你的成长有何影响?他们喊叫时你在想什么?

  2.你觉得大喊大叫的教育方式可取吗?为什么?

  3.父母说过很多次的指令,你会不会不听?你是怎样想的?

  越嘱咐,孩子越拖延

  妙妙很爱学习,也很乖巧,每天放学之后,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写家庭作业,而且写作业效率很高。这个良好的习惯,她一直保持到初中,母亲对此十分满意。到了高中之后,由于所学知识难度变大,妙妙开始觉得有些吃力,写作业的时候常常需要反复思考。母亲发现妙妙的学习效率降低,于是每天都嘱咐她要抓紧时间,不要拖拖拉拉。妙妙本来已经足够努力,只是有些问题确实解决不了。长期听到母亲的责备,妙妙深感委屈,慢慢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在与诸多父母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一部分父母的头脑中存在一个巨大的误区。这些父母认为,只有那些具有讽刺意味的、侮辱人格的言语才是恶语,才会给孩子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实际上,孩子对恶语的定义,与父母给出的定义是截然不同的。父母不经意间的很多言语,都会给孩子带来心灵上的长久创伤。甚至,父母无穷无尽的嘱咐,都会给孩子留下糟糕的印象。有的时候,父母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越是嘱咐孩子,孩子越是喜欢拖延。实际上,孩子并不是不愿听父母的嘱咐,而是不喜欢父母将嘱咐变成啰唆。

  林林做作业的时候非常拖拉,明明10分钟就能写完的作业,他非要磨磨蹭蹭地用半个小时,一会儿看看课外书,一会儿玩玩玩具。因为这件事,他的母亲没少说他,希望他能专心写作业。可是,她越是嘱咐,林林就越是拖延。而且,随着母亲嘱咐次数的增多,林林越来越感觉心烦,甚至患上了轻度的焦虑症。

  从实际情况来说,很少有孩子能够做到不拖延地完成作业。这是由孩子的天性决定的。如果父母不去解决本质的问题,而只是从表面现象出发,看到孩子拖延就不断唠叨,那么孩子就很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或者,有些孩子会觉得,反正有父母督促,即便我拖延一下,他们也会及时提醒我。当他们产生这种放松心理时,拖延症就会变得越来越重。

  如何引导拖延的孩子,是所有家长面对的共同难题。用絮叨的语言去嘱咐他们,已经被证明并非有效的手段。甚至,父母的唠叨会让孩子厌烦,使其在心理上与父母形成对抗。

  遗憾的是,在很多真实案例中,父母竟然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的过多嘱咐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心理影响。并不是他们不顾及孩子的心理,而是他们始终将嘱咐视作积极的行为,认为嘱咐越多,越能说明他们关心和爱护孩子。至于孩子心里会有怎样的理解和认知,他们并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

别用恶语伤人,孩子的心理更健康.jpg

  每个孩子都需要父母的关心,每个父母也都给予自己的孩子最无私的关爱。只是,当关爱超过一定的限度时,即便是关心之词,也会成为令孩子难以接受的恶语,从而造成与父母的期待相反的结果。并不是孩子不求上进、不思进取,而是父母的唠叨已经让孩子失去了正常的思考能力。当这种情况发展到一定程度,孩子听到父母的嘱咐时,首先产生的念头是抗拒,而不是接受。父母越是要求,孩子越是不会去做。

  没人会怀疑父母对孩子的爱,也没人质疑父母的叮嘱是为了让孩子减少犯错的可能,只是,当孩子对父母的叮嘱表现出不耐烦甚至反感时,父母需要检视一下自身,切勿在不经意间让好心的善言变成让人厌恶的恶语。

  思考与发现

  1.假如你已经以最高的效率在工作,领导却批评你磨磨蹭蹭,你有什么想法?

  2.如果你的孩子做事总是很拖拉,你会以怎样的方式去引导他?会不会对他恶语相加?

  3.在你看来,孩子的性格与学习方式有多大联系?如何让一个慢性子的孩子的学习变得高效?

全部评论(0)
企业网站建设
推荐阅读
  • 科目一扣分和罚款口诀
  • 科目一扣分和罚款口诀
  •   扣1分记住6个字:禁、灯、掉、会、安、检。  1)禁:违反禁令标志、禁止标线的;  2)灯:不按规定使用灯光;(发生故障没开故障灯很危险的扣3分)  3)掉:普通公路倒车、掉头;  4)会:不按规定会车;  5)安:未按规定系安全带;  6)检:客运和危险车以外,不安
  • 生活百科
  • 时间:2024-03-01 15:16
  • 阅读:137
  • 科目一驾考知识点
  • 科目一驾考知识点
  • 一、基础知识  (一)安全文明驾驶  知识点1  1、只要有加速XX都是错的,减速慢行才是王道  2、通行的时候,各种礼让各种让都对  3、减速慢行、减速靠右、减速或停车、停车避让就直接选√  4、只要提到不用减速慢行、无需减速、不必减速都是错的5、“不得、不能”在判断题中绝大多数都是正确的
  • 生活百科
  • 时间:2024-02-22 11:56
  • 阅读:160
  • 网站如何进行SEO优化?
  • 网站如何进行SEO优化?
  • 确定关键词:关键词是指用户在搜索引擎中输入的查询词汇。确定关键词是SEO优化的基础。如果您的网站能够覆盖到用户的关键词,那么您的网站就有机会获得更多的点击量。
  • IT/互联网
  • 时间:2023-10-30 17:45
  • 阅读:460
  • 生财运营思路
  • 生财运营思路
  • 这几天看到在一些渠道上有咱们圈子的一些内容盗版,作为圈主,分享一些我的看法:  盗版最多只能是一部分信息,但事实上,愿意花几十块钱去买一些零碎信息的人,我是相当怀疑其思考能力和执行力,也会相当怀疑其对信息本身的利用程度。
  • 理财技巧
  • 时间:2023-05-02 11:35
  • 阅读:270
  • 关于理念与价值观
  • 关于理念与价值观
  • 每次航海运营,我希望有三个结果,首先是圈友拿到了结果,其次是团队锻炼了能力,最后是能沉淀一些工作方法论。做管理,很多时候是要眼睁睁的看着团队成员犯错,然后再一起复盘,这样得来的经验才会真正的长在团队成员自己身上。
  • 理财技巧
  • 时间:2023-03-21 10:51
  • 阅读:380
联系我们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