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得奖商城

欲望长啥样?练就火眼金睛,让隐藏的欲望无所遁形

  • 管理/营销/职场
  • 时间:2021-11-11 16:48
  • 阅读:324

  说到欲望,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十分深奥,难以琢磨”。实际上,欲望是很难隐藏的,透过一个人的相貌、表情、动作、语言、服装等,都能洞察他的欲望心理。

  相由心生:相貌不等于心态,但能反映心态

  人的心态和相貌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一个人的相貌,多多少少能够了解一些他的心态,看出他的某些欲望,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地认识一个人。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一些以相面为生的人,他们通过观察人们的面相或手相,就能推算出人的旦夕祸福,为人们消弭灾难。其实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是封建社会流传下来的糟粕,没有任何的科学依据,所以不能盲目相信。

  但是,人的面相和心态之间存在某些联系却是千真万确的。这是因为,人的思想及心理都会在脸上有所呈现。比如说,小偷给人的印象是胆小猥琐、贼眉鼠眼,军人给人的印象则是坚毅顽强、勇敢正直。这种差别的出现,与他们各自的心态有着极大的关系。小偷做坏事,总是怕被人抓,心中难免会有恐惧感,反映在脸上就是非常胆小;而军人做事光明磊落,心中十分坦荡,自然会以正面的形象出现。由此可见,人的相貌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心理状态。

  “相由心生”这个成语,源自一个典故,讲的是唐朝人裴度的故事。

  据说,裴度小时候家境贫寒,经常连饭都吃不上。有一天,裴度正走在路上,迎面走来了一位高僧。高僧观察了裴度的相貌之后,发现了一个问题——裴度的嘴角纵纹一直延伸到嘴里,因此他认定裴度将来会饿死。于是,高僧劝裴度要努力研习佛道。裴度听了之后,便遵照高僧的劝诫,潜心修行佛道。

  过了一段时间,裴度再次遇到了高僧。高僧发现他的相貌已经有所改变,而且目光如炬,便说裴度日后一定能够加官晋爵、功成名就。日后,裴度果然做了宰相,成为一代名臣。

  按照高僧的意思,裴度的相貌之所以发生变化,和他不断追求善意、改变心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虽然“相由心生”的说法难免有些唯心主义的倾向,可是在实际应用中,通过观察人的相貌,确实能够看出一个人的心态,是一种了解对方心理活动的极佳技巧。

  人的眼睛、下巴、笑容等流露出的神态,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人的心态。“暗送秋波”“颐指气使”“皮笑肉不笑”等自古流传下来的成语或俗语,都很好地诠释了神态和心态之间的关系。

  通过一个人的相貌去了解他的心态,这是一个并不容易的技术活,仅凭理论上的理解并不能真正看清一个人的真实面目。但是,从心理学上来说,“相由心生”的说法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任何一个人的面部都能或多或少地反映出他的心理状态和所思所想。毕竟,心态阳光,脸上展现的就是生机和活力,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心态消极,脸上难免乌云密布,让人产生压抑和烦躁的情绪。

  凡此种种外在的表现,虽然不能确切地反映人的欲望,却是一个了解人的欲望的极佳辅助手段,需要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加以学习和运用。

  微表情:洞察欲望,抓住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变化

  表情变化是一个人心理变化的外在反映,它和人的欲望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注意观察对方表情方面的细微变化,能看穿他那飘忽不定的欲望。

  诺贝尔奖获得者、法国著名心理学家科瑞尔曾经说:“我们总能看到很多陌生的面孔,这些面孔总能反映人的心理状态。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反映出的心理会越发清晰起来。人的面孔就像一台显示器,能够展现人的情感、欲望、渴求等所有的心理活动。”

  这里所说的面孔,指的并不是静态的脸,而是出现在人脸上的表情。人的内心世界是非常细腻的,时时刻刻都有十分微妙的变化。要想掌握这种变化,不必非得潜入内心深处进行探查,更何况,这是根本行不通的事情。其实,通过另外一种方式——观察人的表情变化,完全可以达到这个目的。要知道,在每一个细微的表情背后,都隐藏着一些欲望的秘密。比如说,一个人的眉毛上挑,这通常说明他有所疑惑;一个人的眼神游移,这时常意味着他不知所措、没有应对的办法;一个人噘起嘴,这一般表示他生气、愤怒;等等。了解了表情变化的含义,就能准确地解读人的心理世界,抓住那转瞬即逝的欲望变化。

  通常情况下,人们会十分重视大体的表现,而对某些细微的表情变化却并没有予以关注。殊不知,正是由于这些细微的变化难以掩饰、不好控制,才成为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高兴时大笑,悲伤时痛哭,愤怒时面孔扭曲,嫉妒时冷嘲热讽……透过这些常见的表情,我们能够看到一个人当时的心理状态。然而,这些表情的出现,究竟是真是假?背后是不是隐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更加细致的观察,通过微表情的变化来进行更加准确的判断。比如,倘若一个人哭的时候嘴角还带着一丝笑意,这就说明他的哭并非发自内心。

  在判断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时,我们很容易被表象欺骗,这是因为有很多人不愿意让人看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对自己的表情做了一定程度的隐藏。这种做法是人的一种正常心理反应,这样做的目的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为了掩饰自己的自卑,有的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坚强,有的是为了实现某个目标,有的是为了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总之,每个人都会在不经意间掩饰自己的心理状态,以自认为最好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

  在某些情况下,有些人会表现得面无表情,如同石像一般。面对这种人,要谨记一句话:没表情不代表没感情。举例来说,我们常常会用“呆若木鸡”这个成语来形容别人,“木鸡”是不是就没有感情?当然不是,在“呆”的外表下,隐藏的其实是恐惧或惊讶的心理状态。因此,千万不要被“没有表情”的假象蒙蔽,越是没有表情的人,越是在压制自己心理的变化。

  有些时候,一些人的表情太过丰富,既像哭又像笑,同时还带着严肃,给人一种难以捉摸的感觉。这种情况其实是人内心极度矛盾的一种真实反映,展现的是一种不知采取何种措施应对的矛盾心理。在《士兵突击》中,袁朗和许三多在争论成才的问题时,袁朗的表情突然从严肃变成笑出声来,就体现出一种“争也不是,不争也不是”的心理状态。

  总而言之,人的表情具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形式,是交际中时常可以使用的交际手段之一。透过种种不同的微表情,能够洞察人的本性,看穿人的内心世界。可以说,微表情的变化不仅能体现出人的善恶、感情、智慧,也能表现出人的心理倾向,对了解一个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表情是人内心的一面镜子,只有时刻关注着它反射或折射出来的种种景象,才能让我们在交际圈中获得更多的认可、更多的资源,从而让交际之路越走越平坦、越走越宽广。

  动作的秘密:看透动作,就能看穿人心

  人的每一个细小动作,哪怕只是一抬手、一投足,都反映着人的心理状态。身体是最诚实的,身体语言不会轻易撒谎。透过它,能够看穿人的心理;掌握它,可以鉴别人的欲望。

  加拿大心理学家唐纳德·赫布说过:“当我说我非常气愤时,或许是真的气愤,或许是在说谎,或许是为了掩饰害怕,或许是几种因素都有。通过观察肢体动作,更有利于判断出人的真情实感。”人的每一个动作,都能反映出其心灵深处的动态,是一种能够展现心理变化的身体语言。在和别人交往时,只要对对方的一些身体动作多加留意,就能从中洞察对方的心思,即便是埋藏得很深的心理状态,也能从中窥探一二。

  例如,一个人吐舌头、晃脑袋,都可能蕴藏着深层的心理含义。即便他没有说话,身体也会出现某种反应,这种反应是在不经意间出现的,通常难以隐藏。当然,就算他说话了,也不要将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他所说的话上,而要时刻关注他的肢体语言,因为只有通过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的相互印证,我们才能确认他说的话是不是真实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在生活中都有十分深刻的体会:在打电话的时候撒谎,比当着对方的面撒谎容易得多。原因在于,对方只能听到我们的声音,而无法看到我们的动作,所以我们露出破绽的机会就少了很多。

  在20世纪的美国,一位母亲曾经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这位母亲在一档新闻节目上说,她和孩子一起到郊外游玩,结果孩子被几个陌生人抢走。她发疯般地追赶那几个人的汽车,最后双脚都被磨破了,也没能追回自己的孩子。她祈祷自己的孩子不会受到伤害。

  节目播出之后,很多人给这位母亲打来电话,表示安慰的同时也表示要给予她需要的帮助。很多人甚至自发组成了寻人团,希望能够找到这位母亲丢失的孩子,让一家人尽早团圆。

  事情发展至此,这位母亲成为很多人同情和关照的对象。然而,几个月之后的变化却让人始料未及,甚至难以接受——这位母亲因虐杀儿童的罪名被警方逮捕了。

  原来,这个在节目中表现得楚楚可怜的母亲,亲手杀害了自己的孩子并将其沉入湖底,之后又编造出一个根本就不存在的故事,以此牟取名利。

  更出乎众人预料的是,首先对这位母亲产生怀疑的并不是警方,而是一位十分喜好心理学的观众。这位观众在观看新闻的过程中,注意到了这位母亲的一些微小的动作和表情——不断地揉眼睛和拽衣领,而这些小动作恰恰是人在撒谎时经常出现的,于是,这位观众将自己的发现报告给了警方。警方在调查之后,确定这位母亲就是杀害自己孩子的真凶,并最终将她绳之以法。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一个不经意的小动作,就可能“出卖”一个人,暴露其内心世界。这并非耸人听闻,而是经得起推敲和验证的事实。一个人说的话可能是假的,甚至他的表情也能进行刻意的伪装,但是他的肢体语言是不会撒谎的。任何一个不经意间出现的细小动作,都可能将他隐藏在心底的秘密泄露出来。

  在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要想在交际场上常胜不败,成为一棵“交际常青树”,必须得在观察动作方面下一番功夫。人的很多动作都能真实地透露出其心里的秘密,通过动作研究人的心理,这是一门非常深奥而难以掌握的学问。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不可能做到对每一个细小的动作都有深入的研究,但是,了解和掌握一些相关的知识还是十分必要的。

  能够解读人的动作语言会让我们受益良多,但是千万不能因为有了少许经验就开始飘飘然。人的动作多种多样,有很多我们难以预料的变化。也许他在前一秒还振臂高呼,下一秒却捶胸顿足起来。在这突然的变化之中,人的心理状态也相应出现了巨大的起伏。倘若对方的动作已经变化,而我们还停留在之前的状态之中,这必然会令对方心生不满,交际活动只能以失败告终。

  能够读懂动作背后的秘密,会对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有益的影响,在与人交际方面更是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可能就是破译人心的密码,凭借它我们可以跨越人际交往中的“鸿沟”,离对方的心灵更近一步,从而有效唤起“共振”。有时也会成为捷径,帮助我们抵达事物的本质,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超限效应:话不在多而在精,不做让人讨厌的“唐僧”

  话多的人不一定受人欢迎,废话多的人一定让人讨厌。在讲话的时候,要以“质量”为本,而不能靠“数量”取胜。一旦变成令人厌烦的“唐僧”,就没有人愿意与你交谈了。

  在交际的过程中,语言沟通是最为常见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交流方式。通过语言,我们可以更加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陈述自己的观点,让对方迅速而清晰地明白自己的态度。然而,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分寸,不能啰啰唆唆、口无遮拦,否则非但不会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反而会让自己成为令人讨厌的对象。

  语言的刺激太多、太强或是刺激的周期太长,都会令人产生极度烦躁和逆反的心理,在心理学上,这种情况被称为超限效应。也就是说,一旦你说的话超出了对方对美好的印象和预期,往往会产生反面的效果。

  有一次,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到教堂去参加募捐活动。刚开始的时候,牧师的演讲讲得很好、很感人,马克·吐温受到触动,准备把身上的钱都捐出去。但是十分钟过去了,牧师依然滔滔不绝地讲着。马克·吐温有些厌烦,决定只捐赠一些零钱。又一个十分钟过去了,牧师还在兴致勃勃地演讲,并且没有丝毫要停下来的意思。于是,马克·吐温决定一分钱都不捐赠了。最后,牧师终于结束了自己的长篇大论,开始进行募捐,马克·吐温感觉非常生气,他非但没捐钱,反而因为气愤从募捐盘里拿了两块钱。

  牧师应该想不到,如果他早点结束自己的演讲,他能募集到的资金会多很多。牧师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希望让听众得到更多的资讯,更加理解自己的主张,却忽视了听众的感受,反而因为话多让很多人失去了兴趣。

  一说起话多让人烦的例子,看过《大话西游》的人就会想起唐僧这个形象。唐僧的啰唆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当他碎碎叨叨地说话时,身边的人感受到的是无尽的烦躁,更有甚者,很多小妖怪被他折磨得宁可选择自杀。即便如此,唐僧依然在说,说得所有人都对他充满厌恶。在电影中,导演为了体现良好的艺术效果,逗观众开怀大笑,所以对唐僧的啰唆进行了部分夸张,唐僧这样的人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多见。但是,即便生活中出现的只是像马克·吐温遇到的牧师那样的一个人,很多人的反应肯定也是避之唯恐不及吧!

  在实践中,很多人觉得重复能够加深印象,这和我们上学时不断重复的学习方法不无关系。从道理上来说,重复确实能够令对方的印象更加深刻,但是毫无节制的重复只会让人厌烦,常常使人出现“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的情况,更有甚者,对方还会直接屏蔽掉你的讲话,这样一来,你讲再多都没有任何意义。举个简单的例子,看电视的时候,如果一个广告重复播放四五遍,相信很多人都会不胜其烦,进而直接换台了事。广告商们想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结果观众们看都不看,广告产生的效果自然和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

  因此,与人交谈时,一定要注意控制说话的节奏和时间,在尽量短的时间内传达出自己讲话的重要内容。假如交谈的时间太长,对方就会感到厌烦,使得谈话无法继续下去。在谈话的过程中,一旦发现对方的注意力分散,开始出现看表、东张西望、做些小动作的情况,就要暂停讲话,思考一下自己的讲话是不是已经超出了对方能够接受的范围,让对方失去了兴趣。倘若果真如此,那就要转移话题,不要再多说下去,因为此时的对方已经产生了厌烦的情绪,说得越多,越会令对方反感。

  总之,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把握好讲话的度,注意超限效应给对方带来的影响。一旦越过界限,对方出现走神之类的现象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此时千万不要因此而怪罪对方,而是要从自己身上找到原因所在。

  习惯成自然:从口头语中窥探人心欲望

  口头语是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一种语言习惯,往往具有十分鲜明的个人特色。尽管很多人对自己的口头语并不在意,但它能够真实地反映人心欲望,暴露种种弱点。

  在人们的语言交流中,常常能够听到各种各样的口头语。口头语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一种表达方式,是一种长期形成的语言习惯。可以说,口头语具有某些心理投射的功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讲话者的内心世界。现代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口头语通常能够部分地体现一个人的性格,在人际交往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作为一种在不知不觉间形成的说话方式,口头语已经成为很多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每个人的口头语都具有与众不同的风格。口头语和一个人的性格、生活经历、精神状态等息息相关,在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已经打上了浓厚的个人烙印。

  口头语是人们潜意识的条件反射,往往在不经意间脱口而出。恰恰是因为它的不经意性,才更加真实地反映出讲话者的真实心理,通过不同的口头语,我们可以大体了解讲话者的性格特征。下面介绍几类经常能够听到的口头语所反映的性格特征。

  1.“我知道”“我懂”“我理解”

  说这种口头语的人往往十分聪明,通常可以举一反三。他们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反应十分灵敏,往往能从讲话者的言谈话语中领会对方的意思。但是,这类人具有十分固执的一面,有时候自信心很足,根本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2.“我想”“我要”“我不清楚”

  经常说这类口头语的人往往思想单纯,容易意气用事,有时候情绪很不稳定,让人觉得难以捉摸。

  3.“不骗你”“说真的”“实话说”

  经常说这类口头语的人通常缺乏自信,总担心别人不相信自己,因此总想强调事情是真实的。因为急于得到认可,所以这类人往往显得有些急躁,但是他们越是不断强调,越容易引起人们的怀疑。

  4.“对”“没错”“有道理”

  经常说这类口头语的人相当圆滑、世故,有时甚至稍微有些阴险。他们的口头语往往能使讲话的人放松警惕,进而将心里话全部倾诉出来。这时候,他们可能会抓住一个破绽,从而直接将讲话者置于死地。这类人表面看来十分温和,可是一旦自己的利益受损,马上就会变换一副嘴脸。

  5.“嗯”“啊”“哦”“呀”

  经常说这类口头语的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思维反应相对较慢,讲话的时候需要时不时地梳理头绪,因此需要一些停顿;另一类是城府很深,为了避免讲话出现漏洞,出于谨慎的目的进行适当的停顿。

  6.“听人说”“我听说”“一般来说”

  经常说这类口头语的人一般都很圆滑,对人情世故有很深的理解。这类人在讲话的时候会给自己留出适当的余地,常常借助别人的口吻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7.“也许吧”“有可能”“大概是”

  经常说这类口头语的人很善于保护自己,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一般不会出现语言方面的漏洞,相对比较老成,能够克制自己的情绪,在人际关系方面比较成功,是交际场上的“常青树”。

  除了上述几类口头语,日常生活中能够听到的口头语还有很多,如一些言语污秽的口头语等,在这里就不再一一介绍。一旦对方的口头语出现脏字,我们对他就会产生厌烦感,失去了和他继续交往下去的意愿,也就没有继续研究其心理状态的必要了。

  基本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口头语,只是有些人没有注意到而已。从某种意义上说,口头语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难以移除的一部分,它不仅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也在悄然无息地暴露着人们的心理。在人际交往中,适当关注对方的口头语,对于了解对方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助于我们占据交往的有利位置,更容易达到交际的目标。

  色彩心理学:衣服的颜色折射人的心理

  每个人对色彩都有不同的偏好,在社交场合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往往能够反映一个人不同的心理状态。了解色彩心理学,有助于了解一个人内在的欲望。

  俗话说:“佛靠金装,人靠衣装。”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通过一个人的服装来判断其身份、地位、学识、品位等。穿着华贵的人,会让人觉得来自于富家大户;衣衫褴褛的人,难免被人当作乞丐。可见,良好的衣装更容易受到人们的青睐,能更好地推动交际活动的展开。在衣服的款式之外,颜色的选择也能折射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色彩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的一门正式学科,它通过人们喜欢的颜色来研究人们的心理活动。下面,就简单介绍几种常见的颜色所传达的信息。

  1.黑色

  黑色是一种保护自己的颜色,身穿黑色衣服有助于抵制外界的影响,而对对方产生极大的影响。在想要命令或说服对方时,穿着黑色的衣服效果相对好一些。

  2.白色

  白色象征着纯洁,具有坦诚、真挚的意思,身穿白色衣服让人觉得是一个十分愿意配合的人。但是,白色同时会给人一种冰冷的感觉,让人觉得不好接近。

  3.红色

  红色给人充满活力、朝气蓬勃的感觉,通常会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如果希望对方能够牢牢记住自己,红色的衣服是比较好的选择。

  4.绿色

  绿色象征着和谐、融洽,如果想进一步推进和对方的关系,可以穿绿色的衣服。但是,绿色的衣服对肤色的要求比较高,有些人穿起来并不一定好看。

  5.蓝色

  深蓝色的衣服给人一种诚实可信、充满理性的感觉;浅蓝色的衣服则给人非常明快的感觉,喜欢穿浅蓝色衣服的人往往具有创造性。

  6.粉色

  粉色的衣服能够激起对方的保护欲望,当女士想要展现自己温柔的一面,以便得到对方的保护时,穿粉色的衣服是比较适合的。

  7.黄色

  黄色传达的是追求快乐和新鲜事物的信息,如果想和对方交往,对方恰恰又是一个喜欢新鲜事物的人,那么成功的可能性就会比较大。

  8.紫色

  爱穿紫色衣服的人往往会按照自己的直觉做事,喜欢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以此来赢得别人的关注。

  9.橙色

  橙色能让人产生快乐的感觉,而且会让人觉得十分容易接近。出游时穿上橙色的衣服,能够让同行的人被快乐的情绪感染,增进彼此的感情。

  10.灰色

  灰色在生活中非常常见,喜欢穿灰色衣服的人往往性格内向,做事非常低调,不愿抛头露面,而宁愿去做衬托“红花”的“绿叶”。

  11.褐色

  很多人都不喜欢褐色,而喜欢穿褐色衣服的人往往对它有着非常深沉的爱,这类人大多性格倔强,不会轻易认输,但是有时会显得过于呆板。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服装的颜色确实能够反映一个人的品位和性格。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衣服的颜色来了解对方的性格,以便有的放矢地展开交流活动。当然,对方也可以利用这一点来了解我们,即便我们没有刻意选择衣服的颜色,有些人也能通过颜色来揣摩我们的心理。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通过挑选衣服的颜色来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让对方顺着自己的暗示走下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色彩心理学的研究逐渐多了起来,并将其研究成果运用到实践之中。通过对方衣服的颜色,我们可以了解对方的心理动态,以便更好地与之沟通和交往。

  戳穿谎言:精妙的谎言背后,隐藏着种种欲望

  凡是撒谎的人,心理都会出现波动,这细微的波动会通过各种外在的表现反映出来,只要细心观察,就不难识破对方的谎言。当谎言被识破,人的欲望也将随之暴露出来。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曾经说:“任何一个感官健全的人,最终都会认同没有谁能长久地保守秘密。即便他闭口不言,他的手指也会说话,甚至连他身上的每一个汗毛孔都可能背叛他。”在很多法制节目中,当警察抓住犯罪嫌疑人时,很多犯罪嫌疑人都会选择沉默,无论警察问什么,他们都不说话。他们以为自己不说话,警察就拿他们没办法。还有些犯罪嫌疑人即便说话,也是回答一些无关痛痒的问题,一旦涉及关键问题,往往避重就轻,想要蒙混过关。然而,那些犯罪嫌疑人不过是异想天开而已。办案经验丰富的警察早就通过他们的种种表现看穿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戳穿了他们的谎言。

  从人性方面来说,撒谎是很多人都不愿承认和面对的。因此,人们在撒谎时会不由自主地隐藏自己的内心世界,试图通过某些行为或语言来掩人耳目。然而,所谓“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只要做了,终究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我们恰恰可以通过那些人们撒谎时经常出现的行为或语言来了解撒谎者的心态,由此避免受到欺骗。

  美国的一些心理专家曾经专门研究人在撒谎时的种种表现,结果发现,由于潜意识的作用,人们在撒谎时总会在不知不觉间留下一些破绽。即便撒谎者已经万分小心谨慎,这些破绽也会在不经意间暴露出来。经过整理和总结,发现下面三个特征在撒谎时经常出现。

  1.撒谎者会尽量避免使用第一人称

  在撒谎时,人们自然而然地希望将自己从谎言中剥离出来,所以很少使用“我”这个人称代词。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因为某些原因迟到时,通常会以“堵车”作为借口,在打电话给领导时,我们通常会说“堵车了,得迟到了”,而不会说“我被堵在路上了,估计要迟到”。这是因为,我们并非真的因为堵车而迟到,在找这个借口的时候,生怕露出马脚,于是不自觉地将自己剔除在外。

  2.撒谎者会尽可能不去讲述细节

  这是因为,撒谎者编造谎言时有很大的心理压力,没有十足的底气,如果讲述细节,露出马脚的可能性就会很大。所以撒谎者会草草地找个借口,以此敷衍了事。仍然以“堵车”的借口为例,如果让撒谎者描述一下堵车的位置在哪里、几点开始堵车之类的具体情况,相信撒谎者肯定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因为撒谎者根本就没有经历堵车,如果让他描述堵车的情况,恐怕连他自己也不会相信那些编造出来的话吧!

  3.撒谎者会刻意强调自己的消极情绪

  撒谎的目的,很多时候是为了掩饰自己的过失,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原谅。强调愤怒、急躁之类的消极情绪,能够表达一种懊恼的态度,使人觉得自己的过错只是无心之失,从而更容易获得他人的谅解。在以“堵车”为借口的这个案例中,撒谎者到达公司之后,往往会说“这个车堵得,真是气死人了,害我白起那么早了”之类的话,借此表现自己完全没有预料到迟到的发生,以此博得众人的同情和谅解。

  当然,仅仅通过这三个特征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说谎,难免有失偏颇,毕竟有些撒谎高手能够很好地隐藏自己,他们能够做到不表现出三个特征中的任何一个。这就需要我们多加观察,借助前面讲过的那些识人技巧,对一个人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判断。

  通过各种因素的综合考量,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准确辨识一个人的谎言,看穿他的心理,戳破他的本来面目,看透他真实的欲望所在。当然,想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不断历练和总结,经过时间的沉淀之后,就能相对轻松地看到谎言背后的欲望。

  侧目旁观:在别人面前的他,才是那个真实的他吗

  每个人都想在别人面前表现完美的自己,而且得到越多人的认可,就越有成就感。面对不同的交往对象,人们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状态,这是人的多面性所决定的。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交往的那个人在自己面前的表现和听到的关于他的信息之间总是无法画上等号。由此,很多人会有上当受骗的感觉,产生“在别人面前的他,才是那个真实的他”的想法,对对方也失去了基本的信任。换位思考一下,我们自己在每个人面前的表现都是一样的吗?我们能始终在人前人后保持一致吗?相信很多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想在交往的那个人面前展现最好的自己,而面对不同的人,我们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如此一来,每个人对我们的印象各不相同也是十分正常的。

  人生是一个巨大的舞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为了扮演好这个角色,一些人会倾尽所能,甚至为了成为主角而不择手段。因此,我们常常能够看到一些口蜜腹剑、两面三刀的人。

  与人交往时,我们时常会听到“我绝对相信你”“你是最值得信任的人”之类的话,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千万不要过于当真。要知道,没有人会轻易地、绝对地相信一个人。他说出这样的话,很多时候只是他心中的一种期盼和愿望,期待你能成为那个值得信任的人,究竟信还是不信,还需要在日后的交往中进行考察和判断。你若认为这种考察仅仅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就能进行,那就大错特错了。与其他人交往时,你的表现同样是对方关注和考察的对象。因此,我们可以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但是千万不要出现诋毁或攻击的言论。毕竟,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任何一句话都可能传到你所攻击的那个人的耳朵里。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交际活动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在交际过程中,即便面对同一个交际对象,每个人也会有不同的判断,当别人说他不好时,我们千万不能不加以思考就随声附和或表示赞同,而是要有自己的判断。因为每个人对别人的判断都带有自己的主观意识,难免出现以偏概全的现象。

  正是因为种种“虚伪”的表现,人们对诚实、耿直、表里如一的人才会更加欣赏和欢迎。为了更好地考察一个人是否值得继续交往下去,从侧面进行了解就成了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与其他人相处时,如果能表现出良好的品行,不仅能增进朋友之间的感情,还能让那些对自己抱有敌意的人产生好感,从而拓宽自己的交际圈子,变成人际交往的赢家。

  著名作家石康曾经指出:“嘴上一套,心里一套,或是说了不做,做了不说,这便是一种无信誉的人生。”对于社会中的任何一个人而言,信誉都是交际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观察一个人与他人交往时的表现,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出这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信誉,并对他是否值得深交做出准确判断,这比我们与他进行正面沟通更能看出他的本质。

  明白了侧面观察的作用和意义之后,我们应该对自己的言行提高要求。无论当事人是否在场,我们都应该努力展现出最真实的自己。甚至,我们应该在当事人不在场的时候表现得更好一些,这样一来,对方会更加认同我们,我们就能赢得更多人的心,获得更多的支持。

  心理测试

  设想一下,你的朋友送给你一个精致的玻璃礼品,你捧着它小心翼翼地上了地铁。到下一站时,上地铁的人很多,一个人一不小心把你捧着的礼物碰坏了,让人意外的是,这个人还是你以前的邻居,这时候,你会有什么反应?

  A.管他是谁呢,大发脾气,把他骂得体无完肤

  B.得了!自认倒霉吧,把气憋在心里

  C.让他按照原价赔偿

  D.对他说“东西坏了没关系,人没受伤就行”

  结果分析

  选择A:在你的观念中,朋友关系只是暂时的,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的财富才能让你觉得安全,朋友并没有你心爱的那些东西重要。

  正因为这样,你的朋友最后都与你变成了路人甚至是敌人。实际上,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你的出发点就出现了偏差,所以即便你没有很强的敌对意识,你对人际关系也不会有十分强烈的需求。正因为你将朋友的位置放在了财富之下,具有这种重物不重情的观念,你的那些朋友才会觉得你不尊重他们,从而从你身边离开。假如你的这种观念没有改变,那么你的敌人只会越来越多。

  选择B: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你宁愿委曲求全,将委屈埋在心底。你很怕和别人变成敌人,因为这种敌对的状态会让你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而你又无法很好地处理这种关系。你宁愿忍让、后退,以维护大局。你很怕得罪别人,表面上你会自认倒霉,可是心里却十分气愤,只是不敢表现出来而已。你这种通过压抑自己的感情来维持人际关系的行为,对自己会造成极大的伤害。因为不想得罪人而压抑自己的感情,会让你变得越来越封闭,离人群越来越远。此时,所有人都会觉得你是一个异于常人的人,这会让你变得更加孤单和无助。在这个恶性循环的圈子里,你只会变得更加沉默、更加不合群。你还是尽早做出改变比较好。

  选择C:在你看来,朋友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彼此之间没有谁该畏惧谁、谁该服从谁的概念。所以,你在交际中的态度十分客观,保持中立。你不会预设一个观点,将自己的态度首先摆在众人面前,或者是先假设自己处于受害者的地位。你这样的处事方法,相信大部分人都能接受。但是,如果遇到的是一些非常注重自我的人,他们就会觉得你非常没有人情味,由此得罪对方。通常情况下,这种做法不会对你的人际关系有什么损害,但是也很难有进一步的发展。你让对方照价赔偿,这就说明他在你心中的地位不是很重要,还没到不用计较的程度。这会让对方觉得丢了面子,即便他脸上一团和气,心中难免会生出一些怨气,自然也会和你拉开一定的距离。

  选择D:你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十分注意对方的尊严和价值,让对方产生一种受到重视的感觉。正因如此,对方不仅会表示感谢,更会用同等甚至是更好的态度来对待你,把你看作关系最好的朋友。处理人际关系时,你把人的价值放在首位。在面对此类事情时,你会不由自主地站在相对客观的立场上来考虑整件事情的得失利弊。因为你重视朋友,顾及朋友的面子,因此你很受朋友的欢迎,人际关系十分融洽,很少有人与你为敌。

全部评论(0)
企业网站建设
推荐阅读
  • 科目一扣分和罚款口诀
  • 科目一扣分和罚款口诀
  •   扣1分记住6个字:禁、灯、掉、会、安、检。  1)禁:违反禁令标志、禁止标线的;  2)灯:不按规定使用灯光;(发生故障没开故障灯很危险的扣3分)  3)掉:普通公路倒车、掉头;  4)会:不按规定会车;  5)安:未按规定系安全带;  6)检:客运和危险车以外,不安
  • 生活百科
  • 时间:2024-03-01 15:16
  • 阅读:142
  • 科目一驾考知识点
  • 科目一驾考知识点
  • 一、基础知识  (一)安全文明驾驶  知识点1  1、只要有加速XX都是错的,减速慢行才是王道  2、通行的时候,各种礼让各种让都对  3、减速慢行、减速靠右、减速或停车、停车避让就直接选√  4、只要提到不用减速慢行、无需减速、不必减速都是错的5、“不得、不能”在判断题中绝大多数都是正确的
  • 生活百科
  • 时间:2024-02-22 11:56
  • 阅读:166
  • 网站如何进行SEO优化?
  • 网站如何进行SEO优化?
  • 确定关键词:关键词是指用户在搜索引擎中输入的查询词汇。确定关键词是SEO优化的基础。如果您的网站能够覆盖到用户的关键词,那么您的网站就有机会获得更多的点击量。
  • IT/互联网
  • 时间:2023-10-30 17:45
  • 阅读:510
  • 生财运营思路
  • 生财运营思路
  • 这几天看到在一些渠道上有咱们圈子的一些内容盗版,作为圈主,分享一些我的看法:  盗版最多只能是一部分信息,但事实上,愿意花几十块钱去买一些零碎信息的人,我是相当怀疑其思考能力和执行力,也会相当怀疑其对信息本身的利用程度。
  • 理财技巧
  • 时间:2023-05-02 11:35
  • 阅读:273
  • 关于理念与价值观
  • 关于理念与价值观
  • 每次航海运营,我希望有三个结果,首先是圈友拿到了结果,其次是团队锻炼了能力,最后是能沉淀一些工作方法论。做管理,很多时候是要眼睁睁的看着团队成员犯错,然后再一起复盘,这样得来的经验才会真正的长在团队成员自己身上。
  • 理财技巧
  • 时间:2023-03-21 10:51
  • 阅读:390
联系我们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