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得奖商城

博弈人生:追逐利益是本性,掌握规律才可得

  • 管理/营销/职场
  • 时间:2021-11-17 12:48
  • 阅读:566

  古往今来,人们追逐利益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这种欲望长期存在于人们的心底,为了得到更多的个人利益,人们愿意做出各种努力和尝试。然而,即便绞尽脑汁,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达成自己的愿望的。只有那些掌握相应规律的人,才能最大化地获得个人利益。

  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利益减少,让对方先着急

  一味地投入,无法保证让你获得越来越多的收益。一旦你的收益减少,也要让对方的收益同时减少,这样,对方才会感受到压力,从而愿意与你同甘共苦、同舟共济。

  在生活中,你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饭菜做得很香,你很喜欢吃,于是很快吃完了一碗饭,接着又吃第二碗、第三碗……如果一直让你吃的话,你就会觉得饭菜变得越来越难吃,越来越吃不下去了。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有两个:一是你已经吃饱了,撑得吃不下去;二是你有些吃腻了,饭菜已经无法吸引你。这种现象十分普遍,它和经济学上的一个基本概念——边际效益递减规律有着很大的关系。

  所谓边际效益递减规律,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在一段时间之内,其他的条件保持不变,当消费量不断增加时,初始阶段的边际效益会有所增加,总效益增加的幅度会比较大,但是消费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边际效益反而会相应减少。如果边际效益的数值是正数,那就说明总效益仍在持续增加,但是增加幅度已经没有之前那么大了;如果边际效益的数值是零,那就说明消费量已经达到饱和状态,总效益已经达到最大值且不会再有任何增加;边际效益的数值为零之后,如果继续增加消费量,那么总效益就会从最大值逐渐减少。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运用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应该采取最佳的方式对资源进行配置,因为投入太多的话,反而会使总收益有所减少。将这个规律扩大化,推广到人际交往中也同样适用。在交往过程中,利益关系是人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尽管这样说有些过于实际和不近人情,可是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这也是人的心理常态。

  很多人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些人刚刚与你交往时,往往会想尽一切办法为你做所有力所能及的事情,以此换取你对他们的好印象。面对他们的殷勤,你总会以相同的态度予以回应,竭尽所能地为他们介绍朋友、拓展业务等。一段时间之后,当他们认识了新的朋友,开拓了新的业务,就会逐渐淡忘你,甚至与你完全断了联系。这是因为,他们觉得在你身上花费时间和精力已经没有利益可图。在与你交往的过程中,他们的边际效益越来越少;当你对他们的新业务毫无帮助的时候,他们的边际效益甚至已经变成了负数。这种情况下,他们对你变得冷淡也就不足为奇了。

  为了利益而不惜一切的观念并非主流思想,但是以利益为重的人为数不少。对于这种人,我们只要将他们的种种劣行告诉自己的朋友,让朋友们认清他们的本来面目,这样的话,失去合作伙伴,他们的利益就会大幅减少。对于将利益视作生命的人,将他们的利益拿走便是最好的应对方法。

  一个聪明的、想要攫取更多利益的人,往往不会做“卸磨杀驴”之类的蠢事,即便暂时没有合作的机会,也会培养彼此的感情,为今后的合作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一个真正懂得追逐利益的人,绝对不能只讲利益,而要始终将人情放在心中,这样才会赢得更长远的利益。

  互惠原则:做出让步的时候,有必要附加一些条件

  便宜不能一人占尽,让他得到利益,首先要保证自己也能得到利益。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帮助对方就等于帮助自己,双赢的局面才会如期出现。

  所谓互惠原则,就是受到别人的恩惠,就要及时地给予更多的回报,不然心里就有亏欠的感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礼尚往来”“互惠互利”之类的说法,这些都是对互惠原则的极好诠释。在亲朋好友之间,互惠原则就有诸多的体现。比如你结婚的时候,朋友给你包了五百块钱的红包,等朋友结婚的时候,你至少也会包上五百块钱的红包,有些人甚至要包一个比五百更大的红包,这是因为中国人把人情看得很重,在回礼方面绝对不会有任何的马虎。

  涉及亲情、友情的时候,互惠原则多是出于自愿,是自己内心的一种主动回馈。但是在社会生活中,有很多人巧妙地利用这一原则,在做出让步的时候,总要附加一些条件,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利益。

  小马是一家大型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有一次,一位著名的培训专家正在当地为其他公司进行培训,于是公司领导临时委派小马去邀请专家到公司进行演讲。专家的行程通常都是安排好的,而且时间十分紧凑,所以小马对这个任务并没有成功的把握。

  不出小马所料,在他登门拜访,向专家说明自己的来意之后,专家的脸上露出为难的神情说道:“我的行程都已经安排好了,现在突然更改的话恐怕有些困难。”

  “老师,我知道您工作繁忙,但是我们公司领导早就仰慕您的大名了,非常希望聆听您的演讲。领导特意交代我,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也要尽全力邀请您前往。所以说,如果您能于百忙中抽出一点时间,那么我们是绝对不会亏待您的。”

  听了小马的话之后,专家十分高兴:“好吧,我问一下我的秘书,看看能不能重新安排一下档期。”

  几分钟之后,专家对小马说:“问题解决了,我已经让秘书重新安排了行程,我就按照你们定下的时间去贵司拜访吧!”

  “太好了,真是感谢您!我们领导知道之后一定非常高兴。我们敬待您的光临。”

  “我一定会按照约定的时间前往,只是这样安排给我增加了负担,所以演讲的价格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20%。”

  “没问题,这个好说。”

  说完之后,两个人在合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小马和培训专家各取所需,最终达成了一致,这就是互惠原则的良好体现。

  每个人都有追逐利益的欲望,只要能够通过合适的方法满足对方,而且能让自己获利,那就可以尝试去做。毕竟是双方都能得利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马太效应:胜利者多助,失败者寡助

  所谓“胜者君王败者寇”,将“君王”和“寇”放在一起,人们很容易就会做出“支持胜利者,抛弃失败者”的决定。如果你觉得得到的帮助太少,那就努力成为胜利者吧!

  马太效应源自《圣经》的《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准备出门远行,临走之前他把仆人们叫了过来,将自己的家业托付给他们。按照几个人不同的能力,国王分别给了三个人五千银子、两千银子、一千银子。

  领到五千银子的仆人,拿着钱去做生意,又赚了五千银子;领到两千银子的仆人,赚到了两千银子;领到一千银子的仆人,则找个地方把银子埋了起来。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国王回来了,分别找几个仆人算账。

  领到五千银子的仆人来到国王面前说:“我的主人,您给了我五千银子,现在我又赚了五千银子。”国王听了之后非常高兴,于是将那一万银子都奖励给了这个仆人。

  领到两千银子的仆人来到国王面前说:“我的主人,您给了我两千银子,现在我又赚了两千银子。”国王听了之后也很高兴,于是将那四千银子都奖励给了这个仆人。

  领到一千银子的仆人来到国王面前说:“我的主人,您给了我一千银子,我怕它丢了,于是将它埋了起来。您看,这就是您给我的那一千银子。”国王听了之后很不高兴,将那一千银子也给了那个拥有一万银子的仆人,并且说:“凡是有的,就要再给他一些让他富余;凡是少的,就要把他所有的都夺过来。”

  马太效应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多者越来越多,少者越来越少。它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所应用。比如说,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好,那么他在各个方面的表现都不会太差;一个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则可能在各个方面都表现不佳。这是因为,人们都喜欢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所以对他们以表扬和鼓励为主,使得他们更加积极努力地投身各项活动之中;而对成绩不好的孩子却不太待见,所以对他们以批评教育为主,这就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令他们总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各项活动。这个例子说明,优秀的人往往会越来越优秀,差劲的人往往会越来越差劲。

  在社会交往中也是一样,大家更喜欢那些成功人士,如果需要投资项目,也更愿意投往成功人士支持的项目上。如此一来,成功人士的人脉就会越来越广,财富就会越来越多。那些无权无势、声望不高的人呢?即便他付出很多努力,即便他做得更好,也很难匹敌那些成功人士。或许有人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明明有大把的聪明才智却没有施展的空间,只能跟在那些成功人士的身后寻找机会。细想一下,谁做事情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呢?大家跟着成功人士的脚步,无非是因为成功的可能性更高,能够得到的回报更大。

  不要对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感到失望,因为他们都受到了马太效应的影响。既然已经了解了其中的原因,知道了人们的心理,那就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更加吸引人。只要能够坚持下去,做出一些成绩,逐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那你就会越来越受人欢迎,你的成就也会越来越大,到时候就能享受到马太效应给你带来的种种益处啦!

  登门槛效应:得寸进尺分两面,正确利用价值观

  每个人都会得寸进尺,今天满足了他的一个小要求,明天他就会向你提出一个更大的要求,为了避免陷入无法拒绝的处境,最好一开始就斩断门槛。

  心理学家们认为,在通常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意从一开始就接受难度较大的要求,因为它们不仅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而且很难获得成功。相对而言,人们更愿意接受一些难度较小、比较容易完成的要求。在完成了小的要求之后,人们才会慢慢地接受难度较大的要求。

  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和弗雷瑟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让一组人随机到一些家庭中去访问家里的主妇,希望她们能把一个小小的招牌挂在自家的窗户上,大部分的家庭主妇都同意了。一段时间之后,这组人再次去访问挂了小招牌的人家,希望她们能把一个更大而且不太好看的招牌挂在自家的窗户上,结果又有超过一半的家庭主妇同意了。在第一组人进行实验的同时,另外一组人则去访问了另一些家庭中的主妇,直接提出了让她们在自家窗户挂上大而不太好看的招牌的要求,结果最终同意的家庭主妇还不到五分之一。

  从这个实验中,心理学家们总结出一个心理学方面的效应——登门槛效应。这个效应又被称作得寸进尺效应,它指的是如果一个人接受了别人一个小小的要求,为了避免别人对自己产生认知上的不协调,或者是想给别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别人更大的要求。这种心理现象,就像登门槛的时候需要一级一级地登上台阶,这样才能更轻松、更顺利地登到更高的地方。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很多人都会运用登门槛效应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当一个人向你提出一个小小的要求时,如果你毫不犹豫地予以帮助,那么下一次他就会提出一个更大的要求。经过数次的积累之后,那个人的要求甚至会大到让你难以承受,可是为了维护自己始终如一的形象,你也会勉强自己答应下来。这样一来,对方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而你则一次次地委曲求全,最终会为这种妥协付出极大的代价。

  人与人的交往,实际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博弈,一旦你给了对方可乘之机,让他看到了获取利益的希望,那么他就会不断地从你身上攫取利益。当他把你身上的养分榨干之后,你就变成了毫无用处的废品,那时,倘若他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在你的面前,你将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自己一直退让的严重后果。

  在公司中,相信你会遇到这样的同事,在工作上遇到困难时,他会找到你,请你帮个小忙。同事之间,帮个小忙不过是举手之劳,于是你便不假思索地答应下来。可是,从这之后,他总是不停地找你帮忙,即便是很简单的工作,他也会厚着脸皮请求帮助。为了维护面子,你只好应承下来,一边想着自己的工作,一边还要为他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他呢,则利用空闲的时间做自己的事情或是不断地充实自己。随着时间的流逝,你的工作越来越沉重,他的工作却越来越轻松。到最后,你因为他的拖累导致业绩下滑,领导对你十分不满,而他却受到了领导的青睐。此时,你一定十分懊悔,不该为了面子而陷自己于艰难的境地。如果从一开始就坚守自己的底线,不因为对方的问题而影响自己的工作,那么最后也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要轻易接受别人的请求,尤其是在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或是自己不愿接受的时候。在某些时候,坚决果断地拒绝反而对自己更好。这是因为,如果你把别人请求的事情做好了,对方会对你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旦你没有做好,那么对方会对你心生不满。于你而言,这两种结果都不是非常理想,倒不如在最初的时候就坦诚相见得好。

  当然,登门槛效应也有其积极的一面。比如,你第一次参加一万米跑步比赛时,可以将这一万米分成十个部分,每个部分一千米,然后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去完成,这样你的压力会小很多,完成起来也会容易很多。再比如,你给自己制定人生目标,可以将目标设定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先逐步实现短期目标,长期目标自然而然地也就完成了。

  总之,登门槛效应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有所应用,要想成为生命的强者、人生的赢家,就要认清它的本质,让它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华盛顿合作定律:只顾个人利益,注定两手空空

  为自己追求最大的利益,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只顾自己,不顾别人,贪得无厌地追求利益的人,不仅无法得到自己千方百计追求的利益,反而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过这样一种现象:如果你的竹篓里只有一两只螃蟹,那必须得盖上盖,不然螃蟹很快就会逃走;如果你竹篓里的螃蟹很多,反而不用担心它们逃走,因为每只螃蟹都想往外爬,互相拉扯之下,一只都爬不出去。

  螃蟹的这种举动看起来非常愚蠢,但是这种现象在人类中间也时常出现。大家耳熟能详的“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就是典型事例。一个和尚能挑水喝,两个和尚可以抬水喝,照理说三个和尚更应该有水喝,可是结果却截然相反。这是为什么?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大家都希望别人去劳动,自己则坐享其成。

  无论螃蟹还是和尚,其做法都很符合华盛顿合作定律:一个人做事的时候,即便拖拖拉拉,终究还是能做完;两个人做事的时候,虽然有时会互相扯皮,但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还是有合作的空间;三个人做事的时候,往往会为了各自的利益而互相推诿,使得事情难以完成。

  人与人的合作并非力量的简单叠加那么简单,其中涉及很多复杂和微妙的因素。有些时候,难免出现1+1<2的情况。因为人是有思想的,如果两个人的思想无法统一,甚至出现抵触的情况,那么两个人的力量必然会抵消一部分,从而削弱整体的力量。

  即便是与人合作,每个人首先想到的也是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所以彼此之间出现互相推诿的情况十分正常。因此,与人合作时,首先要确保的就是双方有共同的追求,有共同的利益基础。

  与人合作是一个问题,以何种方式进行合作是另外一个问题。有些人表面上同意合作,可是真到合作时却会想出各种方法为自己谋求利益。遇到这样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敬而远之,虽然利益或许会受到影响,但从长期来看仍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亨利和皮特是一对合作伙伴,为了扩大经营规模,获得更大的利润,两个人决定投资开一家超市。

  在前期规划中,两个人已经商量好各自的投资份额。其中,皮特将自己的一处商业用房以实物资产的方式进行投资。前期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各种手续也陆续办理完毕。正当亨利准备大干一番的时候,皮特突然提出要求,他认为自己的房子是开办超市的先决条件,所以要求增加自己的分红配比。为了双方的共同利益,亨利做出了一些让步。没想到皮特得寸进尺,又提出了更过分的要求。这一次,亨利看透了皮特的本性——为了利益而不守信用,虽然亨利不甘于前期投入的费用白白打了水漂,可是继续合作下去可能会遭受更大的损失,权衡之下,他果断地决定停止合作。

  皮特本想获得更大的利益,但是他的贪婪令他最终落得两手空空的局面,不仅超市没开起来,连之前与亨利建立起的合作关系也土崩瓦解。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利益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在合作的过程中,这一点表现得更加突出。为自己谋求更多的利益,这本无可厚非,可是一旦到了贪得无厌的程度,那么双方最终只能不欢而散,连一丝一毫的利益都得不到。

  权威效应:盲目相信权威,就是自寻死路

  古语有云:“尽信书不如无书。”权威固然值得信赖,但是绝对不能盲从。至于那些通过权威效应为自己谋求利益的人,看透了他们的本来面目,他们也就掀不起什么大的风浪了。

  所谓权威效应,指的是假如一个人地位很高,威信十足,受人尊重,那么他说的话就容易受到重视,人们也更愿意相信他。权威效应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基础,其原因在于:人们往往愿意服从权威、相信权威,认为权威人士的准确性更高,减少了出错的机会,这样让人比较有安全感。即便出现了错误,也有权威人士在前掩护,无形中减少了自己承受的压力。

  在我们的身边,利用权威效应的例子不胜枚举:每天看电视的时候,广告中总是出现一些知名人士,他们的出现能够增加人们对广告的认可度和信任度;在辩论赛上,辩手们总是习惯于引用权威人士的话语,这样的论据具有更强的说服力;等等。

  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有一次,这位心理学家在某所大学给学生们授课的时候,将一位普通人当作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介绍给同学们。

  授课开始后,“化学家”严肃认真地从保温箱中拿出一个装有蒸馏水的试管,并对同学们说:“这是我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具有某种气味,请同学们闻一闻,如果闻到了请举手示意一下。”

  “化学家”说完之后不久,有一部分同学先后举起手来,到最后,大多数同学都举起手来。

  很多人或许会觉得不可思议,明明是没有气味的蒸馏水,怎么可能闻出气味来?这就是权威效应在发挥作用,同学们对“化学家”的话产生了信任感,因此自以为闻到了气味。

  在人际交往中,权威效应的作用同样不可低估。真正聪明的人,不仅了解权威效应,更能随机应变地运用这种效应。

  面对可能不利于自己的局面,有些人会以权威人士为导向,时刻跟着权威人士的脚步,拿权威人士的言论、行为当自己的标杆;面对自己能够掌控的局面,他们又会拿权威人士去说服别人,以求别人按照自己的观点和思路去做事情。无论是哪种情况,其出发点只有一个,那就是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利益,通过权威效应来谋求更广阔的人脉关系、发展空间等对自己有利的条件。

  面对权威效应,只要认清“权威人士也会出错”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不会轻易被别人影响和利用。无论权威人士说什么、做什么,都不能盲从,而要有自己的判断。于自己有利的就去跟从,于自己不利的就要坚决反对,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利益。

  拆屋效应:退而求其次的欲望表达

  一个人提出一个荒谬的要求,你可能不愿意接受;这个人又提出一个不那么荒谬的要求,你就会容易接受一些。如果你觉得是你的拒绝使他选择了退让,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鲁迅先生在1927年写过《无声的中国》一文,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心理学家们通过这段话总结出一种十分常见的心理现象,并给它起了一个十分形象的名字——拆屋效应。

  简单说来,拆屋效应就是指想要达到某个目标,不妨先提出一个更大的目标,经过博弈之后,往往能够实现自己最初设想的目标。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十分常见,买东西时讨价还价就是一个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商家给商品的定价往往比商品实际价格高很多,你觉得太贵,自然想要讨价,以求达到自己的心理预期。比如,商家给一件衣服定价一百五十元,你讨价到五十元,商家还价到一百三十元,你又讨价到七十元,几番讨价还价之后,双方约定九十元成交。你的心理预期本来是一百元,没想到竟然九十元就买到了,心里自然很高兴。而商家呢,他的心理预期也许只是八十元,能以九十元成交当然是喜出望外。在这场博弈中,笑到最后的还是商家,他用拆屋效应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得到了比预期中更多的利益。

  对于商家,我们大可不必将“奸商”“黑心商人”之类的帽子扣在他们的头上,做生意的人,本身就是为了盈利,你让他们挣了更多的钱,那是因为你对商品本身的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这怨不得别人。

  在与人谈判的过程中,拆屋效应也是一种十分实用的技巧。在刚刚开始谈判时,我们可以试着抛出一个对方难以接受的条件,从心理上震慑住对方,占据谈判的主动地位。当对方试探着讨价还价时,再抛出自己真正想要的条件。两个条件比较起来,对方自然更愿意接受后一个条件,这样就能更轻松地达成一致,获得自己预想中的利益。

  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如果你想让对方答应你的某个要求,那么可以试着先提出一个对方难以接受甚至有些荒谬的要求,令对方觉得你对他的期待很高,如果无法答应你的要求就会让你十分失望。这时,对方的心里已经倾向于答应你的下一个要求,无论你提出什么要求,都会得到积极的回应,你也能更加顺利地达成自己的目标。

  达维多定律:无法创造价值,那就注定被淘汰

  “为什么被淘汰的总是我?”当你产生这样的困惑时,最好认真审视一下自己,看看你是不是那个能为别人创造价值的人。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你被淘汰就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达维多定律源自于英特尔公司前副总裁达维多的理论:如果一家公司想在市场中始终占据领导地位,那么它必须永远做那个首先开发出新产品的公司,而且要勇于第一个淘汰自己的产品。

  在市场竞争中,人们时时刻刻都想着如何抢占先机,因为只有率先进入市场,才有机会成为市场的领导者,从而更容易获得比较大的市场份额和经济利益。在产品开发和推广方面,英特尔公司便遵照达维多定律办事,始终做微处理器的开发者和倡导者。也许他们的产品性能不是最好的,运行速度不是最快的,但是他们的产品一定是最新的。为此,他们甚至不惜将那些颇受市场欢迎的产品淘汰掉。只有不断地创造新产品,淘汰老产品,才能更快地将新产品推入并占据市场,以此创造出新的产品标准和新的市场,始终处于市场领导者的地位。这样,才能实现大规模生产,进而获得更多的利益。

  对产品的要求如此,对员工的要求也是一样。在一个公司中,老板总是喜欢那些能为公司创造价值,能为公司的发展献计献策的员工。如果你不属于其中的一员,那就只能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赵刚在公司辛辛苦苦工作了二十多年,一直本本分分、任劳任怨。二十多年来,赵刚经历了公司从小到大的全部过程,随着公司的不断壮大,赵刚也一步步成长起来。他本想着能在公司一直干到退休,没想到最终得到的却是一纸解聘通知书。

  赵刚感觉难以接受,心里充满了委屈。但是和经理谈话之后,赵刚的心里释然了。对于自己的工作,赵刚绝对能够胜任,在工作岗位上,他也能做到一丝不苟、严于律己。可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赵刚对新技术确实有些力不从心。其他同事只要三天就能掌握的技术,他有的时候需要两个星期才能掌握,这无形之中极大地影响了工作进度和效率。对于公司来说,赵刚是一名好员工,却不是一名能够创造更多价值的员工,为了公司的整体发展,公司高层只能艰难地做出解聘的决定。

  在外人看来,这样的决定对赵刚太残酷,甚至有些不近人情,可是对于赵刚这个在公司工作了二十多年,看惯了人来人去的老员工来说,这种事情他能够理解。赵刚深深明白,要想获得更多的利益,首先要对公司做出足够的贡献;一旦成为公司发展的绊脚石,那就只能面对被淘汰的命运。

  公司和员工之间,是一种雇佣关系,也是一种合作关系,更是一种互相利用的关系。员工为公司创造利益,公司给予员工相应的薪酬和奖励,而且员工创造的利益和自己的所得往往成正比关系:员工为公司创造的利益越多,便能从公司得到越多的薪酬和奖励。在这个过程中,员工和公司之间需要不断地进行博弈,员工要用自己的表现证明自己配得上公司支付的薪酬,公司则会根据员工的表现进行评判,以决定是否继续用该员工。在不断的博弈之中,双方都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利益,并在某个点上达到平衡。

  在人际交往中,要想始终做那个最受欢迎的人,就要不断地展现自己的新价值,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对方创造更多的利益,以此增加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分量,成为对方交往的首选,从而为自己赢得更大的利益。

  心理测试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人们说话的时候已经不像小时候那么单纯。尤其是在公共场合中,讲话更需要注意方式和技巧。但是有些人说话的方式依然非常直接,殊不知这样很容易给别人造成伤害。做一下下面这个测试,看看你说话是不是得体吧!

  假如你的老朋友最近有事要找你,你感觉他要说什么事?

  A.某件事情陷入困局,需要你帮忙解开

  B.有件事情搞砸了,需要你帮忙善后

  C.有很重要的事情,需要你帮忙出主意

  D.做事情人手不够,需要你帮点小忙

  结果分析

  选择A:你是一个很懂事的人,做事情非常周密,总是为人着想,十分懂得隐忍,说话比较得体,因此人缘很好,完全不用担心因为语言和别人发生冲突。

  选择B:你的性格非常直率,说起话来十分耿直,如果让你为了假装得体而说些假话,反倒会让你觉得浑身不舒服。虽然你已经尽力掩饰自己的难处,可还是会被别人发现。因此,为了让交谈继续下去,你说话之前应该三思,最好把不得体的话咽回去。

  选择C:只要你说话时的表现不过于夸张,就会给人十分得体的感觉。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候你太想表现自己,所以很容易越说越过头,反而大大降低了你语言的可信度。

  选择D:大多数时候,你说话的方式都很得体,只有在遇到非常在意的事情时,你才会口无遮拦。处于情绪低潮期时,你往往会毫无顾忌地说出心里话。

全部评论(0)
企业网站建设
推荐阅读
  • 科目一扣分和罚款口诀
  • 科目一扣分和罚款口诀
  •   扣1分记住6个字:禁、灯、掉、会、安、检。  1)禁:违反禁令标志、禁止标线的;  2)灯:不按规定使用灯光;(发生故障没开故障灯很危险的扣3分)  3)掉:普通公路倒车、掉头;  4)会:不按规定会车;  5)安:未按规定系安全带;  6)检:客运和危险车以外,不安
  • 生活百科
  • 时间:2024-03-01 15:16
  • 阅读:152
  • 科目一驾考知识点
  • 科目一驾考知识点
  • 一、基础知识  (一)安全文明驾驶  知识点1  1、只要有加速XX都是错的,减速慢行才是王道  2、通行的时候,各种礼让各种让都对  3、减速慢行、减速靠右、减速或停车、停车避让就直接选√  4、只要提到不用减速慢行、无需减速、不必减速都是错的5、“不得、不能”在判断题中绝大多数都是正确的
  • 生活百科
  • 时间:2024-02-22 11:56
  • 阅读:176
  • 网站如何进行SEO优化?
  • 网站如何进行SEO优化?
  • 确定关键词:关键词是指用户在搜索引擎中输入的查询词汇。确定关键词是SEO优化的基础。如果您的网站能够覆盖到用户的关键词,那么您的网站就有机会获得更多的点击量。
  • IT/互联网
  • 时间:2023-10-30 17:45
  • 阅读:560
  • 生财运营思路
  • 生财运营思路
  • 这几天看到在一些渠道上有咱们圈子的一些内容盗版,作为圈主,分享一些我的看法:  盗版最多只能是一部分信息,但事实上,愿意花几十块钱去买一些零碎信息的人,我是相当怀疑其思考能力和执行力,也会相当怀疑其对信息本身的利用程度。
  • 理财技巧
  • 时间:2023-05-02 11:35
  • 阅读:287
  • 关于理念与价值观
  • 关于理念与价值观
  • 每次航海运营,我希望有三个结果,首先是圈友拿到了结果,其次是团队锻炼了能力,最后是能沉淀一些工作方法论。做管理,很多时候是要眼睁睁的看着团队成员犯错,然后再一起复盘,这样得来的经验才会真正的长在团队成员自己身上。
  • 理财技巧
  • 时间:2023-03-21 10:51
  • 阅读:403
联系我们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