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得奖商城

钱能鉴人:帮你看清金钱背后那赤裸裸的欲望

  • 管理/营销/职场
  • 时间:2021-11-19 15:47
  • 阅读:514

  有句展现金钱力量的俗语叫作“有钱能使鬼推磨”,为了金钱,有些人宁愿出卖自己的灵魂,变成令人唾弃的人。每个人都想拥有更多的金钱,但是你一定要把控住对金钱的欲望,否则,金钱会将你推进黑暗的深渊。

  凡勃伦效应:价格越高,越受人欢迎

  俗话说“一分价钱一分货”,虽然价高不一定就能买到好货,可是高价给人带来的心理满足并不是金钱能够衡量的。“不求最好,但求最贵”并非病态心理,而是某些人切实的心理需要。

  在电影《大腕》中,有这样一段十分经典的台词:“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吗?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所以,我们做房地产的口号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对于台词中的这种现象,很多人或许会觉得难以理解。但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最早注意到了这种现象,所以它被称为“凡勃伦效应”。解析消费者的心理,就不难发现其中的奥秘:消费者之所以购买这类商品,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享受商品带来的满足感,而是为了满足心理上的某种需求。所以,出现“价格越高,越容易受到消费者青睐”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一位禅师和他的门徒之间发生的故事,便很好地表现出这种心理作用。

  一天,禅师拿出一块很大、很美丽的石头给他的门徒,并对门徒说:“你把这块石头拿到市场上,试一试能不能卖掉它。但是并不是真的让你卖掉,而是让你多询问一些人,观察一下众人的反应,看看这块石头究竟能卖多少钱。”

  于是,门徒拿着石头来到了市场上。看到这块美丽的石头,很多人都想把它买回去当作摆件,或者是留给孩子当玩具。于是,有人向门徒出价,但是出价最高的也就几个硬币。

  门徒悻悻地回去,对禅师说:“这块石头只值几个硬币而已。”

  禅师没有任何失望的表情,又对门徒说:“现在你拿着石头到黄金市场去问问,看看能值多少钱。记住,只是让你问价,不是真的卖掉。”

  在黄金市场问过价之后,门徒十分开心地回来了,对禅师说:“那里的人真是太好了!有人竟然愿意出价一千块钱。”

  禅师说:“好吧,现在你到珠宝市场去,低于五十万的话,绝对不要卖掉。”

  门徒又去了珠宝市场。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珠宝商中竟然有人愿意出五万块钱买下这块石头。门徒谨遵禅师的命令,对珠宝商说:“这个价格太低了,我不能卖。”

  于是,珠宝商们不断加价,希望买到门徒手中的石头。八万、十万、十五万、二十万……价格不断上涨,尽管门徒心中非常希望将石头卖掉,而且认为那些珠宝商已经疯掉了,可是他没有忘记禅师的话,在价格达到五十万之前,他绝对不能卖掉石头。于是他说:“很抱歉,这样的价格,我还是不能接受。”

  珠宝商们更疯狂了,展开了新一轮的竞价,直到有珠宝商出价五十万,门徒才将石头卖给了他。

  门徒拿着钱回去面见禅师,禅师说:“现在你应该明白了,石头的价值因不同的场合而有所不同,在不同的环境中,要给石头制定不同的价格。在适当的环境和条件下,你要价再高,也会有人主动要求购买。在高端的场合,珠宝商们买石头并不是为了拿它做摆件或是玩具,而是为了满足自己有能力购买的表现欲望。”

  在实际生活中,也会经常见到这种场景:质量、款式相差无几的两双皮鞋,一双在路边卖六十元,却无人问津;另一双在大商场里卖三百元,要买的人却为数众多。另外,一些天价的香水、皮鞋、手包同样大受欢迎,成为人们争相追捧的“宠儿”。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钱包鼓起来之后,人们追求的就不只是商品的基础功能了,而是商品给自己带来的更深层次的体验和享受。只有那些标新立异的商品,才能让持有它的人产生“鹤立鸡群”之感,从而充分享受商品带来的优越感。

  “越贵越买”并不是一种心理问题,也不是为了炫耀财富,这只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一个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欲望而采取的行动,其本质依然是心理需求,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深深渴望。

  当然,不能否认的是,我们的身边也不乏借钱购买奢侈品的人,这样做的人,往往具有极强的虚荣心,一旦认清其本质,就要及早地远离他们。

  财务分清:亲兄弟,明算账,“斤斤计较”不伤感情

  涉及钱财的时候,最好事先划分清楚,因为无论关系多么密切,最后都可能因为钱而变成路人。为了今后能够更好地相处,先“斤斤计较”一下没什么不好。

  在中国,朋友互相请客吃饭、赠送礼物等,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交际方式,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有些关系比较好的朋友,甚至不分你我,有饭同吃,有酒同喝,有钱同花,以至于每个人花了多少钱都不知道。

  在这一点上,外国人的处理方式就和中国人有很大的不同。在国外的很多国家,即便是情侣约会吃饭,也有很多人选择“AA制”;而中国的习惯是,通常由男士付钱。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男人付钱能够显出男人的大方及男子气概,所以很多人鄙视“AA制”。

  在生活中,遇到那些吃个夜宵都要斤斤计较的人,很多人通常不愿意和他们继续交往下去,因为他们太过小气,总是斤斤计较,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拿出计算器算上一算,到底每个人该出多少钱。在公共场合,这样的行为难免让人难堪,很多人宁可不交朋友,也要避免发生这种丢脸的事情。

  殊不知,这样“斤斤计较”的朋友才是真正值得交往的人,因为他比你想得更长远,比你更珍视彼此之间的感情。试想一下,如果你们两个以后有了各自的家庭,他还要拿你的钱花,你会乐意吗?到时会怎么看他?眼下将财务分清,就能避免以后出现扯皮的现象。有一句俗话叫作“人要长交,账要短算”,为了彼此的友谊和感情,经常算一算账其实是件好事。

  从小学到大学,李海和周刚一直在同一个学校读书,因此两个人的关系十分密切、融洽。他们可谓不分彼此,是人人羡慕的铁哥们。

  他们每天一起吃饭、休闲,还一起做了些小生意。挣到的钱也不分谁多谁少,都放在一起,要花的时候一起花。他们对彼此都非常满意,于是毕业之后合租一套房子。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李海的工资比周刚高出很多,周刚手头周转不开的时候,李海就慷慨解囊,连欠条都不打一个。后来,由于工作地点发生了变化,两个人便各自租房,但是彼此的关系依然很铁,周刚仍然时不时地到李海那里拿钱花。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海和周刚都找到了女朋友,各自的开销变得比之前大了很多。可周刚还像以前一样,没钱了就去找李海拿,而且从来不打欠条。李海的手头本来就有些紧,但是又不好意思明说,因此心中很是苦闷。遇到熟识的朋友,李海便抱怨周刚总是花自己的钱,从来都不知道还。

  没想到,这些话竟然传到了周刚的耳朵里,于是两个人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周刚认为李海两面三刀,在背后说自己坏话;李海则认为周刚以怨报德,花自己的钱还要倒打一耙。两个人激烈地争吵了一番,然后便分道扬镳。

  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朋友之间的关系再好,也要将经济问题一一捋清。如果在经济方面长期不分彼此,那纯洁的友情就会受到金钱的污染,一旦朋友关系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交换关系,那么对双方来说都是得不偿失的。

  中国有句古话,叫作“亲兄弟,明算账”,从中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发现了金钱对亲情的巨大影响。血脉之情都难以抵挡金钱的侵蚀,更何况社交场合中的友情呢?所以说,“斤斤计较”地分清财务关系,并没有什么难以启齿之处,算账的目的不仅仅是保护各自的经济利益,更是为了长久地维持彼此之间的深厚友谊。

  棘轮效应:过度放纵的消费习惯,必然导致坐吃山空

  我们总会见到一些奢靡成性的人,而且会对他们奢侈的生活方式心生反感,实际上,他们是受了消费习惯的影响,即便想改变也并非易事。

  棘轮效应又被称作制轮作用,最早是由经济学家杜森贝提出的。它指的是,人的消费习惯一旦形成,往往具有不可逆性,也就是说,消费水平向上调整很容易,向下调整却很难。受棘轮效应的影响,人们短期的消费习惯并不会受到实际收入水平的影响,而是受制于自己收入最高期的收入水平。

  古典经济学家凯恩斯则认为,消费习惯具有可逆性,也就是说绝对收入水平的变动势必会使消费水平产生立竿见影的变化。针对这一观点,杜森贝进行了反驳,认为消费决策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理想化的计划,它还与个人的消费习惯有很大的关系。一个人的消费习惯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生理需求、社会需求、生活经历等,尤其是个人在收入最高期所达到的消费标准,产生的影响会最大。

  商朝纣王刚刚登基的时候,黎民百姓都认为这样一位圣明的君王治理天下,商朝一定能长治久安。

  有一天,纣王命人做了一副象牙筷,并十分开心地用它就餐。纣王的叔父箕子看到之后,便劝纣王将象牙筷收起来,但是纣王不以为然,满朝文武也觉得箕子有些大惊小怪、小题大做了。

  因为这件事,箕子每天都愁眉不展,有些大臣感到莫名其妙,便问他为何如此忧愁,箕子答道:“纣王用一副象牙筷吃饭,肯定要用与之相配的犀角杯和美玉餐具;用了象牙筷、犀角杯和美玉餐具,大王一定要每顿都饮美酒、吃佳肴;饮美酒、吃佳肴,肯定要身穿绫罗绸缎,住在富丽堂皇的宫殿里。一想到这种场景,我就感觉不寒而栗。”

  仅仅五年之后,箕子的担忧便变成了现实。纣王恣意妄为,骄奢淫逸,最终断送了商朝延续了五百多年的统治。

  通过纣王使用象牙筷这件事情,箕子就预见到了商朝的最终命运,虽然在当时并没有棘轮效应这种说法,但是其原理和棘轮效应是相同的。

  实际上,宋代政治家和文学家司马光也曾说过一句反映棘轮效应的名言:“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句话出自《训俭示康》,其中还有“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的言论。司马光始终倡导艰苦朴素,并一直秉承这种家风。

  从本质上说,棘轮效应其实是人本性的一种外在表现,因为每个人天生就有欲望,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人们会做出各种努力,让自己享受所有能够享受的东西。就个人角度而言,人们既无法禁止它,又不能过度放纵它。假如人们丝毫不去约束自己的欲望,过度地放纵和享受,那么就只能接受逐渐变得贫穷的现实。

  在西方社会中,一些成功的企业家虽然腰缠万贯,但是他们总是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学会打工挣钱,即便在弥留之际,也很少将自己的财产留给自己的孩子。因为他们知道,一旦孩子习惯了大手大脚花钱,那么整个人就会变得毫无目标,在将家产败光之后,就连生活都会成为极大的问题。比尔·盖茨身为世界首富,却将自己的大部分财产都捐给了慈善事业,而给子女留下的仅有几百万美元。在比尔·盖茨看来,子女们拥有太多不劳而获的财富并非好事,这会让他们失去奋斗的动力,埋没自己的才能,最终极有可能变成一无是处的人。

  盖茨的做法是对的,他从源头上避免了自己的子女受到棘轮效应的影响,让自己的子女在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发展,为他们创造了生命的无限可能。

  棘轮效应的影响可谓无处不在,我们随时可能遇到受其影响的人,面对这种人,我们只需以客观的态度去应对,只要了解了他们的行为和表现的原因所在,就能完全理解他们了。

  “剁手党”的困惑:购物成瘾,见到东西就想“买买买”

  随着网络和快递行业的快速发展,网络购物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很多“剁手党”买的东西并非必需品,买来之后经常将其束之高阁,白白占去很多有用的空间。

  “剁手党”是那些沉迷于网络购物的人群的专门称谓,随着社会的发展,整个群体大有不断扩大之势。

  “剁手党”们每天都在各大购物网站上流连忘返,兴致勃勃地浏览商品、比较价格、下单购物。对于网络购物,他们乐此不疲,习惯货比三家,看似捡到了便宜,实际上买回来的东西大多没有实用价值,而且浪费了自己的宝贵时间,无谓地花费了金钱。购物之后,冷静下来的他们也会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甚至喊出了“剁手以明志”的口号,可是购物瘾一旦上来,又将自己的承诺抛诸脑后,继续疯狂购物。

  在心理学上,“剁手党”的这种表现可以归为强迫性购物一类。在实际表现中,强迫性购物者一方面对于购物有强烈的渴望,另一方面又会对自己冲动的购物行为极其失望。通常情况下,他们在购物之前会有极大的压力,通过购物这种方式,他们的压力瞬间得到了释放,这让他们在当时变得畅快和愉悦,可是后来想一下又会觉得懊恼不已。这种购物方式通常会令他们的支出超过自己的经济能力,由此给自己及家庭带来很大的负担。

  根据以往的经验,人们对“上瘾”有两种基本的认识:一是能够让人上瘾的东西本身就是不好的,它们会让人丧失理性;二是那些会上瘾的人意志不够坚定,抵挡不住诱惑。

  为了验证上瘾的原因,科学家们曾经用老鼠做过实验。实验时,科学家把一只老鼠关在笼子里,并在笼子里放了两瓶水,其中一瓶盛着含有可卡因的水,另一瓶则是普通的清水。老鼠在尝过两个瓶子中的水之后,对含有可卡因的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不断地喝,以至于不久后就因为中毒而死亡。

  这个实验和人们以往的经验和认知相符,老鼠是因为对可卡因的贪婪而死。

  可是,在几十年之后,加拿大的科学家进行了另外一个实验,这个实验颠覆了人们以往对“上瘾”的认识。

  在这个实验中,使用的老鼠与第一个实验的老鼠是同一个品种,只是这次放在笼中的并非一只老鼠,而是一群老鼠,实验员还在笼子里设计了一个游乐园,老鼠可以在这里尽情玩耍。实验结果表明,大多数的老鼠都在里面快乐地玩耍,很少有老鼠去喝含有可卡因的水

  这个结果不得不令人深思,人究竟为什么会“上瘾”?

  从这个实验引申到人类社会,当人们拥有极好的社交关系,并且有各种各样的娱乐手段供我们选择时,那些能够让我们上瘾的东西好像就失去了魔力。

  就这个实验结果而言,让人上瘾的并不是那些不好的东西本身,而是其所处的环境。当人们被孤独、无助、颓丧、消沉的情绪包围时,往往会借助某些令人上瘾的物质或行为来安慰自己。

  “剁手党”之所以“买买买”,是因为他们需要释放压力;“烟民”之所以买烟抽,是为了排解寂寞;“酒鬼”之所以买酒喝,是为了舒缓心情……无论是上瘾的消费行为,还是为了缓解上瘾所带来的痛苦,其根源都在于自己的心理状态。试着找到一种更好的排解方式,那么所谓的“上瘾”就会随风而去,对人再也不会产生影响。

  享乐跑步机现象:金钱是个“两面派”,想看哪面自己选

  每个人都想拥有大把的金钱,因为有钱就意味着即便没有别人的帮助,同样能够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一旦有了这种思想,人就会变得性情冷漠、自以为是。

  关于金钱是否能够给人带来幸福这个问题,人们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有些人认为有钱就能消费,购买自己想买的东西,使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自然就能增加幸福感;有的人则认为,人的幸福感取决于多种因素,金钱只是其中之一,徒有金钱对幸福没有任何意义,最有力的证明是“最富有的国家中的国民并不是最幸福的人”。

  这种争论曾经让人们陷入两难的境地,如果金钱对幸福没有意义,那么辛辛苦苦地挣钱干什么?如果金钱能让人更幸福,为什么又有那么多的富人感觉不快乐?没人能给出准确的答案,因为金钱对每个人的意义不尽相同,所以对它的感受自然也会有所不同。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这个难题的争论正变得越来越少。人们逐渐意识到,金钱能够产生很多作用,如给人激励、让人变得更加坚忍等。无论如何,金钱对人来说确实具有积极的意义。人们对金钱的渴望源于一个十分正当的理由:金钱能让人感觉更好。中国和美国学者联合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曾经做过一系列实验,来研究金钱对人的影响。他们选择了一批自愿参加实验的人,让他们体验逐渐被人排斥的感受。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人都表现出十分痛苦和无助的样子。这时,学者们开始下一阶段的实验。他们将实验对象分为两组,一组实验对象被要求数钱,另一组实验对象则按照要求去数纸片。结果显现,数钱的实验对象情绪变得好了起来,而数纸片的实验对象情绪几乎没有变化。由此可以看出,金钱确实能够改变人的心境,让人的感觉变得好起来。

  就金钱本身来说,或许它无法让我们变得绝对幸福,可是,就像人们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却仍然有人要吸烟一样,人们追求的东西并非都是对身体有益的。金钱能够带来的快乐通常十分短暂,因为更先进、更新奇的商品总会不断出现,人们总要用更多的金钱去满足自己不断增加的欲望。这种心理叫作“享乐跑步机现象”:我们消费得越多,想要得到的就越多。当需要更多金钱的时候,人们自然会做出更多的努力。从这个方面说,金钱能够对人起到极大的激励作用,但是也会给社会带来很多的负面效应。因为在自身利益和关注别人之间,金钱会刺激人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利益,这会使人们变得更加自私和以自己为中心。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关系到金钱,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和别人拉大距离。一份工作,如果两个人合作,那么一人只能拿到一半的报酬;如果独自完成,则能得到全部的报酬。面对这种情况,如果可能,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自己独立完成。为了金钱,人们宁愿远离同伴,以免报酬被人分享。一旦这种感受逐渐扩大化,那么人们就会慢慢远离社交活动,开始变得独来独往,到最后,人们会变得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对其他的事情毫不上心。假如一个人一年能够赚一亿元,那么他对社区的保险制度、医疗条件、学校教育等方面的关注度自然有所降低,因为他拥有足够的金钱去摆脱种种困境。如果可以的话,他甚至能买下一座岛屿,独自在岛屿上生活,与社会保持极少的联系即可。情况更加严重一些的话,他甚至会完全不相信社会的存在,因为他不需要社会为他提供任何东西,一样可以生活得很好。

  从这一点上来说,过多的金钱会让人降低对社会生活的参与度,使人变得自私自利和高傲自大,这是一种极其糟糕的倾向。

  中国古代就有“为富不仁”的说法,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种现象自古有之。如果凭此就认定富人都不仁慈,难免有些偏颇。人的大脑容量毕竟有限,关注能力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当我们将注意力关注于金钱的时候,对人的关注度自然就会有所减少;对人的关注多一些,对金钱的关注相应就会减少一些。由此可以看出,只是因为关注角度的不同,才会使一个人展现出完全不同的两种人性。

  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得到更好的生活,每个人都会深深地渴望金钱。适度的渴望能给人前进的动力,过度的渴望则会让人走向另一个极端。和金钱保持合适的紧密度,是一个不断调整才能达到平衡的过程,只有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才能极好地控制金钱对自己产生的影响。

  做个“铁公鸡”:守财奴都爱一毛不拔的生活方式

  社会上,总有许多吝啬的“铁公鸡”,他们视财如命,整天只想着如何守住自己的财富。他们提心吊胆地生活着,为财富损耗无数的精力和青春,很多人觉得他们活得太累,而他们却有自己的生活主张。

  在中外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描写“铁公鸡”的作品。西方文学中有《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吝啬鬼》中的阿巴贡、《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及《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中国文学中有《围城》中的李梅亭、《一文钱》中的卢至、庄子寓言故事《外物》中的监河侯及《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

  这八个“铁公鸡”堪称吝啬鬼的典型代表,给人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只要说到吝啬的话题,很多人脑海中都会闪现出这几个人物的形象。对于吝啬鬼来说,钱就是生命,即便是自己非常喜欢的东西,他们也不愿花钱去买。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吝啬鬼(或者叫守财奴)这种一毛不拔的行为源自他们对未来生活的焦虑及对未来充满不安的心理。那些长期不得温饱或是因为钱财而丢掉尊严的人,更容易陷入痴迷于金钱的迷雾之中。

  尽管守财奴已经有了一部分财富,也有了一些安全感,可是过往的经历使他们习惯于坚守财富。在一般人看来,守财奴的钱已经足够开销,有钱守着却不花,那和没钱没有什么差别。可是对于守财奴来说,他们需要担心的事情还有很多,因此无法大手大脚花钱。

  (1)守财奴总觉得自己的钱不够花。这是因为守财奴对钱的占有欲望比一般人大得多。对于他们来说,金钱不仅能够满足物质的需要,更能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安宁。尽管他们已经拥有很多金钱,却仍然难以填平他们那欲望的深沟。

  (2)守财奴基本没有朋友。由于守财奴的思维方式和做事风格都与一般人差异极大,所以他们很少能够交到朋友。这让他们深感苦恼,自信心因此受到影响。

  (3)守财奴受困于攀比。守财奴往往喜欢和那些比他们更有钱的人攀比,这让他们觉得自己是个没钱人,越是攀比,越是让他们觉得自己“穷”,因此更不敢随意花钱。

  (4)守财奴总是希望自己的财富能够一直传递下去。守财奴知道财富来之不易,所以很希望自己的家族能够一直富足下去,但是他们的后代往往“不争气”,这就让守财奴有了更多的压力。

  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使得守财奴成为自己财富的奴隶。于是就出现了守财奴坐拥财富,却过着清贫生活的戏剧性的一幕。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在小区中见到一些捡废品的大爷、大妈。他们家里并不缺钱,况且捡废品也卖不了几个钱,所以许多人难以理解他们的行为。实际上,他们不过是节俭惯了而已,小时候生活清苦,日子过得十分仔细,如今虽然吃穿不愁,可是长期以来的节俭习惯还是让他们见到废品就不由自主地伸手去捡。这只是习惯的力量,并不意味着他们都是守财奴,面对捡废品的人,我们不应该戴着有色眼镜,而要透过行为,看到他们节俭的本性。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难免也会遇到一些出手“吝啬”的人,如果因此便轻视他们,你就犯了以貌取人的错误。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找到他们“吝啬”的原因,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看清他们的心理。

  仇富心理:人人都有金钱欲,仇富并不是穷人的专利

  每个人都爱财,都想变成富人,但同时又对富人带有仇视心理。在这看似矛盾的心理背后,其实是人们占有财富的欲望在作怪,由于自己占有财富的欲望难以满足,便对拥有大量财富的人产生了仇视情绪。

  所谓仇富心理,指的是人们对于有钱人,尤其是那些暴发户或是通过某些不正当的手段攫取别人财富的有钱人,所产生的质疑、妒忌、轻蔑、愤慨、仇恨等情绪融合在一起的复杂心理状态。从这里可以看出,仇富心理并不是仇视所有的有钱人,而是仇视那些为富不仁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仇富心理应该是正当的。

  无论在什么时代,在哪个民族,都有对财富眼红的人,只不过人们通常会自己找到一些理由去平衡这种心理,比如,富人之所以拥有巨额财富是因为他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或是继承了祖上传下来的家产,等等。可是,一旦自己都无法相信自己找到的那些理由,或是感觉对方付出极少却得到极多,特别是巨额财富和腐败扯上关系时,人们心中不公平的感觉就会演变成仇视,于是仇富心理就这样产生了。另外,社会的贫富差距过大,也会导致仇富心理的出现。

  在现实生活中,确实也已经在某些人身上出现了仇富心理的广泛化和偏激化现象。仇富心理的广泛化指的是对所有的富人都抱着仇恨的态度;仇富心理的偏激化指的是用偏激的手段向富人表达愤怒,更加严重的情况是毫无顾忌地向整个社会发泄自己的仇视情绪。

  从人性的一般特点来看,出现仇富心理的内在原因是人们对财富具有极为强烈的占有欲。仇富并非仇视财富,而是仇视富人;爱富则是爱财富,而非爱富人。从这个角度来说,仇富的本质其实就是爱富,仇富只是手段,爱富才是目的。所以,财富就像一枚硬币,恨和爱只是这枚硬币的两面而已。对自己来说,体现出的是爱的一面;对别人来说,体现出的则是恨的一面。

  从理论角度来说,仇富心理实际是爱富心理的延伸。这是因为,人们对财富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财富资源却是有限的。想用有限的资源去满足无限的欲望,这基本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

  正因如此,每个人都想尽可能多地占有一部分资源,当别人占有了比较多的资源时,自己想要占有更多资源的愿望就会变得难以实现,这就意味着自己的欲望更加难以满足,因此人们会产生痛苦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占有较少资源的人难免会对占有较多资源的人产生仇视的情绪。

  相关的调查结果表明,尽管很大一部分人对富人的印象是奢侈、贪得无厌和腐败,可是更多的人希望自己能变成富人。即便是已经很富足的人,由于永不满足的欲望存在,也会希望自己拥有更多的财富。从这一点上说,富人也会对那些比自己更富有的人产生仇视心理。所以说,仇富心理并非穷人才会有,只要彼此之间的财富差距超过了心理预期,财富相对较少的人就会对财富较多的人产生仇视。

  尽管仇富心理不算少见,但是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会产生这样的心理状态。假如一个人对财富的欲望并不强烈,他对财富的差距也就没有强烈的感受,那么他就不会产生仇富心理。

  拜金主义:渴望更好的生活,合理追求金钱不可耻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成本越来越高,有些人辛辛苦苦打拼一辈子,却连一套房子都买不起,有些人对金钱的崇拜已经出现了畸形的倾向。

  简单来说,拜金主义就是对金钱过于痴迷,为了金钱可以不顾一切。奉行拜金主义的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为了钱,头脑中分分秒秒想的都是如何得到更多的钱。在他们看来,金钱是万能的,有了钱就能拥有一切。这种价值观的源头,被认为是资本主义鼓励人们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思想主张。

  在现实生活中,拜金主义经常遭到严厉的批评,很多保守派人士对其进行猛烈的抨击。在批评者的眼中,拜金主义者太过重视金钱,所以才会变得唯利是图,以金钱作为衡量世间一切事物的标准,对于那些美好的事物,他们也只看表面,而不注重其深刻的内涵,所以他们的精神世界极度空虚。

  但是也有人认为,人的本性中就有追求更好、更富足生活的趋向,拜金主义的出现,只是受到了某些风气的影响,它只是人类本性的一种外在反映罢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物质利益和物质财富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人难免产生趋利性,这就促使有些人对金钱和物质产生了更多的欲望,进而产生了对金钱过于崇拜的心理。由于对金钱过于崇拜,有些人对金钱的追逐几乎达到了疯狂的地步,以至于无论做什么都要先讲钱。从根本上说,人们对金钱的崇拜只是因为想要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这本无可厚非,可是一旦跨越道德的边界,这种对金钱的追逐就会变了味道。从简单的利己主义变成损人利己,这是一种应该受到谴责的行为。

  从更深的层次来看,拜金主义实际是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在作怪。为了享受奢靡的生活,拜金主义者必然要投入大量的金钱,当自己的金钱无法支撑生活所需时,拜金主义者只能想方设法获取更多的金钱。当这种欲望大到无法控制时,拜金主义者就会采取极端的手段为自己牟利,此时,犯罪行为就可能出现。由此可以看出,如果任由拜金主义发展,最终的结局是任何人都不想看到的。

  总之,拜金主义的出现有其复杂的原因,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外在表现。就其追求金钱、改善生活的初衷而言,它对个人是一种激励,对社会是一种促进。对于社会中的那些拜金主义者,我们不应采取“一棍子打倒一大片”的态度,而要视人、视具体情况而定。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放过一个坏人”。

  心理测试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事。面对麻烦,你能保持足够的耐心吗?如果耐心足够,你就能认真分析,仔细研究,从而使麻烦迎刃而解;如果耐心有限,你就会被麻烦所扰,事情可能变得更糟。下面这个测试,能够测出你的耐心到底如何。

  假如你的恋人说他(她)不爱吃西瓜,你觉得他(她)的理由是什么?

  A.西瓜含水量太大,一吃就感觉胀肚

  B.讨厌西瓜的味道

  C.吐西瓜籽是件麻烦事

  D.切西瓜很麻烦

  结果分析

  选择A:你的耐心来自于你内心深处的愧疚感,因为只要在别人面前表现出暴躁的情绪,你就会忍不住自责起来,因此你会告诉自己保持耐心。实际上,某些时候你完全可以放松心态,即便耐心不是很足,表现出的也是真实的自己啊!

  选择B:你对待别人的方式是先隐忍,后爆发。刚开始的时候,你会很有耐心,但是用不了多久,假如对方超越了你所能忍耐的底线,你就会爆发了。你不喜欢别人非常急迫地和你说话,也不喜欢在别人的逼迫下做事,这是因为你的耐心是比较足的。

  选择C:你对细节十分重视,对别人情绪的变化也十分敏感,因此你对别人是十分细心和有耐心的。只不过,你对自己倒是没有什么耐心,有点逼迫自己达成目标的意思。你得时刻告诫自己,对自己好一点。

  选择D:可以这样说,你对别人、对自己都没有太多耐心,通常不喜欢等待,也不喜欢别人磨磨蹭蹭的。尽管有时候你的反应会比别人快一些,效率也比较高,可是这也会让你错失很多需要耐心才能等来的人和事。

全部评论(0)
企业网站建设
推荐阅读
  • 科目一扣分和罚款口诀
  • 科目一扣分和罚款口诀
  •   扣1分记住6个字:禁、灯、掉、会、安、检。  1)禁:违反禁令标志、禁止标线的;  2)灯:不按规定使用灯光;(发生故障没开故障灯很危险的扣3分)  3)掉:普通公路倒车、掉头;  4)会:不按规定会车;  5)安:未按规定系安全带;  6)检:客运和危险车以外,不安
  • 生活百科
  • 时间:2024-03-01 15:16
  • 阅读:152
  • 科目一驾考知识点
  • 科目一驾考知识点
  • 一、基础知识  (一)安全文明驾驶  知识点1  1、只要有加速XX都是错的,减速慢行才是王道  2、通行的时候,各种礼让各种让都对  3、减速慢行、减速靠右、减速或停车、停车避让就直接选√  4、只要提到不用减速慢行、无需减速、不必减速都是错的5、“不得、不能”在判断题中绝大多数都是正确的
  • 生活百科
  • 时间:2024-02-22 11:56
  • 阅读:176
  • 网站如何进行SEO优化?
  • 网站如何进行SEO优化?
  • 确定关键词:关键词是指用户在搜索引擎中输入的查询词汇。确定关键词是SEO优化的基础。如果您的网站能够覆盖到用户的关键词,那么您的网站就有机会获得更多的点击量。
  • IT/互联网
  • 时间:2023-10-30 17:45
  • 阅读:560
  • 生财运营思路
  • 生财运营思路
  • 这几天看到在一些渠道上有咱们圈子的一些内容盗版,作为圈主,分享一些我的看法:  盗版最多只能是一部分信息,但事实上,愿意花几十块钱去买一些零碎信息的人,我是相当怀疑其思考能力和执行力,也会相当怀疑其对信息本身的利用程度。
  • 理财技巧
  • 时间:2023-05-02 11:35
  • 阅读:287
  • 关于理念与价值观
  • 关于理念与价值观
  • 每次航海运营,我希望有三个结果,首先是圈友拿到了结果,其次是团队锻炼了能力,最后是能沉淀一些工作方法论。做管理,很多时候是要眼睁睁的看着团队成员犯错,然后再一起复盘,这样得来的经验才会真正的长在团队成员自己身上。
  • 理财技巧
  • 时间:2023-03-21 10:51
  • 阅读:403
联系我们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