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得奖商城

把控欲望:把黑暗隐藏起来,畅享脱胎换骨的新生

  • 管理/营销/职场
  • 时间:2021-11-21 19:39
  • 阅读:429

  欲望的黑暗不可避免,任何不愿承认黑暗的人都将受到黑暗的惩罚。勇于承认黑暗,正确认识黑暗,敢于直面黑暗,才能最终控制黑暗,让自己畅快享受新生!

  延迟满足效应:忍一忍,更大的满足在后面

  面对某种诉求和欲望,很多人的选择是“今朝有酒今朝醉”,能够快乐一时就快乐一时。这种迅速的满足确实能快速地填满欲望的沟壑,却忽视了适当延迟或许能令人得到更大的满足。

  在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十分著名的延迟满足实验。延迟满足效应就是从这个实验中发展而来的。

  在实验中,实验员拿出一些非常好吃的糖果,给一些四岁的小朋友每人分发一颗。实验员告诉小朋友们:“你们可以把糖吃掉,假如立刻就吃的话,那只能吃你们手里的这一颗;假如你们等上二十分钟,那么就能吃到两颗。”有些孩子迫不及待,立刻将手中的糖果吃掉了。有些孩子则愿意等上二十分钟,尽管这二十分钟对他们来说似乎遥遥无期。为了控制住自己,这些孩子想办法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或是闭眼不去看糖,或是唱歌、跳舞,或是选择睡觉,漫长的等待之后,他们最终吃到了两颗糖果。

  这个实验并没有就此停止,十几年之后,研究人员再次对当年参加实验的被试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那些在四岁时就能为了吃到两颗糖而等待二十分钟的被试,在青少年时期的适应能力和独立精神相对较强,自信心很足,通常会受人欢迎和喜爱;那些迫不及待地将糖果吃掉的被试,则表现出固执、自卑的一面,而且面对压力的时候通常会选择逃避。

  又过了十几年,研究人员再次对这些被试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那些能够做到延迟满足的被试不仅学习成绩更好,而且在事业上也更容易获得成功。

  这个实验表明:能够在缺乏外界监督的情况下,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适度的调控并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的人,通常具有较强的自控能力,这种人更容易在各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功。

  逛商场的时候,在看到自己喜欢的衣服或鞋子之后,很多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立刻买下来,以此满足自己的爱美欲望。可是拿回家之后,大部分人都会觉得后悔,不该一时冲动买了那么多一时用不上的东西。如果能够克制一下,回家之后再细细思考一下,或许就不想买了;即便真的还想买,在网上看一下,或许能节省不少钱。

  冲动性的消费大多并非因为真心喜欢,而是在一瞬间受到了欲望和情绪的左右,出现了头脑发热的情况。当你想买一样东西的时候,先让自己冷静下来,认真地想一想,自己是不是真的想买那样东西。经过几天的“冷处理”之后,如果你还是非常想买,那时再采取行动,你后悔的概率就会低很多。此时,你因真心喜爱所得到的满足,比一瞬间得到的满足要大出很多倍。

  当欲望来临的时候,很少有人能够抵挡住它的诱惑,很多人希望能够立刻体验到满足和快乐,即便这样做会透支自己的未来。关于这一点,使用信用卡消费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很多人都有使用信用卡的习惯,因为出门时即便没带钱,也能用信用卡消费。这种消费方式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消费欲望,使人们得到了购物的快感。但是,很多人并不清楚自己到底用信用卡消费了多少,这在无形中增加了超限消费的可能性。信用卡上透支的金钱需要人们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偿还,这无疑给人们未来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负担。

  对此,在出门的时候,你可以试着把信用卡扔在家里,只带少量的零钱出门,这样你就不会出现冲动消费的情况。这种方式能够逐渐培养你的延迟满足能力。当你能够自主地将满足欲望的渴望延迟时,你就能收获更多的快乐。要知道,延迟满足并不是要求我们拒绝快乐,而是帮助我们建立起短期快乐和长期收获之间的平衡,进而收获更加快乐和幸福的生活。

  鸟笼逻辑:惯性思维作祟,令欲望支配行为

  在惯性思维的牢笼里待久了,头脑就会变得僵化,反应也会变得迟钝,更不要说产生创造性的想法了。更有甚者,某些无用的欲望会冒出头来,在不知不觉间支配人的行为。

  鸟笼逻辑是人类最难以抗拒的心理之一,它源自一个有趣的故事。

  1907年,著名的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他的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一道结束了教师生涯,双双从哈佛大学退休了。

  一天,詹姆斯对卡尔森说道:“老朋友,咱们打个赌吧,我敢保证,用不了多久就能让你养上一只鸟。”

  卡尔森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不可能!我从未想过要养鸟,恐怕你要输掉这场赌局。”

  几天之后,正好是卡尔森的生日,于是詹姆斯送了一个漂亮的鸟笼作为礼物。卡尔森十分高兴地接受了礼物,并将鸟笼当作工艺品挂在了房间里。

  出人意料的是,此后有客人前来拜访,只要看到房间里挂着的空鸟笼,都会向卡尔森提出一个相同的问题:“教授,您养的鸟怎么死了?”

  听到这个问题,卡尔森只好一次又一次地向客人解释:“我从来都没养过鸟,这个笼子是朋友送的一个礼物。”

  客人们听到卡尔森的回答之后,总是露出一种不可思议的表情,好像在说“我知道你很伤心,但是鸟死不能复生,没有必要逃避现实”,然后说很多话来安慰卡尔森。

  慢慢地,卡尔森不仅对回答客人的问题产生了厌烦感,同时也产生了“鸟笼里应该有只鸟”的想法,于是,他买回一只鸟放进了鸟笼里。他的心这才彻底平静下来,再也不用为客人们的问题而烦恼了。

  最终,詹姆斯的预言变成了现实,鸟笼发挥出极大的功效。实际上,鸟笼逻辑产生的原因十分简单:在大多数时候,人们都以惯性思维来思考问题。看到空的鸟笼,自然就会想到鸟;鸟不在笼子里,自然就会想到鸟死了。在这种惯性思维的影响下,卡尔森的心理感受到了一定的压力,为了消除压力对自己的影响,他只好买回一只鸟与鸟笼相配。

  在生活中,我们总能见到一些被鸟笼逻辑影响了的人。

  杨震刚刚参加工作不久,领了第一个月的工资之后,他决定给自己买一双好一点的皮鞋充充面子。

  第二天,杨震穿着新买的皮鞋去上班。同事们看到他的新皮鞋,全都赞不绝口,杨震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正高兴着,他的好朋友说:“皮鞋挺好,就是你这身衣服跟皮鞋不太配啊!”听到这句话,杨震赶紧到镜子前面照了照,还别说,真是不太搭配,而且越看越不搭配。于是,杨震将新皮鞋收了起来。第二个月发完工资,杨震立刻穿上搁置了一个月的新皮鞋,到商场买了一身和皮鞋搭配的衣服。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杨震分别买了皮包、皮带、衬衫、领带、帽子、袜子,甚至去设计了新的发型。本来他只想买一双皮鞋,没想到为了让别人看着顺眼,额外又花了那么多钱。

  其实,有些东西杨震并不需要,他只是在惯性思维的影响下不得已而为之。

  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现象能够说明人们受到了惯性思维的支配。比如,结婚先要有房,大人的话小孩都要听,权威不可否定,等等。每一个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都要有新的观点和思维与之适应,如果总用传统的思维方式来指导现在的生活,难免会出现一些矛盾。很多改革措施之所以难以推进,正是由于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和阻挠。只有勇敢地冲破这些阻挠,生命才会变得更精彩,人生才能闪耀更加美丽的光芒。

  晕轮效应:关注闪光点,其他全忽略

  因为“晕轮”这一点的美丽,就认定整体也是美丽的,这种看法实在有些愚蠢。可是在实践中,偏偏有很多人被“晕轮”迷住了眼睛,被人欺骗了还不自知。

  所谓的晕轮效应,指的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某个人身上具有的某种特征将其他的特征遮掩了起来,使得其他人对这个人产生了认知方面的障碍。例如,某个年轻人平日里总是好吃懒做,大家就认定这个年轻人什么优点都没有,即便这个年轻人见义勇为,大家也不会相信;有些女生长得非常漂亮,某些人就会觉得她们非常完美,如同女神一般。这种情况就像大风天气前夜时,月亮四周会出现圆环(月晕)一样。其实,圆环只是扩大化的月光而已。基于此,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为这种心理现象起了一个美丽而恰当的名字——晕轮效应。

  在生活实践中,晕轮效应对我们的影响很大,在我们对别人进行评价时尤其常见。实际上,晕轮效应只是一种心理臆测,充满了主观色彩。它的错误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它抓住的往往只是事物的个别特征,跟盲人摸象的故事一样,以偏概全。

  (2)它将一些并没有内在联系的特征强行联系在一起,从而推断出有某些特征肯定就具备另外一些特征。

  (3)它认同的东西就会全部肯定,不认同的东西就会全部否定,在评价的时候带有极端的色彩,极大地受到主观意愿的影响。

  总而言之,晕轮效应在人际交往中会对人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影响,在交往过程中需要尽力克服。

  俄国大文豪普希金对“莫斯科第一美人”娜坦丽产生了十分炽热的爱情,两个人交往之后最终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娜坦丽虽然天生丽质,可是和普希金并没有什么共同语言。普希金每次写完诗都要念给娜坦丽听,可是娜坦丽总是捂着耳朵说:“我不听!我不听!”反过来,娜坦丽经常让普希金陪着她到处游玩,参加一些奢华的晚宴、舞会等。为了满足娜坦丽的要求,普希金只好停止自己的创作,结果身负巨额债务,日子过得贫困潦倒。最后,普希金为了娜坦丽进行决斗,最终不幸身亡,致使一颗文学巨星早早地陨落。

  普希金被娜坦丽的美丽容貌吸引,却没有注意到她身上的那些缺点,也没有仔细考虑两个人是否真的适合在一起生活。他因为晕轮效应而吃了很多的苦头,最终的结局令人扼腕叹息。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以貌取人是十分不可取的做法。可是,很多事情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许多人虽然深知其中的道理,但是在判断一个人的时候难免会受到对方外貌的影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们其实就是受到了晕轮效应的影响。

  晕轮效应不仅仅表现在以貌取人这一个方面上,在通过衣服来判断地位、通过讲话来判断人性方面,晕轮效应也时常发挥作用。尤其是对陌生人进行评价时,晕轮效应会有更加明显的体现。

  从认知的角度上说,晕轮效应与盲人摸象的道理是一样的,都是一种十分片面的判断。在晕轮效应的影响下,我们对人的认知并不充分,做出的判断也会有失偏颇。所以,在与人交往时,我们应该时刻告诫自己,不能轻易受到晕轮效应的影响,以免掉进晕轮效应的陷阱。

  在实际交往中,我们时常也能遇到一些利用晕轮效应的人。在初次见面时,他们会充分展现自己的闪光点,而刻意规避自己的不足,由此让人对他们产生良好的印象,为日后的交往打下坚实的基础。

  与人交往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晕轮效应的影响,通过合理地理解和运用晕轮效应,拓宽和延展自己的交际之路,在人生的舞台上展现更加完美的自己,获得更多的鲜花和掌声。

  布里丹毛驴效应:学会取舍,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生命中充满抉择,每个人都想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那个选项。于是犹豫、思考,在斟酌中看着机会一个个溜走。后悔吗?当然!有用吗?没有!懂得取舍,尽快选择,机会才能变成真正的机会。

  布里丹是一名大学教授,他之所以出名,据说是因为他证明了在两种相反且完全平衡的推力作用下,人们是不可能随意行动的。关于这一点,他举了一个驴选择草料的例子:

  布里丹家里养着一头健壮的毛驴,他每天都到农民那里买一堆草料喂驴。

  一天,农民将草料送到布里丹家里,而且出于对他的仰慕,另外送了一堆草料给他。两堆草料都被放在毛驴身边,这一下可让毛驴犯了难。面对两堆从数量到质量甚至是与它的距离都相差无几的草料,毛驴左右为难。尽管它十分自由,完全可以自主地选择一堆草料,可是由于从外观上无法辨别草料的好坏,毛驴只好看看这堆,瞅瞅那堆,始终难以决定究竟要选哪一堆。

  于是,这头可怜的毛驴只能一直站在两堆草料之间,时而考虑数量,时而考虑质量,时而观察颜色,时而分析哪个新鲜,它就这样反反复复、犹豫不决,最终在不知所措中活活饿死了。

  布里丹的毛驴之所以遭受死亡的厄运,就是因为两堆草料它都舍不得放弃,不知道应该做出怎样的决定。这种在做决定时迟疑不决、犹犹豫豫的现象,就被称为布里丹毛驴效应。

  俗话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如果想要鱼和熊掌兼而得之,最可能的结果就是鱼和熊掌一样都得不到。

  刘宏是一名销售员,在公司工作了三年之后,公司给了他两种选择:一是继续磨炼三个月,然后竞聘副总经理;二是到国外考察学习,一年之后回国,直接做总经理。

  面对这两个不同的机会,刘宏的大脑中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选择三个月之后竞聘副总经理,等待的时间较短,可是职位不是很高,还有竞聘失败的可能;选择出国考察学习,回国之后职位很理想,可是自己的学习能力有限,万一在这个过程中暴露出缺点,可能连副总经理都当不上。

  刘宏左右为难,不知道应该怎么选择。转眼之间,公司要求的最后期限马上就要到了,刘宏却依然没有做出选择。万般无奈之下,公司领导只能视刘宏主动放弃了这个机会。刘宏总想做出一个更有利于自己发展的选择,可是到最后连选择的机会都没有了。

  上例中刘宏的做法看似追求尽善尽美,能够得到完美的结果,实际上是浪费宝贵的机会和美好的生命。在应该做决定的时候,就应该积极、勇敢地做出决定。如果想把所有的好事都揽到自己身上,那让别人怎么办呢?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要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而做出怎样的选择对于人生的成败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希望做出最佳的决定,所以出现反复斟酌、犹豫再三、举棋不定等情况,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机会总是稍纵即逝的,并没有多少时间留给我们去仔细斟酌。而且,一个人一生中或许只有那么几个十分重要的机会,一旦失去,就再也找不回来了。所以说,面对机会的时候,我们更需要当机立断,马上做出决定。否则,机会就会在犹豫不决中悄悄溜走,留给我们的只有一声叹息而已!

  近因效应:无关偏见,关乎短时记忆

  新近获得的坏印象,有时能够遮盖之前所有的美好,如果盲目地以此作为判断人或事的依据,那么结果一定是偏颇的、不准确的。漫漫的人生旅途中,切忌只看眼前,而要长期综合考虑。

  所谓“近因”,指的是个体新近获得的信息。在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往往对末尾部分的记忆比较清晰,而对中间部分的记忆相对模糊,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近因效应。

  在识记的过程中,得到前后两部分信息的时间间隔越长,近因效应越明显。这是因为之前识记的信息已经逐渐变得模糊,而近期获得的信息在短时间内仍保持清晰的印象。

  心理学家的观点是,在识记了一系列的事物并进行回忆时,对该系列中的最后一部分内容的回忆与识记相距的时间是最短的,所以更容易从短时记忆中提取出来。

  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通过编撰两段文字的方法对首因效应进行过研究,他编撰的文字与一个名叫吉姆的男孩的生活片段有关。

  在第一段文字中,他将吉姆描写成一个热情而开朗的人;另一段文字则完全相反,他将吉姆描写成一个冷漠而内向的人。随后,他将这两段文字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展现:第一种方式是,将描写吉姆热情开朗的文字放在前面,冷漠内向的文字放在后面;第二种方式是,将描写吉姆冷漠内向的文字放在前面,将热情开朗的文字放在后面;第三种方式是,只展现描写吉姆热情开朗的文字;第四种方式是,只展现描写吉姆冷漠内向的文字。

  随后,卢钦斯请来四组被试,让他们分别阅读四组文字中的一组,然后回答同一个问题:“吉姆是一个怎样的人?”结果发现,第一组中八成左右的被试认为吉姆是友好的,第二组中只有两成左右的被试认为吉姆是友好的,第三组中九成以上的被试认为吉姆是友好的,第四组中只有不到半成的被试认为吉姆是友好的。

  实验进行到这里,说明了人们在接受少量信息的时候,先呈现的内容更容易对人产生影响。

  卢钦斯继续进行实验,在被试阅读到一半的时候,他让被试参加一些活动,如做游戏、讲故事等,然后让被试继续读完剩下的文字。这时候,大多数的被试会根据活动之后得到的信息来判断吉姆是一个怎样的人。

  从后续实验中可以看出,在信息较多、接受信息过程较长时,最后获取的信息对被试的影响更大一些。在形成印象的过程中,当吸引人的信息不断出现,或是之前的印象变得模糊时,新近获取的信息就会发生比较大的作用,这时就会发生近因效应。

  在现实生活中,近因效应是非常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

  赵鹏和汪强小学就是同学,从那时起两个人就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彼此之间非常了解。可是前一段时间,赵鹏的家中发生了一些变故,所以他的情绪变得很不好,经常冲着汪强发火,这让汪强的心中很不高兴。一个偶然的情况下,赵鹏被卷进了一起刑事案件。这让汪强觉得赵鹏此前一直在欺骗自己,于是直接和他断交。

  汪强的这种表现,充分表明了近因效应的危害。

  朋友之间之所以出现负面的近因效应,大部分是因为在交往的过程中出现了与自己的愿望相违背的情况,当自己的愿望无法实现,或是感觉自己的善意被误解时,人的情绪会变得冲动,在冲动的状态下,人们控制自己的行为及理解事物的能力都会有所降低,非常容易说错话、做错事,产生非常不好的后果。

  近因效应使得人们更加看重新近的信息,却忽视了之前那些信息的参考价值,以至于无法全面而客观地对问题做出判断。近因效应令我们只是根据较少的信息去评判一个人或是一段人际关系,将历史和现实、现象和本质完全割裂开来,妨碍了我们客观地看待事实,严重妨碍我们对人进行准确的判断。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会受到近因效应的影响,因而做出错误的判断。所以,面对长期的朋友或伙伴,我们不能以一件事去判断他,而应该用长期的眼光去综合看待他,这样才能避免因一时冲动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破窗效应:坚决抵制和惩处第一个“打破窗户”的人

  好好的窗户没人会去破坏,坏掉的窗户却会被越来越多的人破坏。第一个打破窗户的人是造成这种情况的罪魁祸首,一定要严加惩处、以儆效尤!

  破窗效应是心理学上的一个重要理论,最初由詹姆士·威尔逊和乔治·凯林提出。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放任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存在,就会使人们争相效仿,甚至变本加厉。

  以一栋旧楼房为例,楼房的窗户玻璃完好无损时,很少有人想要将玻璃打碎。有一天,一个人无意间打碎了一扇窗户玻璃,如果不及时将玻璃修好的话,就会引来更多的人对窗户进行破坏。窗户全部被破坏之后,那些人就会进入楼房,继续各种破坏行为。

  再比如,一面干净的墙上,一旦出现一些涂鸦,又没人及时进行清理的话,那么很快就会出现更多的涂鸦,最终使墙面变得不堪入目、一片狼藉;一条干净的街道,如果出现一些垃圾而没人及时处理,用不了多久,整个街道都会变得脏乱无比;等公交车时,只要有人加塞儿不被制止,那么就会有更多的人选择加塞儿……

  这就告诉我们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任何不良的行为,假如在它刚刚开始时没有被禁止,一旦形成不良的风气,再想禁止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就像千里河堤上有一个蚁穴,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结果蚁穴越来越多,河堤的土越来越松,最后,就会酿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惨剧,造成难以弥补的巨大损失。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受:在桌子上放些钱,然后将房门打开,可能让好人变成小偷;对于违反公司规定的员工,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批评和处罚,就会导致更多的员工开始违反规定;食堂里浪费粮食的情况时有发生,假如不去制止,浪费之风就会越发猛烈;等等。

  有一家拥有几十名员工的建筑公司,公司明文规定进入施工现场必须佩戴安全帽,一旦发现违反规定的现象,每次罚款五十元,如果屡教不改,就会加倍罚款甚至可以直接辞退。

  有那么几个人因为各种原因忘记佩戴安全帽,公司考虑到他们并非故意,于是没有按照规定进行处罚。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都“忘记”了佩戴安全帽这件事。公司的规定就像一纸空文,变得毫无约束力了。直到有一天,一个员工因为没有佩戴安全帽而被砸伤,公司领导才重新意识到安全帽的重要性。

  如果刚刚发现违规现象的时候就对员工按照规定进行处罚,想必就不会出现员工被砸伤的惨剧。可以说,这起惨剧的根源在于没有依规行事,没让第一个“打破窗户”的人接受应有的惩罚。

  “第一扇破窗”通常是事情恶化的根源,这种现象随处可见。看到“第一扇破窗”,我们常常会暗示自己:窗户已经破了,我再打破几扇也没有什么关系。有了这样的想法,我们就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于是,随手扔垃圾、大声喧哗、乱涂乱画等一系列不文明的行为便随之而来,从而导致我们和文明、公德的距离越来越远。

  很多人会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如“地上已经脏了,我再扔点垃圾也没什么”“大家都在吵,我怎么就不能吵”之类的托词,只能说明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心理方面的黑暗。实际上,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都是相互依托的,很多人都只顾着抱怨环境,抱怨别人,抱怨社会的阴暗,却从没反思过自己的行为对环境、对别人会产生什么影响。

  我们不该做第二个、第三个甚至第N个“打破窗户”的人,而该做第一个修复“破窗”的那个人。有时,我们确实很难决定别人的想法或是改变所处的环境,但是,我们可以下定决心,绝对不做第一个“打破窗户”的人。

  心理定式:揉碎固有观念,发现更多可能

  固有的思维和想法,会将你束缚在历史的牢笼里,无法迈出走向未来的那一步。想要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获得创造性的成果,必须驱逐自己的心理定式,让自己看到未来的无限可能。

  苏联一位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十分经典的实验,来验证心理定式。

  实验员拿出同一张照片,分别出示给自愿参加实验的两组被试。

  在出示照片的同时,实验员对第一组被试介绍道:“这是一个十恶不赦的罪犯。”对第二组被试的介绍则是:“这个人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

  之后,实验员让两组被试分别用文字来描述一下照片上的那个人的样貌。

  第一组被试的描述是这样的:他的眼睛深深凹陷,说明他是一个十分狡诈的人;他的下巴非常突出,表明他会在犯罪的道路上继续顽抗到底……

  第二组被试的描述是这样的:他的眼睛深深凹陷,说明他的思想深邃;他的下巴非常突出,表明他拥有顽强的意志,不会在求知的道路上轻易认输……

  很难想象,对于同一个人,两组被试的评价竟然有着天壤之别!之所以出现如此大的差距,只是因为他们之前得到的关于此人的身份信息不同而已。从中可以看出,心理定式对人们的认知具有十分巨大的影响!

  心理定式又被称为心向,是指主体对某种活动产生的准备状态或是行为倾向,一般很难被主体意识到。具体说来,就是人们当前从事的活动,常常会受到以前从事过的活动的影响,倾向于带着之前活动的特点。心理定式不仅会影响人们的认知,对人们的记忆也会产生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心理定式能够帮助人们按照之前的经验轻松地解决问题,但是也会阻碍人们的创造性。

  有这样一个十分经典的实验:

  实验员将几只蜜蜂和数量一样的苍蝇装到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放,瓶底对着窗口。结果,几只蜜蜂始终在瓶底寻找出口,一直到筋疲力尽或是饿死也没能飞出瓶子;而苍蝇则在很短的时间内,从瓶口一一飞走了。

  蜜蜂认为“有光亮的地方就有出口”,自以为是地将出口设定在瓶底,并不断地重复自认为符合逻辑的行动,由于受到心理定式的影响,最终只能接受死亡的命运;而苍蝇对光亮并没有所谓的定式,于是四处乱撞,反而找到了逃脱的出口。

  从某种程度上说,心理定式能够帮助我们在从事某些工作时节约一些时间和精力,可是它也束缚着我们的思想,让我们只能采用常规方法去处理问题。心理定式不仅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出现,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同样也会展现它的影响力。

  当别人向你介绍一个颇受欢迎的人时,你是不是会心生乐意,想要与之进一步交往?如果别人介绍给你的是一个口碑很差的人,你的心中是不是也会生出反感,不愿和他多说一句话?其实你并不认识对方,对他也没有过多的了解,仅仅因为舆论的评价,你就给对方下了定义,这是因为你受到了心理定式的影响。

  许多人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当你感觉口渴,想要喝水的时候,总是用很大的力气将水壶提起来,可是有时候水壶里并没有水,结果你将水壶提得很高。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你有了心理定式。你觉得水壶里应该有很多水,于是用足以将水壶提起的力量去提水壶,可是水壶里并没有水,这就使得你付出的力量过大,自然而然地将水壶提得很高。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人们不仅仅获得了知识和经验,也逐渐养成了某种生活习惯、处事方式及性格倾向等,这些都可以被称作定式。当我们面对相同的场景或事情时,定式总会在不知不觉间影响我们的判断。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冷静,尽量抛开以往的观念,以客观的态度去分析眼前的情况,这样做出的判断才能更加准确。

  投射效应:在小人眼里,所有人都是小人

  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一面明亮的镜子,你觉得别人卑鄙,恰恰反射出你自己的卑鄙。小人总喜欢“度君子之腹”,坏人总觉得别人要谋害自己,这都是本性使然,很难有所改变。

  所谓投射效应,指的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去评判他人,总觉得自己有什么特征,其他人一定也具有和自己相似的特征,因此将自己的特征、意志及感情投射到其他人身上,而且不管真实情况如何就强加在别人身上,最终导致自己产生认知方面的障碍。通常情况下,投射效应有以下两种类型:

  第一种是指个人并没有注意到自己身上的一些特性,而将这些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比如,一个学生对自己的同学怀有敌意,他就总会感觉同学对自己有敌意,仿佛对方的一举一动都带着挑衅的意味。

  第二种是指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某些不称心的特性,而把这些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这种投射通常会投射在自己尊重、崇敬的人身上,其中的逻辑是,虽然那些人有这些特性,但他们具有光辉的形象,那我有这些特性又有什么关系呢?

  关于投射效应,心理学家罗斯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罗斯找来80名大学生,向他们提出问题:“你们愿不愿意背着一大块广告牌或是宣传牌,在学校里到处走动一下?”结果,有48名大学生愿意做这样的事,32名大学生则对这件事表示反对。罗斯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想法,愿意做的48名学生表示他们觉得这件事情大多数人都会愿意做,而反对的32名学生则感觉根本没人会做这样的蠢事。

  这些参加实验的学生并不知道别人的选择,只是不知不觉地将自己对待这件事情的态度转嫁到其他学生的身上,完全没有考虑其他学生的感受。这个实验的结果,很好地印证了投射效应的存在。

  我们常常把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作为衡量别人的标准,当别人和自己保持一致时,那他就是对的;一旦与自己有所不同,就认定是别人犯下了错误。实际上,我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也有不对的时候,以此来要求别人,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我们只是陷入自以为是的泥潭里无法自拔而已。

  在评价别人的时候,人们常常受到投射效应的影响,这会对人际关系产生不好的影响。宋代文学家苏东坡也因投射效应吃过亏。

  苏东坡和佛印和尚的关系很好,有一次,苏东坡去拜访佛印和尚,他开玩笑地对佛印和尚说:“在我眼里你是一堆狗屎。”佛印和尚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微笑着回应道:“在我眼里你是一尊金佛。”苏东坡觉得自己占了便宜,扬扬得意地回家了。到家之后,苏东坡向妹妹炫耀这件事,妹妹却说:“哥,你吃亏了。佛语有云‘佛心自现’,对方在你眼里是什么,你自己就是什么。”苏东坡这才认识到自己确实有些自以为是,佛印和尚比自己高明多了。从此,他对佛印和尚更加敬重了。

  一般情况下,投射效应会让人对他人做出错误的评价,进而影响彼此之间的人际关系,对于交往活动来说,它的存在是非常危险的。在与人交往时,我们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尽量避免投射效应对自己产生影响,用相对客观、真实的态度去评价他人。

  心理测试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黑匣子,这个黑匣子里藏着自己最害怕的东西。保护自己是人的天性,谁也不想将自己的弱点展现在别人的面前。那么,你知道自己内心最害怕的是什么吗?下面的测试将告诉你答案。

  假如女巫赠予了你一个神兽,你会选择下面哪个呢?

  A.喷火龙

  B.蜥蜴人

  C.独角兽

  D.南瓜兽

  结果分析

  选择A:接踵而来的坏消息。你一直都是一个过得一帆风顺的人,所以突如其来的失败会让你变得消沉不已。假如是一连串的坏消息,心里再怎么积极向上、阳光健康的你也会无法承受。你会在一段时间内觉得自己处于倒霉状态,久久不能释怀,越往坏处想,做错的事情就越多,以至于倒霉事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选择B:工作上的烦恼。平日最让你感到不安、压力大的就是工作了,认真看待工作的你总觉得职场上有太多不可知因素,一旦遇到你无法掌握、控制的状况,你就必须做紧急应对,因此而倍感压力大、责任重,于是烦躁郁闷由此而生。你只求平安无事地度过每一天,然后期待着发薪日,过着这样安然无事的日子就足矣了。

  选择C:感情的纠结。重感情的你总是会因为情感上的问题而烦恼,不论是爱情里的争吵,还是友情上的分歧,或者是亲情中的不理解,都让你辗转反侧、烦躁郁闷。感情是世界上最难解的习题了,面对感情世界的多种面貌与其中的暗潮汹涌,你总觉得束手无策。只有有一个知己作为军师为你出谋划策,你才会觉得有些安心。

  选择D:现实的生活。你是一个爱幻想、向往美好的人,和谐而美好的世界才是你所渴望的,但是现实生活往往不如你意,黑暗、残酷、烦琐的现实常常让你有找一个虚拟世界躲起来的想法。你总是通过自我幻想来给自己一个精神支柱,做一些不切实际的梦想,一旦梦想破灭了,你又不得不面对毫无乐趣的现实。

全部评论(0)
企业网站建设
推荐阅读
  • 科目一扣分和罚款口诀
  • 科目一扣分和罚款口诀
  •   扣1分记住6个字:禁、灯、掉、会、安、检。  1)禁:违反禁令标志、禁止标线的;  2)灯:不按规定使用灯光;(发生故障没开故障灯很危险的扣3分)  3)掉:普通公路倒车、掉头;  4)会:不按规定会车;  5)安:未按规定系安全带;  6)检:客运和危险车以外,不安
  • 生活百科
  • 时间:2024-03-01 15:16
  • 阅读:155
  • 科目一驾考知识点
  • 科目一驾考知识点
  • 一、基础知识  (一)安全文明驾驶  知识点1  1、只要有加速XX都是错的,减速慢行才是王道  2、通行的时候,各种礼让各种让都对  3、减速慢行、减速靠右、减速或停车、停车避让就直接选√  4、只要提到不用减速慢行、无需减速、不必减速都是错的5、“不得、不能”在判断题中绝大多数都是正确的
  • 生活百科
  • 时间:2024-02-22 11:56
  • 阅读:179
  • 网站如何进行SEO优化?
  • 网站如何进行SEO优化?
  • 确定关键词:关键词是指用户在搜索引擎中输入的查询词汇。确定关键词是SEO优化的基础。如果您的网站能够覆盖到用户的关键词,那么您的网站就有机会获得更多的点击量。
  • IT/互联网
  • 时间:2023-10-30 17:45
  • 阅读:571
  • 生财运营思路
  • 生财运营思路
  • 这几天看到在一些渠道上有咱们圈子的一些内容盗版,作为圈主,分享一些我的看法:  盗版最多只能是一部分信息,但事实上,愿意花几十块钱去买一些零碎信息的人,我是相当怀疑其思考能力和执行力,也会相当怀疑其对信息本身的利用程度。
  • 理财技巧
  • 时间:2023-05-02 11:35
  • 阅读:291
  • 关于理念与价值观
  • 关于理念与价值观
  • 每次航海运营,我希望有三个结果,首先是圈友拿到了结果,其次是团队锻炼了能力,最后是能沉淀一些工作方法论。做管理,很多时候是要眼睁睁的看着团队成员犯错,然后再一起复盘,这样得来的经验才会真正的长在团队成员自己身上。
  • 理财技巧
  • 时间:2023-03-21 10:51
  • 阅读:407
联系我们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