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得奖商城

情绪难逃思维的牢笼

  • 管理/营销/职场
  • 时间:2022-04-05 09:58
  • 阅读:539

  我们普遍认为消极情绪主要受客观事实影响,是无法控制的,却不知消极情绪主要来自我们的思维方式。其实,那些令人焦虑、烦恼、担忧的事情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糟糕,我们之所以感觉它们很严重,是因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出了问题。只需要换一种思维方式,就能消除这些消极情绪。

  期待过高:要求太高导致内心焦躁

  期待过高是导致内心焦躁的根本原因。要想摆脱心中的焦虑和痛苦,就要摒弃期待过高这一思维方式,使自己对事物的要求回归理性。

  每个人对自己的期许都不一样,以至于对自我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对自己要求高原本是一件好事,能够督促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但是,如果对自己要求太高,就会适得其反,于无形中给自己施加过多的压力,最后反而不利于实现目标。因为设置的目标很难达成的话,很可能每天都处在紧张和高压的状态,随之而来的将是焦虑和痛苦。

  那么,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容易导致内心焦虑,又如何摒弃这种思维方式呢?

  1.快节奏思维

  许多人都有快节奏思维,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往往太过急躁,希望以超快的节奏工作或生活,而不顾自己能够承受的压力极限。所以,当你感到被压得喘不过气时,不妨看看自己是不是有快节奏思维。如果有快节奏思维,就要告诉自己:人生没有必须要实现的目标。如此一来,你就可以放缓自己的脚步,按照事物发展的节奏慢慢来,使设定的目标更容易实现,一边欣赏沿途的风景,一边从容淡定地往前走,享受追逐目标的过程,而不是太过在意结果。

  2.单一价值思维

  具有单一价值思维的人,评价一件事情成功或失败时只有一个标准,比如,只有有车、有房、有存款,才能算是好生活。这种单一价值思维在顺境时看不出有什么问题,可是一旦现实的情况与价值观有落差时,这种思维就会使人陷入不断的自我冲突中。而这种冲突将消耗你大量的精力,导致你与自己的目标及期望越来越远,从而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3.绝对化思维

  具有绝对化思维的人,经常以自我意愿为出发点,认定某件事情一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它的表现是将“想要”“希望”绝对化为“必须”“应该”“一定要”。比如,他们经常有“我一定要成功”“别人一定要对我好”的想法。

  这种绝对化的要求之所以不合理,是因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规律,它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当某些事物的发展与他们对事物的绝对化思维相背离时,他们就会感到难以接受与适应,从而陷入情绪困扰之中。

  4.理想化思维

  当不切实际的期待远比现实所能满足的程度高时,人就会被自己的欲望绑架,也就不可能感到轻松、愉快。欲望是人前进的原始动力,其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不过,自我要求过高就等于被自己的欲望绑架了。作为一个有大脑、有理性的人,我们应该控制自己的欲望,而不是被自己的欲望支配和吞噬。要懂得人在宇宙中是无比渺小和微不足道的,当你以现实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时,就不会感到这么大的压力了。

  事物都有自己发生、发展、结束的规律,你无力改变这个客观规律,所能做的只有以这个规律为中心,顺应这一规律,而不是挑战这一规律。将注意力集中到实际的事物上来,而不是过多地关注自己的臆想。

  心理小课堂

  从表面上看,完美主义似乎是一种非常好的生活方式,实际上它却是不折不扣的糖衣炮弹,许多人都被它所造出来的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假象所蒙蔽。许多完美主义者都坚持着要么什么都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一旦付出的努力最后没有收到理想中的回报,就会一蹶不振。

  绝大多数惊慌、沮丧和愤怒的情绪,产生的根源其实都是人们把原本希望的目标转为绝对不能改变的要求和命令,所有的事情都必须按照意愿发生,假如现实无法满足,失望和烦恼就会产生。

  美国的日报《今日美国》做过一个统计,发现要做一个真正完美的人,一天24个小时远远不够:30分钟进行健身训练,45分钟用于清洁身体,2~4小时留给家人,45分钟读报,2~4小时看电视,1~2小时花在车里或公交车上,7~10小时用来工作,另外1~2小时用餐,大约8小时睡眠。另外,还要抽时间来看小说、听音乐、参加朋友聚会等。总的来说,根据美国记者们的计算,一天42小时比较理想。

  所以只要稍加推测就会发现,完美主义者的大多数想法并不符合实际。他们的许多目标和要求往往太过理想化,几乎不可能变成现实。如果按照完美主义者要么不做,要么做到最好的做事态度,那么他们大多数时间就会保持在不做事的状态下。由此看来,不太完美的要求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事情没有达到我们的期待,就要理性看待,不要期待过高。

  错贴标签:消极暗示导致情绪起伏

  给自己贴标签意味着用错误来树立一个完全负面的自我形象。它是一种极端的以偏概全的形式,既是在自寻烦恼,又显得荒谬、愚蠢。

  在生活中,许多人都经常对自己说“我是一个非常差劲的人”“我一无是处”“我不善交际”等,这样就给自己贴上了一个错误的标签。错贴标签会使你在描述事情时使用不准确的字词,过于感情用事。比如,一位正在减肥的人吃了一个冰淇淋后往往会想:“我真是一头爱吃的猪,恨死自己了!”有了这种想法,她就会变得心烦意乱。

  错贴标签后,我们往往会用各种各样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标签,比如,做事时顾虑重重,总是怀疑自己做不好,不由自主地证明自己很差劲。这种思维在脑海里根深蒂固,每次做事都会想到这些负面的内容,暗示自己做不好。

  自我暗示常常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会对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产生极大的影响。当我们在进行自我暗示的时候,其实是在持续不断地给自己下命令。如果长时间进行自我暗示,那么就会形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将会对一个人的态度和思维产生最直接的反应,进而影响人的身体和行为。

  一旦一个习惯负面思考的人陷入了思维定式之中后,他就会消极地评价自己所面临的问题。更可怕的是,就算是积极的事件,当陷入了负面的思维定式以后,他同样会用消极的态度来看待问题。如果任由消极聚集,就会加深不幸感,使自己对灾难的感触更深,从而导致自我控制能力大大降低。

  有一个人经常怀疑自己得了癌症,吓得要死,每天愁眉苦脸的,陷入焦躁不安的状态中,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一举一动都表现出一个癌症患者的状态,仅仅半个月,他的体重就下降了十多斤。后来,经多家医院检查发现,他根本没有得癌症。听到这个消息后,他终于慢慢恢复了健康。

  相反,有一个人被医院确诊为癌症,但是他并没有把这太当回事,经常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只要自己的精神不垮掉,就能战胜癌症,逐渐好起来。”吃药时,他经常念叨:“这药肯定不错,吃了一定有效果。”走路时,他经常暗示自己:“生命在于运动,多散步,身体自然好。”渐渐地,这种暗示对他的身心产生了良好的作用,十多年都没有什么大碍,他对身体也越来越有信心了。

  案例中的两个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充分说明了消极暗示和积极暗示能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消极暗示很容易使人的情绪起伏,对事物的判断产生极大的错误,出现认知偏离常态的现象。这种人思维容易被引入歧途,心理上经常处于困惑状态,在生活中处处碰壁,在工作上经常失败。

  虽然消极暗示的危害极大,但是我们可以用同样的原理治愈消极暗示,那就是多运用积极暗示。于1920年首先提出自我暗示疗法的法国医师库埃有一句名言:“我每天在各方面都变得越来越好。”他让病人每天重复这句话,许多病人因此而得以康复。其实,暗示疗法就是让病人有一个好心情,有战胜病魔的信心,这样就可以调动人的内在因素,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像古人说的“情急百病增,情舒百病除”。

  心理小课堂

  负面情绪源于消极的自我暗示,那么,常见的消极心理暗示有哪些呢?

  1.“这件事肯定会被我搞砸”

  有些人由于害怕做不好而不敢接手某件事情,他们都有这样的特点:总是习惯逃避,绕着机会走。即使机会来了,他们也不敢伸手。就算已经准备齐全,他们也会选择临阵脱逃。因为他们一直在内心质问自己:“我真的有这个能力吗?万一出错了怎么办呢?”

  2.“我需要帮助”

  这类人从来不相信自己能独立完成某件事情,他们的软弱源于对自己的不信任,在生活中总是过于依赖别人,让别人处于控制地位。由于他们总认为“我不行”,所以最终沦为强者的依附者。

  3.“我的想法肯定错了”

  这类人总是怀疑自己的观点,不敢把内心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尤其是在那些需要他们发表意见的场合,他们更不敢从容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罪责归己:盲目揽错导致不堪重负

  罪责归己会让人感到极端内疚,因为责任感强而背负整个世界,最后不堪重负,喘不过气来。

  你是否经常对自己感到不满,喜欢对自己说“我应该……”“如果……”之类的话?比如:“如果我没有当着他的面说这个专业前景好,也许他报志愿就不会选错。”“都怪我,如果我当时没有给他打电话,他就不会在开车时接电话,也就不会出车祸了。”许多人之所以陷入罪责归己的思维误区,就是因为一直有“如果……那么……”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误区的危害在于它只存在于主观的推理之中,严重打击人的自信。

  喜欢罪责归己的人,总会把事情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而且内心充满了内疚、自责、后悔等情绪。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负罪感”,它的产生往往是因为我们对自己所做的某件事或所说的某些话感到负有责任,觉得不该这么做或不该这么说。负罪感之所以危害极大,是因为我们所批判的往往不仅是我们的个别行为,还有我们整个人。

  郭女士的弟弟突然在家中跳楼自杀,这让郭女士非常痛苦,不过,令她更痛苦的是,她觉得弟弟的死和她有关系。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她找出许多无可辩驳的理由。深深的内疚感每天都在折磨着她,令她痛不欲生。她经常自责说:“我真没用,简直太愚蠢了!怎么就没能阻止这一切呢?怎么就没看出他想自杀呢?昨天我还和他谈话,真不该那么说他。是我间接杀了他!”

  郭女士就是典型的罪责归己,因为思维扭曲而盲目猜测自己弟弟的死因,觉得自己是弟弟自杀的导火索。不过,谁都没有预见未来的能力,否则一定会想方设法去阻止悲剧的发生。也就是说,她不该为弟弟的死而自责,这是不合逻辑的。她不该认为自己应该为弟弟的情绪和行为负责,因为这些都不在她的控制范围之内。

  自责会给我们的心灵增加负担,让我们饱尝内疚感和羞耻感的折磨。所以,我们有必要增强自我意识,和“我应该……”“我真后悔……”等思维方式说再见。面对那些令自己自责的事情,应该做出客观的评价,实事求是地指出自己应负的责任,而不是盲目夸大自己的责任,把不属于自己的责任也一并承担。

  如果因盲目揽错而不堪重负,那么可以利用以下几种方法消除心中的负累。

  1.做一些想做的事情

  把注意力从那些令自己自责的事情上移开,做一些想做的事,特别是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想法,比如去某个地方旅游,见某个一直想见的人,看一场特别想看的电影,等等。要保证自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不在乎结果和成绩,因为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能够全身心地投入一件喜欢的事情之中,可以消除人们的不满情绪。心理学把这种状态叫作“意识流”,人们在这种状态下会把所有烦恼都忘记,甚至忘记自己。

  2.认清自身的局限性

  谁都不是万能的,都会犯各种错误,所以不必过于自责。糟糕的结果可能是由你造成的,更大的可能是各种因素合力造成的,所以不必为自己的失误承担全部责任。

  3.认识到许多结果是不可更改的

  要认识到许多结果是不可更改的,所以内疚只是一种消极的解决方法,更有效的解决方法是认识错误,剖析错误,分清自己和他人的职责,不要把所有的罪责都揽到自己身上。

  4.竭尽所能帮助他人

  这里所说的“帮助他人”,并不是只关注别人的需求,无条件地付出,而是投入自己的热情,竭尽所能地帮助他人。这样做能让你获得满足感。美国的一个小组对几千名社会救援组织成员进行调查,询问他们为他人服务时自己能从中得到什么,结果他们的答案惊人一致:“精神快感、充实感。”

  心理小课堂

  为了研究罪责归己心理产生的原因,心理学家针对美国大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人员要求学生们回忆并记录一件曾经给他人带去巨大喜悦的事情,结果发现,学生们对自我的不同看法对事件的叙述有很大的影响。那些信心十足的学生描述的情形大多是基于自己本人的能力带给他人的快乐,而那些信心不足的学生描述得更多的则是分析他人的需求,在意他人的感受。信心十足的人强调的多是自己的能力,而信心不足的人强调的多是利他主义。

  由此可见,信心不足的人经常会把他人的需求放在首位,却忽略了自己的能力和正常需求,一旦事情出了纰漏,就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因为觉得自己没能满足他人的需求而自责。相比那些自我意识很强的人,这种人缺乏自我意识,是大家眼中的“老好人”,为此,他们付出了高昂的精神代价,更容易出现负面情绪。

  以偏概全:偶遇挫折就一蹶不振

  消极的人即使偶尔遇到一次挫折,也会以偏概全地认为是自己的能力不足造成的,从而全盘否定自己的能力和价值,陷入绝望之中。

  在人生的道路上,偶尔失败是在所难免的,不过失败在我们的人生中只不过是一个瞬间,过去和未来都不被包括在内。假如你因此就把自己看成一个一无是处的人,从此一蹶不振,就陷入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思维之中。一旦你的大脑被这种消极的想法充斥,就会有更多的负面情绪随之而来,把你压得喘不过气来。

  有些人因为觉得自己某些地方不如别人而缺乏自信,始终不敢让自己去尝试新的事物;有些人因伴侣离他而去而意志消沉,变得对爱情失去信心;有些人因事业不顺而闷闷不乐,甚至选择以结束生命的方式摆脱这种负面情绪。

  严重的挫折感在人的心理上引起强烈的反应,并给人带来巨大的压力。假如人长期受此折磨,身心健康就会受到损害,人也会变得颓废、消沉,甚至变得一蹶不振。此时,许多人都会变得愤愤不平,习惯将错误和失败迁怒于他人,甚至变得冷酷无情,以玩世不恭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工作,却不懂得自我反省。更有甚者,还会变得精神失常,出现心理疾病。

  有一个年轻人失恋了,可是始终无法摆脱失恋的打击,渐渐变得情绪低落,已经影响到了他的正常生活,也没办法专心工作。他陷入了以偏概全的思维模式,怨恨前女友的薄情寡义,悔恨不该傻傻地付出。后来,他只得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心理医生对他说,其实他的处境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糟。为了说明这一点,心理医生问:“如果有一天,你坐在公园的长凳上休息,将一本非常喜欢的书放在长凳上,突然有个人径直向你走来,坐在你放在椅子上的书上,把你的书弄坏了,你会有何感想?”

  年轻人回答说:“我肯定特别生气,责怪他无缘无故损坏别人的东西。”

  心理医生继续问:“现在我要告诉你,假如他是一个盲人,你又会怎么想呢?”

  年轻人摸了摸头,想了想说:“那他肯定不知道椅子上放了本书,所以我不会生气。”

  心理医生会心一笑,对他说:“同样是把你的书压坏,你前后的情绪却截然相反,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年轻人回答说:“可能是因为我对事情的看法不一样吧!”

  对事情的看法不同,竟然能引起不同的情绪。很明显,有时候让我们难过和痛苦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对事情不正确的解释和评价。假如人们只是单纯地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评价,把自己的行为划分为好的或坏的,那人们几乎不会有什么情绪上的困扰。许多人之所以会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是因为他们将对自己行为的不好评价延伸到对自己个人价值的评判上。即使偶尔犯了一个错误,他们也会将其看成不可原谅的行为,甚至把自己看成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心理学家发现,消极想法往往包括那些缺乏根据的推理,对问题的过度夸大或缩小,以及与自己进行消极的联系。比如“我没做好这件事,事业没希望了”“恋人与我分手了,其他人也不可能喜欢我了”“这次我在演讲时紧张得说不出话,以后演讲时肯定也会紧张得说不出话”……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产生这些想法,面对这些观念,我们要做的就是主动质疑,因为负面情绪的产生实际上是一种警示,提醒我们注意自己的想法是否合理。

  心理小课堂

  情绪低落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帮助自己摆脱这种情绪:

  1.找出自己的缺点

  当期望落空时,先不要抱怨,也不要失落,而是要好好想一下期望落空的原因,仔细想一下自己究竟在哪一方面比较欠缺。是执行力欠缺,还是表达能力较差,或者是与人相处的能力较弱。只要能够找到自身的不足,就能够坦然面对错失的机会,心中也就有了努力改进的方向。

  2.调整自己的工作目标

  一旦找到了自己的缺点,我们就要搞清楚自己的失望是否是目标太高造成的。所以,我们要立即调整自己的工作目标,从实际情况出发重新制定目标。比如,如果原先的目标是两年内创办一家公司,现在不妨把目标定为三年或四年,给自己一些缓冲的余地。

  3.朝着目标不断努力

  有了更为合理的目标,就要朝目标不断努力,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每天进步,情绪才能保持稳定。因为你的目标合理,来自目标的压力也是可控的,体内积聚的正能量将驱散那些消极情绪。

  4.多经历挫折

  无论是谁,顺风顺水总是不利于个人的成长。只有经历风雨,才能见到彩虹。挫折可以让一个人面对困难时变得更有勇气。所以,我们应该摆正面对挫折时的态度,那样才能不断成熟,成长为生活中的强者。

  主观臆断:偏见容易带入感情色彩

  在判断某件事情时,我们往往只会看到某一个面,而自动忽略其他有可能的情况。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趋于相信不好的一面,从而让自己陷入消极情绪中。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习惯性地以己度人,把自己的情感、意志强加到他人身上,从而导致歪曲事实,做出错误的评价。在心理学上,我们把这称作“自我投射效应”。其实,许多误会就是这样产生的,各种负面情绪也是这样出现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称其为“晕轮效应”,即受心理定式等的影响,人们的认知与判断常常只从局部出发,然后经过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最后往往以偏概全,形成判断误差。

  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家中比较贫困,于是在结婚时和女朋友商量:“能不能一切从简,把金项链、金戒指和金耳环都免了?”女朋友说:“不行,因为这是规矩。”女孩的父亲也不同意,坚持男方购买金项链、金戒指和金耳环,并且坚持要十万元彩礼。没办法,小伙子只好东挪西借,最后把钱凑齐了。

  在婚礼上,女孩的父亲给小伙子一个红包,小伙子憋了一股气,接过来后直接把红包扔在了地上。经过许多人的劝说,他才捡起红包。后来有人说,你把红包打开,看看里面有多少钱吧!他打开后,发现里面一分钱都没有,只有一张存折,而存折上竟然有十万元存款。

  原来,老丈人并不是想要从男方家捞钱,只是觉得按照当地的风俗一定要拿十万元彩礼,否则婚礼上会被人瞧不起。

  故事中的小伙子并没有去了解老丈人的真正意图,而是依据自己的经验去推断老丈人的意图,这才引发了一连串情绪化的反应与冲动的行为。不得不说,这都是偏见惹的祸。

  那么,常见的偏见都有哪些形式呢?

  1.证实偏见

  在主观上,假如我们支持某种观点,通常会倾向于寻找那些可以支持我们原先观点的信息,却会在不知不觉中忽略那些可能推翻我们原来的观点的信息。

  证实偏见是普遍存在的。比如,假如我们特别讨厌一个人,那么我们就会特别关注他的负面信息,从而证明他确实是一个令人讨厌的人。证实偏见就像是大脑中的过滤器,把认为正确的留下,然后把剩下的都丢进垃圾桶中。无论是对某个人、某部电影,还是对某个产品,我们都容易陷入证实偏见的思维。

  证实并非是错误的,也并非是不必要的。可是关键在于证实仅仅是事物面貌的一部分。假如只有证实,就难以思考全面,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而假如从“伪证”的角度看现象,从反面去思考、质疑,最终的结论往往会更加可靠、更接近真实。

  2.后见偏见

  评价一件已经发生的事情时,我们本该根据事情发生前的因素进行分析。但是,我们往往会在不知不觉间受到结果的影响,认为该事件的发生是由一些可以预知的因素激发的,并且往往是在结局让人感觉无奈、悲伤的时候发生。而且经常会觉得,假如事先考虑到怎样处理这些因素,就可以避免这些令人不快的事情发生。

  做错了某件事或者做出了对自己不是最有利的决策后,我们常常会感到后悔,觉得自己本可以做得更好一些,在事后往往会把结果归为一些可以预测的因素。我们往往在事后才会想到这一点,或多或少有些“事后诸葛亮”的意味。不过,我们应该想到,就算我们考虑到了这一方面,也会忽略另一方面;即便我们不犯这种错误,也会犯另一种错误。假如我们想从以往的过失中总结经验教训,就应该尽量减少已知结果对我们思维的影响,最好彻底忘记已知结果。

  3.锚定偏见

  锚定偏见指的是第一印象引导心理形成的偏见。比如,你问一个人:“你是二十岁之前发家致富的还是二十岁之后发家致富的?”他就会倾向于发家致富的时间是二十岁左右。假如你问同样一个人:“你是四十岁之前发家致富的还是四十岁之后发家致富的?”他就会倾向于发家致富的时间是四十岁左右。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尽管最初的问题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却能够影响人们的判断。

  心理小课堂

  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为了验证首因效应,特意编撰了两段文字,描写了一个名叫吉姆的男孩的生活片段。一段文字把吉姆描写成热情、外向的人,另一段文字则把他描写成冷漠、内向的人。比如,第一段文字中说吉姆与朋友一起去上学,走在洒满阳光的马路上,与店铺里的熟人说话,与新结识的女孩子打招呼,等等;第二段文字中说吉姆放学后一个人步行回家,走在马路的背阴一侧,没有与新结识的女孩子打招呼,等等。

  在实验中,卢钦斯把两段文字加以组合:第一组,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先出现,冷漠内向的文字后出现;第二组,描写吉姆冷漠内向的文字先出现,热情外向的文字后出现;第三组,只显示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第四组,只显示描写吉姆冷漠内向的文字。

  卢钦斯邀请四组实验对象分别阅读一组文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吉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果发现,第一组实验对象中有78%的人认为吉姆是友好的,第二组实验对象中只有18%的人认为吉姆是友好的,第三组实验对象中有95%认为吉姆是友好的,第四组实验对象中有3%认为吉姆是友好的。

  研究结果充分表明,信息呈现的顺序会对社会认知产生影响,先呈现的信息往往比后呈现的信息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杞人忧天:庸人自扰导致郁郁寡欢

  总是被悲伤情绪困扰的人,往往喜欢从悲观的角度看问题。这样一来,他总会看到事物不好的一面,心情自然好不到哪里去,悲伤的情绪也就会乘虚而入。

  不知你是否在雨天担心过自己会被雷电击中,或者在坐飞机时担心过飞机会坠落?我国古代有个成语叫“杞人忧天”,讲的是有个人经常担心天会塌下来。其实,想想这些事情发生的概率,你就会发现,它的概率小到令人发笑。

  无论是把一件小事夸大成灾难,还是视为极其糟糕的情况,都会产生许多负面情绪,比如焦虑、消沉、绝望、忧郁等。这些情绪不仅不会对事情的改善有帮助,还会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危害我们的健康。

  吴先生觉得自己好像得了癌症,于是来到大医院检查,希望及时发现,不要错过最佳的治疗期。

  医生问他:“你是否觉得身体上某个部位不舒服?”

  吴先生回答说:“似乎没什么地方特别不舒服。”

  医生又问:“有没有什么地方感觉很痛?”

  吴先生回答说:“我觉得都还好,没什么痛的地方。”

  医生问:“那你近期出现过体重减轻的状况吗?”

  吴先生回答说:“没有,我的体重非常正常。”

  医生忍不住问:“既然这样,你为什么怀疑自己得了癌症呢?”

  吴先生回答说:“我看了一本书,上面说癌症初期没有任何症状,而我就是这样啊!”

  这种杞人忧天令人啼笑皆非,当一个人陷入胡思乱想的深渊时,就会给他人这样的感受。比如,夫妻二人明明很恩爱,妻子却总是抱怨丈夫“你为什么对每个人都很热情,我看你对我的事不上心,对别人的事倒是挺上心的”。虽然明知道担心毫无作用,但依然会衡量情况到底有多么糟糕,因为庸人自扰而心烦意乱。

  郁郁寡欢时,首先要考虑一下自己的烦恼到底从何而来,是本来就有还是庸人自扰,只有这样才不会让它成为你成长的绊脚石。实际上,我们许多人的忧虑都是非常荒谬的,只要看一下概率,就会发现那种忧虑是在杞人忧天,这样就可以消除大多数烦恼。

  人们之所以会被悲伤的情绪干扰,是因为看待问题的方式不正确。所以,想要克服悲伤的情绪,就必须培养自己积极乐观地看待问题的习惯。一旦养成这种习惯,你整个人的状态也会随之改变。因为在你遇到问题时,总会看到希望,而希望往往会给予你克服困难的力量。

  改变看问题的方式和角度实际上属于认知心理流派经常使用的手段。因为在认知主义者看来,人们之所以会被各种心理问题困扰,是因为看待问题的方式出了问题。因此,认知主义者在进行心理治疗的过程中,经常会引导来访者从另外一个积极乐观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一旦来访者这么做时,心理问题就会得以解决。

  心理小课堂

  曾经有一位心理学家进行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他要求一群受试者在某月第一周的星期日,将未来七天担心会发生的事情都写下来,然后投进一个巨大的烦恼箱中。到了第三周的星期日,他与这些受试者一一核对各项烦恼是否都出现了,结果发现,其中没有发生的烦恼多达90%。

  紧接着,心理学家又要求大家把已经发生的10%的烦恼再次丢入纸箱中,三周后再来寻找解决的办法。可是到了开箱的那天,大家惊奇地发现,剩下的10%的烦恼已经不再是问题了,因为他们已有足够的能力来应付。

  心理学家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大多数人忧虑的事情中,属于过去的占40%,属于未来的占50%;所担心的事情92%都没有发生,而剩下的8%则是自己能够轻松解决的。

  这些实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实际上,我们的烦恼大多是杞人忧天,所担心的事情通常不会发生。所以,烦恼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我们常常深陷于烦恼中而不自知,把美好的时光都浪费在那些根本不会发生的事情上。

  心理测试你的情绪是否“过火”了

  具有偏执型人格的人喜欢走极端,对别人不信任、敏感多疑,经常陷入敌对心理的旋涡中,严重影响身心健康。那么,你是否存在偏执情绪呢?快来测试一下吧!

  测试内容

  请根据自己近期的实际情况,如实回答以下问题,并计算出总分,判断你的情绪是否“过火”了。

  1.你对别人是否求全责备?

  2.你是否总是责怪别人给你制造麻烦?

  3.你是否感到大多数人都不可信?

  4.你是否会有一些别人没有的想法和念头?

  5.你是否无法控制住自己发脾气?

  6.你是否感到别人不理解你、不同情你?

  7.你是否认为别人对你的成绩没有做出恰当的评价?

  8.你是否总是感到别人想占你的便宜?

  计分方法

计分方法.JPG

  结果分析

  假如你的总分在10分以下,则说明你不存在偏执情况,是个心平气和的人。

  假如你的总分在15~24分,则说明你存在一定程度的偏执,如果经常觉得环境不顺心,就要提高警惕并从自身找原因。

  假如你的总分在25分以上,则说明你有偏执的症状,要学会控制情绪,不要“过火”。一旦遇到比较大的障碍,就要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后记

  识情绪,察心理

  俄国文豪托尔斯泰描写过97种不同的笑容和85种不同的眼神。毫不夸张地说,人类的面部是最富表现力的部位,它能表达多种复杂的情绪,比如惊奇、愉悦、恐惧、疑惑、悲伤、厌恶、轻蔑等。如果你足够认真地观察一个人的表情,相信你肯定能破译他的情绪密码。

  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这样的例子:嘴上说不紧张,实际上双脚却在不断地轻敲地板或者双腿一直在晃动;嘴上说时间很紧,实际上走路却慢腾腾的;嘴上说不后悔,实际上却在不停地拍打头部。人们总是试图掩盖内心的真实想法,只顾把精力集中在编造谎言上,却没办法控制自己的肢体动作。不经意间,他们就会把内心的秘密泄露在一个简单的肢体动作里。

  “没说谎?那你说话的声音怎么突然颤抖了?”“不紧张?那你的语速怎么突然加快了?”在生活中,你是否经常遇到这种仅凭语言就能判断一个人是否撒谎的现象?语言真的能透露一个人的情绪吗?常识告诉我们,语言是人们最直接的交流工具,所有的语言都是自我心声的表露。而本书要告诉你的是,就算对方说话时言不由衷,其内心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也会通过语调、语速、措辞等泄露出来。

  原来,表情、肢体动作、语言都是带有情绪的,也都能够泄漏一个人的心理秘密。通过学习本书的知识,你将学会如何通过一个人的表情、肢体动作和语言识别他的情绪,察觉他的心理。

  实际上,情绪是人遇到有效刺激时的第一神经反应,它先于理智思维产生,是无法刻意伪装的。就算对方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并刻意控制,也会在不知不觉中露出马脚。不过,这种微妙的情绪反应是极其短暂的,特别是对那些深谙心理伪装术的高手而言,这种反应可能仅仅只持续0.04秒。但是,只要你能抓住这一瞬间的情感变化,并结合当时的场景分析,就能撕破他的伪装,识别他的真实情绪和心理状态。

  除了识别他人的情绪、察觉他人的心理外,通过本书的学习,你还能识别自己的情绪,察觉自己的心理,并且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怎样疏导自己的消极情绪,怎样挖掘自己的积极情绪,并且还会了解到情绪和思维之间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这部分内容比识别他人情绪、察觉他人心理更为重要,因为它和你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直接决定了你的生活是幸福美满还是凄苦不堪。

  最后,我们衷心地祝愿每一位读者朋友都能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全部评论(0)
企业网站建设
推荐阅读
  • 科目一扣分和罚款口诀
  • 科目一扣分和罚款口诀
  •   扣1分记住6个字:禁、灯、掉、会、安、检。  1)禁:违反禁令标志、禁止标线的;  2)灯:不按规定使用灯光;(发生故障没开故障灯很危险的扣3分)  3)掉:普通公路倒车、掉头;  4)会:不按规定会车;  5)安:未按规定系安全带;  6)检:客运和危险车以外,不安
  • 生活百科
  • 时间:2024-03-01 15:16
  • 阅读:140
  • 科目一驾考知识点
  • 科目一驾考知识点
  • 一、基础知识  (一)安全文明驾驶  知识点1  1、只要有加速XX都是错的,减速慢行才是王道  2、通行的时候,各种礼让各种让都对  3、减速慢行、减速靠右、减速或停车、停车避让就直接选√  4、只要提到不用减速慢行、无需减速、不必减速都是错的5、“不得、不能”在判断题中绝大多数都是正确的
  • 生活百科
  • 时间:2024-02-22 11:56
  • 阅读:164
  • 网站如何进行SEO优化?
  • 网站如何进行SEO优化?
  • 确定关键词:关键词是指用户在搜索引擎中输入的查询词汇。确定关键词是SEO优化的基础。如果您的网站能够覆盖到用户的关键词,那么您的网站就有机会获得更多的点击量。
  • IT/互联网
  • 时间:2023-10-30 17:45
  • 阅读:484
  • 生财运营思路
  • 生财运营思路
  • 这几天看到在一些渠道上有咱们圈子的一些内容盗版,作为圈主,分享一些我的看法:  盗版最多只能是一部分信息,但事实上,愿意花几十块钱去买一些零碎信息的人,我是相当怀疑其思考能力和执行力,也会相当怀疑其对信息本身的利用程度。
  • 理财技巧
  • 时间:2023-05-02 11:35
  • 阅读:273
  • 关于理念与价值观
  • 关于理念与价值观
  • 每次航海运营,我希望有三个结果,首先是圈友拿到了结果,其次是团队锻炼了能力,最后是能沉淀一些工作方法论。做管理,很多时候是要眼睁睁的看着团队成员犯错,然后再一起复盘,这样得来的经验才会真正的长在团队成员自己身上。
  • 理财技巧
  • 时间:2023-03-21 10:51
  • 阅读:385
联系我们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