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得奖商城

抵御家庭伤害,构建自我保护的外壳

  • 管理/营销/职场
  • 时间:2022-07-05 09:32
  • 阅读:440

  就算没有父母的支持,甚至没有父母的准许,自己也可以在治愈原生家庭之伤的道路上走下去。

  ——朵拉陈

  取悦父母,以求换来家庭和谐

  布丁是家里的开心果,一直很受父母的喜爱。他总能想出各种方法去逗乐父母,让整个家庭沉浸在快乐之中。在父母看来,布丁是一个无忧无虑地享受生活的可爱孩子,但布丁内心深处却深感煎熬。有时他并不想虚伪地取悦父母,但是为了维持家庭的和谐,让父母开开心心,他只能勉强自己去做那些让父母快乐的事。布丁偶尔会感觉很疲惫,他觉得自己承受了许多在这个年纪不该承受的东西。

  在我们身边,孩子取悦父母、下属取悦上司等现象屡见不鲜。许多人将取悦他人看作一种心理疾病,认为这是卑微和缺乏主见的外在表现。甚至,有些人将取悦和溜须拍马画上了等号。

  取悦症几乎是一种社会通病,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取悦这种行为,并不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学会的,而是我们尚是婴儿的时候就已经会做的。那时,我们就已经知道冲父母微笑,以便获得他们的好感。所以可以说,取悦别人几乎是我们的一种本能。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我们会不自觉地做一些事情,让身边的人感觉高兴。对孩子来说,尤其如此。他们为了保护自己,于是努力取悦父母,让父母更疼爱自己,这样可以尽量降低遭受伤害的可能。

  在一个原生家庭中,孩子总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无论是父母虐待孩子,还是父母之间发生争吵、打斗,最终遭殃的都是孩子。孩子常常会通过自己的方式去维护家庭的和谐。在他们的力量范围之内,取悦父母显然是一个很好的选项。他们天真地认为,只要父母高兴,就不会发生争吵和打斗,所有人就会和谐相处。

  抱着这种想法,孩子往往会隐藏自己的想法,为了换得和谐,他们会委屈自己做很多事情。在他们的意识中,做所有事情都要先考虑别人,尽量满足别人的愿望。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意识会越来越明显,他们已经变得不知道如何去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在不断取悦的过程中,他们慢慢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变得随和甚至懦弱。他们迷失了自我,出现了对个人定位的障碍。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孩子害怕受到伤害。

  由此可见,原生家庭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会给他们的心理带来极大影响。这类孩子虽然随和、好说话,在人群中会是比较受欢迎的交往对象,但是对孩子本身来说,他们很怕发生冲突和招惹别人,所以并不愿意与别人有过多的接触。有的时候,他们宁可封闭自己的内心,自己去承受一切痛苦,也不愿意敞开心扉,找人倾诉苦闷。

  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之中,人很容易变得脆弱、敏感。他们可能常常想象自己受到伤害,因此在某些事情刚刚有些不好的苗头时便选择逃避,以此来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可是实际上,所谓的伤害,只不过是他们的想象。他们只是将自己头脑中的幻想当作真实发生的事情。这就是长期隐藏自己的想法,结果形成了惯性思维。

  习惯性取悦父母或他人的意识,有一些确实是原生家庭带来的,但是,最终决定如何行动的,还是我们自己。想要消除原生家庭的影响,减少取悦的行为,还是要从心理方面做出改变。

  1.认可自己

  告诉自己,你已经做得足够多、足够好,没有必要非得用取悦的方式去赢得别人的认可。要对自己多一些信心,你完全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2.表达自己的观点

  你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必担心会让别人讨厌,因为敢于表露内心的你,更加真实、可靠,反倒可能让别人更加喜欢你。

  原生家庭中对父母的取悦,其实是一种简单的本能。但是随着取悦次数的增多、取悦范围的扩大,这种行为很可能变成一种习惯,使得我们变成渴望以取悦赢得认可的人。但是,只要认真分析和感受一下,就不难发现,取悦心理完全可以有所改变,只不过你要先在心理上做好足够的准备,且有克服困难的决心。

  思考与发现

  1.小的时候,你会时常取悦自己的父母吗?你为什么会这样做?

  2.父母发生争吵时,你会觉得是自己的责任吗?你会怎样安抚他们?

  3.你的家庭成员能够和谐相处吗?原因是什么?

  减少伤害,不给孩子离家出走的理由

  兵兵满脸愁容地带着成绩单回家了,他的成绩不太好。他把成绩单递给母亲的时候有些忐忑不安。母亲接过成绩单一看,立刻怒火中烧,举手就朝兵兵的脸上打去。兵兵哭着说:“妈妈,求您别打我,我已经很努力了!”母亲却不理会兵兵,依旧打个不停。兵兵难以承受,抓住一个空档迅速冲出家门,在外面待了三天。兵兵的母亲急得发狂,四处向人打探孩子的消息,弄得家里鸡飞狗跳。

  提起离家出走,很多父母就神情严肃甚至心生恐惧。在各种媒体平台上,孩子以离家出走的方式来挑战父母权威的新闻屡见不鲜,而且,这种方式往往十分奏效,很多父母对此束手无策。

  相关数据已经表明,孩子离家出走的年龄阶段正往低龄化发展。可以说,这个问题已经不单单是家庭问题,而是逐渐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果任由其发展,整个社会都将尝到它所带来的恶果。

  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孩子离家出走的主要原因,是在家里受到了某种伤害。孩子无法抗拒伤害,所以想以离家出走的方式逃离伤害。然而,对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很多家长并没有清晰的认知。在处理这一问题时,也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做到合理、有效。一般来说,父母将离家出走的孩子找回来之后,通常采用三种方式与孩子相处。

  1.严加看管

  很多父母经历了孩子离家出走的事情之后,最担心出现的情况就是孩子再次离家出走。因此,他们的第一选择往往是牢牢看管孩子,不给他离家出走的机会。然而,如果不能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那孩子会寻找一切机会再次逃离家庭。

  2.放纵娇惯

  孩子离家出走,对父母来说是重大的打击。父母在担心孩子之余,为了避免重蹈覆辙,还有一种想法是顺从孩子,让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父母想要以这种方式来赢得孩子的好感,确保孩子不再有离家出走的心思。至于孩子究竟为什么离家出走,他们却并不关心。他们也没去想,这种放纵娇惯,会让孩子变得有恃无恐,当孩子直接提出离家出走的要求时,父母顺从也不是,阻止也不是。

  3.维持前态

  面对离家出走的孩子,有些父母会觉得,孩子只是一时兴起,并不是有意为之,所以没有必要过分担忧,只要像以前一样与孩子相处就可以了。让孩子自己去反思离家出走的行为,孩子才能得到更大的裨益。一般情况下,孩子离家出走都是有内在原因的。即便真的只是一时兴起,如果父母不进行正确的疏导,孩子也可能将一时兴起变成常态。

  从父母常常采用的三种相处方式来看,他们都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孩子的心理状态。对孩子离家出走这件事,一定不能简单地只看表面现象,而要分析事情背后的深层心理原因。

  当父母遇到这样的事情时,首先要分析一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然后再根据不同的情况引导孩子,或是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1.学习成绩不好

  有些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或是考试分数没能达到父母的期待,父母便对他们严厉批评甚至横加指责。父母的眼中只有分数和名次,却没有看到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孩子离家出走,是为了释放压力,让心灵得到解脱。

  2.受到家庭伤害

  有一部分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是受到了父母的伤害。父母用一些孩子难以接受的词语去形容他们,或是将一些本不该由孩子承担的错误强加到孩子身上。为了唤回父母对自己真心的爱,孩子选择以离家出走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3.父母争吵

  在一个原生家庭中,父母的关系对孩子的心理有着巨大的影响。父母之间的争吵,是促使孩子离家出走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孩子每天生活在纠纷不断的家庭中,他们会心生厌烦,于是以离家出走的方式逃离令人讨厌的环境,也以此惩罚不顾及孩子的父母。

  4.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很容易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对孩子来说尤甚。当一群拥有相似心理状态的小伙伴聚在一起时,往往更容易做出离家出走的决定。这就是很多孩子会选择结伴离家出走的原因所在。

  相对成年人而言,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显然不够强大。在遇到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重大问题或心里感觉委屈时,孩子很可能选择一走了之,而对其造成的后果考虑不够周全。

  面对离家出走的孩子,父母不能只是指责,而要多多考量孩子的心理变化,找到孩子做出这一举动的内在原因。只有从心理层面上解决根本问题,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让孩子不再遭受家庭的伤害,孩子才能真正摆脱心理困境,不再离家出走。

  思考与发现

  1.你对离家出走这种行为有什么看法?怎样才能减少孩子离家出走的现象?

  2.你有过离家出走的冲动吗?是在什么情况下?最终结果如何?

  3.家庭造成的伤害与孩子离家出走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才能减少伤害?

  用投射扭曲感知,转移内心感受

  远远的父母很喜欢男孩子,这个名字是她出生之前就已经定下的。虽然远远是个女孩,但父母把她当作男孩来养,让她穿男孩的衣服,剪男式的短发,还让她参加男孩的活动。远远很喜欢漂亮的裙子和洋娃娃,虽然她曾表达这样的想法,可是父母不给她买。远远意识到自己无法得到想要的东西之后,她开始去想,也许父母是为了锻炼自己,所以才把自己装扮成男孩的样子。她不断劝自己接受父母的安排,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内心的反抗情绪越来越强烈。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效应,叫作投射效应。投射是心理学上的一个专业术语,它表达的意思是:我们常常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情绪来评判别人的感受,结果导致自己的感知发生扭曲,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

  比如,我们在判断别人对自己的印象时,往往会受自我认知的影响,根据自己对自己的认知去猜测别人的看法。或者,我们的父亲非常严厉,在受他训斥的时候我们从来不敢反抗,于是,在工作中受到训斥时,我们会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因此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又或者,我们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无忧无虑的环境中,对外界没有丝毫的防备,所以即便遇到坏人,也会对他充满亲切感和信任感。

  通过这些例子不难看出,投射会让我们的感知发生偏差,投射之后得出的结论,自然有失偏颇。

  在我们的生活中,感知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感知外界的人、事、物,我们才能对这个世界有更多的认识。其他各种心理功能,都是建立在感知这个基础之上的。所以说,当投射让我们的感知发生扭曲时,我们往往是难以发现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无法发现投射对感知的影响。善于自省的人,常常会对自己的心理进行检视,进而纠正扭曲的感知。还有一些人,在受到伤害之后,会主动进行某种投射,以便改变自己的感知,减轻自己的痛苦。

  表面看来,投射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痛苦,但就实际效果而言,这种行为的本质就是逃避事实,不敢正视自己的心理阴影。

  比如,一个孩子遭到父亲的责打,他不敢反抗,于是告诉自己,所有的孩子都会挨打。这样想着,他会觉得心里舒服许多。孩子的投射行为,让他得到了心理的安慰,却也忽视了一个事实——

  很多孩子并不会遭到父母的责打。

  孩子用投射的方式,让自己暂时少受痛苦的折磨。短期内,他的心理能够承受。但是,随着他逐渐成长,在和同学们的交流中,他发现大多数同学都很受父母疼爱之后,他之前为自己建立起来的心理防线就会崩塌。这时,家庭对他造成的伤害,会以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力量去冲击他的内心。这很可能让他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认为自己遭受的一切不公都源于自己的家庭,乃至于对家庭和父母产生极大的敌意。

  投射可以暂时减少痛苦,却无法从心理层面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当家庭伤害不幸降临到我们身上的时候,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让其他家庭成员意识到伤害带来的后果,最大程度降低伤害再次发生的可能,这才是保护自己、维护家庭的最好选择。

  思考与发现

  1.你有过扭曲的感知吗?怎么样才能意识到它的存在?

  2.遭受伤害之后,你会怎样安慰自己,减轻痛苦?

  3.你觉得投射对自己产生过怎样的影响?你如何看待这些影响?

  在伪装和隐藏下获得心理突围

  岩岩的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与岩岩相处的时间十分有限。每次回来,岩岩的父亲总以一副严肃的面孔出现,对岩岩的要求十分严格。一旦岩岩犯错,父亲就会给他一定的惩罚。岩岩并不喜欢父亲对待自己的态度,但是为了免遭处罚,他总在父亲面前表现得很好。而在父亲出差之后,他就会在母亲面前表现自己真实的一面。

  生活在社会中,每个人都要遵守一定的社会准则,这是在社会中生存下去的基本条件之一。毕竟,相对整个社会而言,个人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分子,只有个人去适应社会,断然没有让社会去适应个人的道理。

  在原生家庭这个小集体中,孩子往往要学会适应父母。尽管有些孩子在家里是说一不二的小公主、小王子,但是拥有绝对话语权的依然是父母。孩子能够得到的玩具、衣服、鞋子等,都是父母提供的,所以有些父母会觉得,孩子什么都该听自己的。如果不听话,孩子就可能受到父母的责罚。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孩子为了避免遭到伤害,也只能隐藏自己的内心,以伪装过的面目出现在父母面前。

  学会适度伪装,是生存的必备技能,对人的成长和生活也是有益处的。对身边的人来说,这种伪装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一旦伪装过度,乃至于将它变成彻头彻尾的欺骗,那就会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尤其对涉世未深的小孩来说,他们看到满是伪装的人际交往方式,就会默认这种遮遮掩掩的交往方式就是人际关系的本质。随着年龄逐渐变大,他们伪装的技巧也越来越高。而且,他们越来越觉得,自己靠伪装就能在社会上生存,只要能做到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就能和身边的人顺畅沟通,在交际场合中如鱼得水。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他们所想的那般。在伪装和隐藏的前提下,所有的沟通和交往都是不真实的,人们根本无法建立起紧固的联结关系。而且,一个隐藏真实想法,不愿表露内心世界的人,会让人觉得不可相信,让人无法产生安全感。在充满怀疑和危险感的心理状态下,人们通常不会向对方敞开心扉,做出的回应也大多是敷衍了事而已。

  即便人们已经意识到,这种只做表面功夫的沟通对双方并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人们也依然对伪装自己乐此不疲。在我们的心里面,有一种意识,就是在某些时刻伪装自己,让对方感觉舒心,这是一种尊重。确实,每个人都有期待被尊重的心理,但是这种尊重应该建立在真实的、发自内心的基础之上。

  令人遗憾的现实却是,有些人的伪装已经超出了应有的范围。他们所做的事情并不是真的为了表达尊重,而是希望掩藏自己的畏惧和恐慌。他们不敢卸下伪装,是因为害怕别人无法接受真实的他们。

  面对离家出走的孩子,父母不能只是指责,而要多多考量孩子的心理变化,找到孩子做出这一举动的内在原因。只有从心理层面上解决根本问题,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让孩子不再遭受家庭的伤害,孩子才能真正摆脱心理困境,不再离家出走。

  思考与发现

  1.你对离家出走这种行为有什么看法?怎样才能减少孩子离家出走的现象?

  2.你有过离家出走的冲动吗?是在什么情况下?最终结果如何?

  3.家庭造成的伤害与孩子离家出走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才能减少伤害?

  用投射扭曲感知,转移内心感受

  远远的父母很喜欢男孩子,这个名字是她出生之前就已经定下的。虽然远远是个女孩,但父母把她当作男孩来养,让她穿男孩的衣服,剪男式的短发,还让她参加男孩的活动。远远很喜欢漂亮的裙子和洋娃娃,虽然她曾表达这样的想法,可是父母不给她买。远远意识到自己无法得到想要的东西之后,她开始去想,也许父母是为了锻炼自己,所以才把自己装扮成男孩的样子。她不断劝自己接受父母的安排,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内心的反抗情绪越来越强烈。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效应,叫作投射效应。投射是心理学上的一个专业术语,它表达的意思是:我们常常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情绪来评判别人的感受,结果导致自己的感知发生扭曲,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

  比如,我们在判断别人对自己的印象时,往往会受自我认知的影响,根据自己对自己的认知去猜测别人的看法。或者,我们的父亲非常严厉,在受他训斥的时候我们从来不敢反抗,于是,在工作中受到训斥时,我们会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因此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又或者,我们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无忧无虑的环境中,对外界没有丝毫的防备,所以即便遇到坏人,也会对他充满亲切感和信任感。

  通过这些例子不难看出,投射会让我们的感知发生偏差,投射之后得出的结论,自然有失偏颇。

  在我们的生活中,感知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感知外界的人、事、物,我们才能对这个世界有更多的认识。其他各种心理功能,都是建立在感知这个基础之上的。所以说,当投射让我们的感知发生扭曲时,我们往往是难以发现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无法发现投射对感知的影响。善于自省的人,常常会对自己的心理进行检视,进而纠正扭曲的感知。还有一些人,在受到伤害之后,会主动进行某种投射,以便改变自己的感知,减轻自己的痛苦。

  表面看来,投射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痛苦,但就实际效果而言,这种行为的本质就是逃避事实,不敢正视自己的心理阴影。

  比如,一个孩子遭到父亲的责打,他不敢反抗,于是告诉自己,所有的孩子都会挨打。这样想着,他会觉得心里舒服许多。孩子的投射行为,让他得到了心理的安慰,却也忽视了一个事实——

  很多孩子并不会遭到父母的责打。

  孩子用投射的方式,让自己暂时少受痛苦的折磨。短期内,他的心理能够承受。但是,随着他逐渐成长,在和同学们的交流中,他发现大多数同学都很受父母疼爱之后,他之前为自己建立起来的心理防线就会崩塌。这时,家庭对他造成的伤害,会以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力量去冲击他的内心。这很可能让他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认为自己遭受的一切不公都源于自己的家庭,乃至于对家庭和父母产生极大的敌意。

  投射可以暂时减少痛苦,却无法从心理层面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当家庭伤害不幸降临到我们身上的时候,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让其他家庭成员意识到伤害带来的后果,最大程度降低伤害再次发生的可能,这才是保护自己、维护家庭的最好选择。

  思考与发现

  1.你有过扭曲的感知吗?怎么样才能意识到它的存在?

  2.遭受伤害之后,你会怎样安慰自己,减轻痛苦?

  3.你觉得投射对自己产生过怎样的影响?你如何看待这些影响?

  在伪装和隐藏下获得心理突围

  岩岩的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与岩岩相处的时间十分有限。每次回来,岩岩的父亲总以一副严肃的面孔出现,对岩岩的要求十分严格。一旦岩岩犯错,父亲就会给他一定的惩罚。岩岩并不喜欢父亲对待自己的态度,但是为了免遭处罚,他总在父亲面前表现得很好。而在父亲出差之后,他就会在母亲面前表现自己真实的一面。

  生活在社会中,每个人都要遵守一定的社会准则,这是在社会中生存下去的基本条件之一。毕竟,相对整个社会而言,个人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分子,只有个人去适应社会,断然没有让社会去适应个人的道理。

  在原生家庭这个小集体中,孩子往往要学会适应父母。尽管有些孩子在家里是说一不二的小公主、小王子,但是拥有绝对话语权的依然是父母。孩子能够得到的玩具、衣服、鞋子等,都是父母提供的,所以有些父母会觉得,孩子什么都该听自己的。如果不听话,孩子就可能受到父母的责罚。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孩子为了避免遭到伤害,也只能隐藏自己的内心,以伪装过的面目出现在父母面前。

  学会适度伪装,是生存的必备技能,对人的成长和生活也是有益处的。对身边的人来说,这种伪装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一旦伪装过度,乃至于将它变成彻头彻尾的欺骗,那就会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尤其对涉世未深的小孩来说,他们看到满是伪装的人际交往方式,就会默认这种遮遮掩掩的交往方式就是人际关系的本质。随着年龄逐渐变大,他们伪装的技巧也越来越高。而且,他们越来越觉得,自己靠伪装就能在社会上生存,只要能做到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就能和身边的人顺畅沟通,在交际场合中如鱼得水。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他们所想的那般。在伪装和隐藏的前提下,所有的沟通和交往都是不真实的,人们根本无法建立起紧固的联结关系。而且,一个隐藏真实想法,不愿表露内心世界的人,会让人觉得不可相信,让人无法产生安全感。在充满怀疑和危险感的心理状态下,人们通常不会向对方敞开心扉,做出的回应也大多是敷衍了事而已。

  即便人们已经意识到,这种只做表面功夫的沟通对双方并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人们也依然对伪装自己乐此不疲。在我们的心里面,有一种意识,就是在某些时刻伪装自己,让对方感觉舒心,这是一种尊重。确实,每个人都有期待被尊重的心理,但是这种尊重应该建立在真实的、发自内心的基础之上。

  令人遗憾的现实却是,有些人的伪装已经超出了应有的范围。他们所做的事情并不是真的为了表达尊重,而是希望掩藏自己的畏惧和恐慌。他们不敢卸下伪装,是因为害怕别人无法接受真实的他们。

有些人的伪装已经超出了应有的范围.JPG

  比如,某些人明明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帮助别人完成某件事情,但是为了维持所谓的关系,便硬着头皮答应下来。这种情况下,即便能够兑现承诺,自己也要付出巨大的精力,对自己损害很大;如果无法践行诺言,又难免会被请托人责备,彼此之间的关系也会因此疏离。

  这些人并没有意识到,为了避免遭到伤害或被疏远而强迫自己生活在伪装的面具之下,只会让自己的心理负担越来越重,而且很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被人发现自己的真实面目。真的到了无法挽回的那一天,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将白费,想要保护自己的愿望注定要落空。

  越是隐藏自己,越会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埋藏起来,这会导致彼此之间的感情越来越冷淡,人际关系就会变得越来越糟糕。也就是说,伪装自己并不能实现建立和维持良好关系的目的。只有适当表现真实的自己,为沟通增加一些真诚和趣味,彼此之间的关系才能变得越来越稳定。

  在尝试做出改变时,想要一下子就变得真诚是很难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先肯定自己已经做出的努力,然后逐渐改变心态,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必非得伪装自己去赢得别人的欢心。尊重自己,表达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增强彼此的联系。

  思考与发现

  1.在你的印象中,有没有为了免遭父母责罚而隐藏内心想法的情况?

  2.你觉得在原生家庭中遭受的伤害,对你与他人的沟通产生了什么影响?

  3.你想过改变自己习惯性隐藏的行为方式吗?最终是怎样做的?

  用攻击性的愤怒,保持安全界限

  仔仔的自尊心很强,什么事情都必须做到完美才算满意。父亲对此并不认同,所以时不时说一些否定仔仔的话。仔仔很不喜欢父亲这样说自己,因此备受打击。长期受到父亲的心理打击,仔仔变得异常敏感。一旦身边的人与仔仔聊到关于失败或是缺点的话题,他就会立刻爆发怒火,甚至对那人充满敌意。身边的人不知其中的缘由,慢慢都远离仔仔,不再接触他。

  感觉危险来临时,我们通常最先采取的措施是抵御,当发现抵御无法消除危险时,我们便会将抵御升级为反攻。这是人的一种本能,是为了保护自己而采取的一种应急措施。这种本能与生俱来,只是并不常常表现出来。一旦遇到某些让我们忍无可忍的情况,我们的攻击性就会立刻爆发出来。在诸多攻击情绪中,愤怒是比较常见的一种。

  在适当的时候表现愤怒,能够震慑对方,保护我们自己的安全。只不过,有的时候,由于受到过往感受的影响,我们会不自觉地将自己放在弱势的位置上,并由此联想起自己在原生家庭中曾遭受的种种伤害。如此一来,我们常常很容易臆想自己受到了别人的攻击。比如,别人说的一些很客观的话,可能会让我们产生被羞辱的感觉,进而爆发愤怒情绪,攻击对方。

  实际上,这种感受并不是真实情况的反应,而是长期压抑自己的愤怒,使得我们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让我们的意识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虚幻感,于是想象别人对自己发起了攻击,我们的攻击性由此被激发,继而对虚幻的攻击进行自卫甚至反击。

  归根结底,这种愤怒情绪的出现,是因为我们的心灵曾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伤口时刻在提醒我们避免重蹈覆辙,所以我们稍微感受到危险的存在,便会做出剧烈的反应。

  在生活的某个瞬间,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自己无意间说了一句话,突然让沟通的对象勃然大怒。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就惹得对方生气,两个人的关系也变得冷淡下来。你觉得对方莫名其妙,对方觉得你是在攻击他,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误会,就是心理伤害在作怪。

  而且,越容易冲动的人,越容易受到这种困扰的侵袭。怒火中烧的时候,他们不会意识到情绪对自己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影响,一旦情绪平静下来,看到自己的愤怒带来的种种后果,他们立刻就会后悔不迭,甚至发誓再也不轻易发火。然而,当心理阴影再次被触及时,他们又会愤怒起来。

  米粒平时给人的印象是温婉大方、气质不凡的。在公司里,她人缘很好,身边总是围着很多朋友。

  有一天,同事们聊到童年的家庭生活,一位同事便顺嘴问了米粒一句。没想到,米粒立刻怒火中烧,对那人大发雷霆。几乎没人相信,发怒的米粒和平日里的米粒是同一个人,因为她发怒时像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事后,米粒向那位同事道歉,虽然得到了谅解,但是她在同事心目中的印象已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用愤怒的方式来保护自己,这是一种固有的心理机制。它的存在对我们是有益的,可以让我们免遭更多的伤害。从本质上说,许多人表现出愤怒,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界限,让那些可能伤害自己的人彻底远离。这种潜意识中存在的安全预防机制,很可能源于幼年时期遭受的某种伤害,它牢牢地刻印在我们的脑海中,始终难以抹去。

  在某些时刻,我们为了保护自己免遭伤害,就会不由自主地运用愤怒情绪。只不过,由于我们对某些伤害的灵敏度过高,所以常常做出一些误判,以至于在冲动中发了一些不该发的火。也就是说,无论是抑制愤怒,还是过度发泄愤怒,对我们及身边的人来说,都是很不好的一种选择。

  在想要表达愤怒之前,试着平复一下情绪,客观地看待对方的言行,仔细分析一下对方是不是真的有攻击或伤害我们的意图,然后再采取下一步措施。这样一来,我们会变得越来越理智,对愤怒的克制会做得越来越好。

  思考与发现

  1.当你感受到敌意的时候,会毫不犹豫地发泄怒火,还是采取其他措施?

  2.你在大发雷霆之后,会时常觉得后悔吗?你会怎样补救?

  3.如果遇到伤害,你的攻击性会变强吗?强到什么程度?

  摆正心态,上瘾无助于消除痛苦

  小路的父亲脾气十分暴躁,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情,总是将怒气撒到小路身上。小路时常遭到父亲的莫名打骂,心里很痛苦,但是他无法改变局面,所以最先想到的就是逃避。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喝了一些酒,结果发现它可以麻醉自己。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喝的酒越来越多,逐渐产生了酒瘾。好不容易大学毕业之后,小路的酒瘾让他无法正常工作,对生活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在原生家庭中受到伤害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选择逃避。尤其对反抗能力不足、可选方式不多的孩子来说,逃避是远离痛苦的最好选择。在诸多逃避方式中,对某种东西上瘾是很多人的选择之一。

  购物、抽烟、喝酒等,都是孩子麻痹自己的方式,它们虽然无法帮助孩子彻底摆脱痛苦,却能短暂地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暂时远离痛苦的现实。

  对某种东西上瘾之后,过瘾的过程会给我们带来感官上的享受。这是因为,这种东西能够刺激我们释放多巴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快乐的荷尔蒙”,以此让我们感受到快乐,从而忘记不快乐的事情。我们感受到的快乐越多,上瘾的程度就越深,对这种东西的依赖性也就越强。如果让我们上瘾的东西具有很强的破坏性,那么我们就很难摆脱它的控制。

  利用上瘾,我们确实可以短暂获得快乐,但问题在于,无论是哪种形式的上瘾,都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购物,会耗费大量的金钱,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抽烟、喝酒等,不仅耗费金钱,也会损伤身体。也就是说,我们在过瘾时得到的短暂快乐,是以牺牲长期快乐为代价的。

  而且,上瘾的时间越长,深陷其中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是因为,当物瘾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我们就需要更多的刺激,才能释放足够的多巴胺,来让我们感觉快乐。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越是想快乐,上瘾的程度也就越深,以至于变得越来越无法自拔。

  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追求快乐,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在我们遭受伤害时,对快乐的需求会相对更加强烈一些,我们最大的希望就是马上快乐起来。于是,无论是抽烟还是喝酒,不管是什么,只要能让自己快乐起来,我们就会选择去做。也可以说,在物瘾发作的时候,我们会失去一些理智。不管方式对不对,只要能满足心理需求,我们就会觉得那是可选的方式。

  尽管很多人在过完瘾之后会深感后悔,但是在瘾上来的时候,大脑中的想法很可能又是“我很痛苦,我要解脱”“不管那么多,先过了瘾再说”等。我们一旦被上瘾控制,就很可能在这个泥淖中越陷越深。如果我们不想成为物瘾的奴隶,那就要尝试改变自己。

  1.时常提醒自己,长期的快乐才是最好的快乐

  给自己定一个长期目标,作为改变当前状态的动力。这个目标会给我们指明方向,减轻我们对物瘾的依赖。

  2.告诉自己,获得快乐的方式不止上瘾一种

  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许多方式去得到快乐,满足基本的心理需求。尝试寻找另外一种能够带来快乐的健康方式,消除对上瘾带来的快感的向往。

  3.分析上瘾原因,摆脱矛盾心理

  我们常常乐于享受上瘾带来的巨大快感,却又畏惧上瘾带来的可怕后果。摆脱这种矛盾心理的最好办法,就是找到上瘾的深层原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旦对某种东西上瘾,我们就会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本想借助过瘾来获得快乐,结果却发现短暂的快乐之后,等待我们的将是更加长久的痛苦。想要摆脱这个困局,我们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观念:上瘾并不是摆脱痛苦的上好办法。

  如果已经不幸对某些东西上瘾,我们也没有必要过分指责自己,给自己戴上沉重的枷锁。毕竟,原生家庭带来的心理创伤,并不是我们主动愿意接受的。只要摆正心态,给自己一个心理出口,戒瘾也不是无法实现的。

  思考与发现

  1.你是否有某方面的物瘾?上瘾的程度有多深?

  2.你的童年时期,有没有因为逃避痛苦而选择上瘾的经历?

  3.你对上瘾怎么看?有没有什么戒瘾的好办法?

全部评论(0)
企业网站建设
推荐阅读
  • 科目一扣分和罚款口诀
  • 科目一扣分和罚款口诀
  •   扣1分记住6个字:禁、灯、掉、会、安、检。  1)禁:违反禁令标志、禁止标线的;  2)灯:不按规定使用灯光;(发生故障没开故障灯很危险的扣3分)  3)掉:普通公路倒车、掉头;  4)会:不按规定会车;  5)安:未按规定系安全带;  6)检:客运和危险车以外,不安
  • 生活百科
  • 时间:2024-03-01 15:16
  • 阅读:140
  • 科目一驾考知识点
  • 科目一驾考知识点
  • 一、基础知识  (一)安全文明驾驶  知识点1  1、只要有加速XX都是错的,减速慢行才是王道  2、通行的时候,各种礼让各种让都对  3、减速慢行、减速靠右、减速或停车、停车避让就直接选√  4、只要提到不用减速慢行、无需减速、不必减速都是错的5、“不得、不能”在判断题中绝大多数都是正确的
  • 生活百科
  • 时间:2024-02-22 11:56
  • 阅读:164
  • 网站如何进行SEO优化?
  • 网站如何进行SEO优化?
  • 确定关键词:关键词是指用户在搜索引擎中输入的查询词汇。确定关键词是SEO优化的基础。如果您的网站能够覆盖到用户的关键词,那么您的网站就有机会获得更多的点击量。
  • IT/互联网
  • 时间:2023-10-30 17:45
  • 阅读:483
  • 生财运营思路
  • 生财运营思路
  • 这几天看到在一些渠道上有咱们圈子的一些内容盗版,作为圈主,分享一些我的看法:  盗版最多只能是一部分信息,但事实上,愿意花几十块钱去买一些零碎信息的人,我是相当怀疑其思考能力和执行力,也会相当怀疑其对信息本身的利用程度。
  • 理财技巧
  • 时间:2023-05-02 11:35
  • 阅读:273
  • 关于理念与价值观
  • 关于理念与价值观
  • 每次航海运营,我希望有三个结果,首先是圈友拿到了结果,其次是团队锻炼了能力,最后是能沉淀一些工作方法论。做管理,很多时候是要眼睁睁的看着团队成员犯错,然后再一起复盘,这样得来的经验才会真正的长在团队成员自己身上。
  • 理财技巧
  • 时间:2023-03-21 10:51
  • 阅读:385
联系我们
展开